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处方存在的问题分析

邓翠珍

关键词:处方存在问题, 分析,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规范处方书写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急诊处方2463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在2463张抽检处方中,存在问题的处方199张(占8.1%),在多种处方问题中,用法用量不合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处方问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乡镇卫生院医师及药师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吡柔比星在原发性局部晚期乳腺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探究吡柔比星在原发性局部晚期乳腺癌介入治疗上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入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治疗组使用吡柔比星介入化疗,观察组使用术前全身静脉化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以及稳定率均在观察组之上,两组患者的治疗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柔比星术前介入化疗治疗原发性局部晚期乳腺癌,近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手术切除的成功率,能够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晓娟;黄晓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的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等。方法:两组患儿手术前半个小时进行肌内注射阿托品0.02mg/Kg ,半小时后再注射氯胺酮5mg/kg ,在患儿入睡后,开放其外周静脉,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mg。对照组与观察组均进行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和咪达挫仑0.2mg/kg。观察组患儿行骶管麻醉,单次注射1%利多卡因,手术过程中可根据患儿对手术的刺激反应酌情追加氯胺酮。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中 HR、MAP变化较小,对照组患儿 HR、MAP的波动较大,SpO2均无较大差别,较稳定。观察组明显使用氯胺酮量少,清醒也较快,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减少,患儿术中管理方便,术后清醒较快,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大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应用于宫颈癌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治疗宫颈癌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患者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75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没有出现伤口感染现象,同时也没有任何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手术,在时间上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在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留置尿管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是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治疗宫颈癌中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邹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和应对措施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压力的特点、原因,总结应对措施。方法:以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共44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护理人员行汉密尔顿抑郁与焦虑度量,调查职业压力的来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有抑郁症状者占6.82%,轻度抑郁者占61.36%,重度抑郁者占13.64%;均伴有不同程度焦虑,其中中度、重度焦虑者共占84.09%,极重焦虑者4名占9.09%;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为工作量过大(93.18%)、工作分配不合理(88.64%)、休假太少(77.27%)、自主能动性差(72.73%)、续工作时间过长(65.91%)、病人病情恶化或死亡(56.82%)等。结论:该院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伴有抑郁及焦虑症较多,压力的主要来源为工作量过大、分配不合理、持续时间过长,强制性工作过于枯燥、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应积极改善护理工作管理制度,增加人员配置,制定执行合理的轮班、岗位制度,给予护理人员一定的自主选择性,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抑制。

    作者:薛芳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甲氨蝶呤两种应用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与研究甲氨蝶呤两种应用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0例异位妊娠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口服不同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将研究组与对照组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无差异(P>0.05);在治疗之后肠道反应与血细胞计数下降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采用1mg/kg 甲氨蝶呤对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比较低的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单次肌内注射,结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值得到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俞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氨溴索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氨溴索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6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吸氧、解痉、平喘及控制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予氨溴索注射液1次15~30mg ,1日2次,静脉滴注;疗程1周。比较两组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溴索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安全有效,是一种理想药物,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林竹;杨丽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生长抑素辅助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取生长抑素辅助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4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在给予泮托拉唑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辅助使用生长抑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止血效果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在总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给予止血治疗时,可采取辅助使用生长抑素的条件下,给予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止血起效快,且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PDCA循环在妇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PDCA 循环在妇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从而规范临床护理带教。方法:将120名妇科实习护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名,对照组进行传统带教,观察组则采取 PDCA 循环法带教。并对两组护生的临床带教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实习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PDCA 循环法对妇科护理临床进行带教,效果明显,大大提高了临床带教的质量。

    作者:李静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电脑肛肠治疗仪治疗痔病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电脑肛肠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为痔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4例痔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2例。采用电脑肛肠治疗仪治疗组设为研究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组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治疗方式疗效差别。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三天内出现的尿潴留、疼痛、术后出血量等情况均比对照组良好,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创面水肿情况上,研究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严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治愈率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脑肛肠治疗仪治疗痔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治疗痔病中推广使用。

    作者:宋泽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应用全程健康教育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及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结果:实施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且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人数有明显增多,干预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干预,能明显提升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这对提升患者疾病预防意识,增加护理配合度,保证降糖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玲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治疗的7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慢性 HBV 携带组与慢性肝炎组,对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慢性 HBV携带组的生化检验结果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慢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 HBV 携带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生化检验结果,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丽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男护生职业态度的形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

    本文通过测量长沙医学院10级、11级、12级本科护理班男生的职业态度,以此了解影响我校本科男护士职业态度的具体因素,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终将这些方法付诸实践,为我校及相关医学院和教育者实施对男护生的新的培养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明慧;黄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局麻腹部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局麻腹部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局麻腹部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5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平均时间(40.3±2.5)min ,平均住院时间(3.8±0.5)d ,并发症2例(4%),术后2个月随访患者未复发。结论:局麻腹部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操作便捷、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腹股沟疝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兴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法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比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法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法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方法进行治疗,对于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具有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法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方法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冉小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和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探析

    目的:分析研究没有分化脊柱关节病和强直性脊柱炎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情况。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收治的患有没有分化脊柱关节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全部采取腰椎C T 以及 M RI检查,对两种病人腰椎骨化程度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腰椎骨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病理变化是脊柱关节病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尤其对女性病人而言,腰椎间盘突出症也许是初期特征性临床症状。

    作者:姚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健康教育在妇女保健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就健康教育在妇女保健中起到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为妇女保健工作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全年来我院妇产科咨询、体检或就诊的180名妇女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有关数据,评估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的效果。结果:经过健康教育培训的妇女样本在妇科保健相关知识、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均有了显著提升,数据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妇女积极参加各类妇幼保健活动,也有利于医院相关工作的开展。

    作者:曾麟;吴其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四肢骨筋膜室综合症治疗中 VSD 技术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四肢骨筋膜室综合症治疗中 VSD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治疗的12例四肢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没有出现感染的现象,且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在四肢骨筋膜室综合症治疗中的应用,不仅有效减少了患者感染的几率,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江长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实施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81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实施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即氨甲喋呤+米非司酮),观察组(41例)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6% VS77.50%),且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可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赵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为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进行治疗,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晓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前颞叶切除术对比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癫痫的疗效分析

    背景: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是治疗颞叶癫痫的常用手术,但是两者在癫痫控制率上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癫痫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 ,纳入比较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癫痫的随机临床试验。数据分析采用Revman软件进行。结果:终纳入7篇研究。7个研究均报告了癫痫发作控制率,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I2=0%,P=0.92),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颞叶切除术与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的癫痫发作控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OR 0.99,95% CI 0.683.74,P=0.94)。结论:根据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颞叶切除术与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的癫痫发作控制率相当,但是本研究纳入研究质量相对较低,样本量较小,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大规模、严格实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前颞叶切除术与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癫痫的效果评价。

    作者:李立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