谢继红;王翠兰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6例于我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将治疗后的效果和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时间段内的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矫正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宽度都有明显提高,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眼压在治疗后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治疗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落的情况,有5只患眼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显著疗效,有助于改善视力状况,促进视力矫正,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柏承春;蒋福平;彭刚生;邹勇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讨论护理干预在 PICC 置管术后术肢防治机械性静脉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 PICC 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120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机械性静脉炎,轻度有4例;中度有2例,重度有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84%。结论:PICC 置管术后术肢机械性静脉炎可以通过护理干预进行有效防治,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郦筱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药物结合综合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87.32%,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73.24%,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进行患者依从性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患者都能够按照医生的嘱托治疗,而对照组的患者依从性明显不如实验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药物结合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满意度高,患者的血压控制良好,依从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姜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疗效。方法:92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6例,对照组予米非司酮12.5mg,1次/d,口服,观察组予米非司酮,6.25mg,1次/d,口服。结果:两组的 E2、FSH、LH、P 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显著下降(P <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作者:林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研究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孕妇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于2010年3月到2014年3月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指征的102例产妇进行对照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常规宫体注射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宫体注射缩宫素、米索前列醇、葡萄糖酸钙以及垂体后叶素等联合预防治疗,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预防和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术后2h 以及术后24h 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和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对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指征的产妇应用常规宫体注射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较之传统缩宫素,可有效减少术中和术后2h、24h 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输血率,缩短止血所需时间,不失为预防、治疗产后出血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可在临床加以推广普及。
作者:贾惠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病程发展阶段的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各阶段预后结果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从中医、西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均比较理想。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的儿童是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偶见10岁以上患儿感染,成人也会感染。因感染的病毒不同,患儿可多次感染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也就是说患过手足口病后,如不注意预防,还会再患。说明感染后的机体自身只能获得同类型病毒的免疫。手足口病临床诊断后,必须隔离,切断对外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早期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中医治疗、西医治疗该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关键在于手足口病要早诊断、早治疗,采取合理治疗措施,预后良好。
作者:贾明英;楚启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临床神经外科患者关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0例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300例患者中有250例患者应用了抗菌药物,应用率为83.33%,且应用了7类17种抗菌药物,并以第3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与氯霉素类为主要的抗菌药物;同时,250例患者平均总住院费用为6300元,而抗菌药物平均总费用为500元,占了平均总药费的17.86%;92%的患者为单一用药,且92%的患者用药是为了术后干预的预防与治疗,术前给药仅占8%。结论:对于临床神经外科患者,需合理控制其抗菌药物的应用。
作者:陈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微波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妇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诊治的52例宫颈息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 A 组和 B 组,A 组采用微波治疗,B 组采用复方莪术油栓药物,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比较,A 组治疗好转率为93.3%(28/30)显著高于 B 组81.8%(18/22),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2/30)显著低于 B 组22.7%(5/22),P <0.05。结论:宫颈息肉采用微波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痊愈率更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临床治疗价值高。
作者:李建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在重症监护病室镇静阵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6例重症监护病房需要镇静镇痛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8例采用右美托咪啶,对照组28例采取咪达唑仑。观察并分析两组镇静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症状。结果:观察组唤醒时间(0.16±0.07)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1.56±0.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VAS 评分(2.88±0.75)分及机械通气时间(5.25±1.62)min 与对照组 VAS 评分(2.92±0.57)分与机械通气时间(5.28±1.26)min 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减弱等不良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ICU 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啶进行镇静镇痛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黄宇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研究妇产科急性大出血临床治疗中采用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妇产科急性大出血病患共计8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0例,针对治疗组采用介入性动脉栓塞治疗,针对对照组则采用髂内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属于传统治疗术,然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数据的比较,主要包括对其出血量、手术时间、是否切除子宫、是否出现死亡情况、是否有任何并发症的情况发生,对两组病患的以上情况加以比较。结果:相比较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和手术时间来说,治疗组低于对照组,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对患者子宫切除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明显发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介入性动脉栓塞治疗具有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能够迅速止血、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少、患者的出血量也相对较少、还具有可保留子宫的优点,对于患者的症状可以加以有效控制,不仅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对妇产科急性大出血也有显著的疗效,因而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曹士红;秦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年龄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肺外表现。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按照其年龄分为婴幼患儿组和年长患儿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肺外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在低热(≤38℃)、高热(>39℃)、咳嗽、湿罗音、喘鸣、胸部 X 线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热(38~39℃)以及肺外表现比较中,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年龄段 MPP 患儿在发热、肺部体征以及胸部 X 线片等临床体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在肺外表现上差异并不明显。
作者:卢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为了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为球后注射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全程、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强调细节管理、细节服务,创建属于自己的护理服务品牌。
作者:甘秀翠;王光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与评价急诊绿色通道在救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前接诊收治的11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对照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后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急诊绿色通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救治时间、出现意识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得到救治时间、出现意识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救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能够缩短中毒后救治时间,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寨;赵敬;肖承昊;宋佳;谢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较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教学质量在取得提升的同时,又一事件影响到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整个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较大的影响。文中从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特征分析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相关策略。
作者:余龙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单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采用单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0例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均彻底引流,临床症状消失痊愈出院,1例复发,再次钻孔引流后痊愈,术后颅内积气5例,1月后复查 CT,积气消失。结论: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明确,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是首选手术方式。
作者:张少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白三烯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炎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孟鲁司特。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液、尿液中白三烯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8.6%),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三烯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结论:孟鲁司特能够显著改善肺炎支原体患儿临床症状和白三烯水平,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田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紫外线光疗配合中药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白癜风患者20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1例。对照组采取紫外线光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3月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 <0.05),而不良反应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 <0.05)。结论:紫外线光疗配合中药治疗白癜风疗效较好,治疗总有效率高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作者:付合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胃溃疡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本医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27例慢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的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9%(63/65)和98.4%(64/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5.4%、78.3%),该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胃溃疡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提高治疗慢性胃溃疡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爱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8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3例予以常规操作,研究组43例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并分析两组患儿护理期间病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护理后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儿护理后症状改善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促进患儿症状改善与机体功能恢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朱素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实施科学综合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患的疼痛缓解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 RA 病患78例,依照随机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即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均为39例。对常规组病患实行常规式护理,对综合组病患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实行综合化的护理干预。结果:综合组病患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常规组要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RA 病患实施科学综合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帮助对其疼痛状况予以有效改善,更好的促进病患身体的恢复。
作者:王海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