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莉;张嘉民
目的:研究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胃肠肿瘤化疗患者124例,根据对所选取的患者进行血生化检查以及综合营养评价调查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给予所选取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经本院的检查,营养良好的患者较之营养不良的患者生化检查要高,且数据统计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化疗的不良反应上,营养良好组和不良好组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肿瘤患者在进行化疗的过程中,对于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不良反应的检查有利于患者的化疗效果提升。
作者:李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产科失血性休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补液治疗。方法:对入住我院的52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为补液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结果:5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过抢救和积极治疗,均得到良好恢复。全部患者经液体治疗后,意识模糊、肢体湿冷、面色苍白、指趾发绀、嘴唇发抖;呼吸急促、脉搏细微、心律加快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讨论: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补液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大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新生儿肺炎患者使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综合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013年12月期间儿科住院部收治的患有肺炎的新生患儿148例,按照患儿就诊的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4例,对治疗组的患儿使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儿使用普通二级护理模式。在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的时间,在住院期间对我院的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d ,而治疗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d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患者住院期间,对照组患儿当中有1例患儿的家属与我院的护理人员发生了纠纷,虽然在有效沟通之后得到了解决,护理满意度为88%,且该组的问卷调查护理质量满意度平均为85分;治疗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5%,对该组患儿的家属的问卷调查护理质量满意度平均为97分,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新生儿肺炎患者当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我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矛盾的发生。
作者:吴红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护患关系的影响,指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68例住院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患者康复出院时,医护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回顾护患纠纷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79.76和98.8%,两组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分别为7.1%和3.4%,两组差异均较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不仅改善了医患关系,更有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龙越;陈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接诊的108例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药物、氧疗等常规处理,而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方式上加用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2h)血气分析情况、心率与呼吸频率变化情况,血气分析主要包括 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72h)PH 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心率与呼吸频率相较于治疗前皆有明显变化,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治疗后变化更明显,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情况,值得借鉴。
作者:杨华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使用镇痛泵老年患者中意外拔管(尿管)的原因分析及有效护理策略。方法:报告骨科术后使用镇痛泵老年患者意外拔管(尿管)的发生原因及采取的护理策略。结果:通过加强术后使用镇痛泵老年患者及家属和重点时段的管理,充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警觉性,适时必要的约束工具可有效预防意外拔管的发生。结论:通过护患双方的有效沟通,加强护士安全意识,合理的排班,在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加强管理,规范护理操作,改进尿管固定方法,对躁动患者必要的约束等护理策略可大大降低骨科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意外拔管(尿管)的发生。
作者:王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自2009-2012年间收治的24例选择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3-5天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其中23例恢复良好后出院,1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出现术后便秘,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内固定牢固、医源性损伤少、骨折愈合质量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严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雷米普利单用或联用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DN 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雷米普利及二药联合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4h尿蛋白总量(UP)、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纤维蛋白原(FIB )水平变化情况。结果:A、B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75.00%)显著低于C组(95.00%)(P<0.05);C组治疗后 U P、FIB 水平均显著低于 A 组、B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雷米普利联用治疗老年D N 较二者单用疗效更为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作者:杨海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是化疗过程中的一个潜在的并发症。化疗药物一般对血管内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外渗一旦发生,轻者引起局部红肿、疼痛,患侧静脉通道不能继续使用;重者皮肤组织坏死,甚至损伤神经、肌腱,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的原因,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有效预防和护理,不断学习总结,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南银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治疗的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四周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差别。结果: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效率分别为9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06%)低于对照组(2.87%)。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宋洪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颈椎病临床治疗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46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并根据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的方式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1例痊愈(4.35%),12显效(52.17%),9例好转(39.13%),1例无效(4.35%),有效率95.65%。对照组0例痊愈,9显效(39.13%),9例好转(39.13%),5例无效(21.74%),有效率78.26%;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感觉,上肢疼痛与麻木,颈肩部疼痛与不适等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其打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针灸治疗颈椎病,可以有效的弥补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提高疗效,且价格低廉,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治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新生儿在进行下足跟采血时吸吮乳汁对疼痛的缓解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新生儿60例,30例新生儿为吸吮乳汁组,另30例为常规组。记录这些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前20秒、2分钟、4分钟和接受疼痛刺激后20秒、2分钟、4分钟的心率值、呼吸频率还有哭声的时间,同时在足跟采血后的1分钟后通过新生儿的面部编码系统进行新生儿疼痛评分。结果:在穿刺后20秒时,常规组和吸吮乳汁组新生儿的心率都明显加快且P<0.01,吸吮乳汁组在2分钟时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常规组在4分钟时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在进行疼痛刺激后20秒后常规组和吸吮乳汁组的新生儿的呼吸频率都加快且P<0.05,吸吮乳汁组在2分钟时达到正常水准,常规组在4分钟时达到正常水准;穿刺后两组新生儿的哭声长短进行比较,吸吮乳汁组的婴儿哭声明显比常规组短,P<0.01;疼痛评估量表评分是吸吮乳汁组明显比常规组低,且P<0.01。结论:吸吮乳汁对新生儿来说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陶登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中医辨证方法进行治疗所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8月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4例,以随机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相等,观察组中患者利用中医辨证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中患者利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观察,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4%,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明显;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呼吸功能改善情况,观察组中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明显。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中医辨证方法进行治疗,可得到理想效果,能够得到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并能够使患者的肺功能及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使患者痛苦明显减轻,是现代临床上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可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研究三阴性乳腺癌采取临床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方法:抽取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乳腺癌的病人100例,其中,根据根据免疫组化法筛选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 -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全部为阴性的三阴性乳腺癌23例,作为实验组;另外,非三阴性乳腺癌病人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均实施临床化疗给予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56.5%,对照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33.7%,可是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采取临床化疗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可是无法逆转患者预后较差的转归。
作者:王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10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脑梗死运动障碍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利用肢体运动功能(FM A )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调查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是82.5%,研究组满意度达94.7%,研究组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干预能提高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实施行为护理能增加患者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荣福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析产妇采用剖腹产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而对照组采取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静止时,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咳嗽时,观察组患者术后3h、6h、12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眩晕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术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硬膜外麻醉,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穆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究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2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25例患者采用脑心通胶囊和缬沙坦的综合治疗,对照组17例患者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氢氯噻嗪片的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5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脑心通胶囊和缬沙坦的综合治疗,副作用小,且治疗效果显著,能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朱咸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94例脑血栓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平均分配原则为依据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并在此基础上加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9%,两组患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脑血栓患者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行针对性的心理及康复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作者:唐则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舒适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基于常规护理前提下施以舒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卧床舒适、情绪烦躁、便秘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舒适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雪梅;韩伟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莫沙必利和吗丁啉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并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以吗丁啉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以莫沙必利对其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完成治疗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4%;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9.68%,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81%,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莫沙必利与吗丁啉进行治疗,均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莫沙必利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吗丁啉,更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病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在临床上可选择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治疗。
作者:廖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