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少平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进行就诊老年慢阻肺患者共68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给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基础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给实验组患者则进行协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优良率达到97.0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阑尾手术方法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该院收治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切口组和普通对照组,两组均分别为33例。结果:小切口组住院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卧床天数、感染发生率、住院费用等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阑尾手术治疗老年阑尾炎效果显著,其具有的切口小、住院时间短、切口愈合好,治疗满意度高等优点使其具有较大的临床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作者:刘广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探讨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为患者早期诊断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内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2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20例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治疗方面,20例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其中,4例患者行电凝电切、10例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6例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1例患者ESD治疗后另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出院后,对其不定期随访5~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转移或复发。结论:及早发现并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治疗效果理想,基本不会转移或复发。
作者:曹刚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血液透析是治疗末期肾病的一个主要方法,而血流通路的创建是血透的关键,除进行动静脉内瘘和人造血管之外,还需要应用短期性或者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以实现血透治疗。但血透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D)发生率也随之上升,这就对血透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1]。所以,必须重视及加强血透导管护理,以减少相关感染发生,确保血透效果。为此,本文对血透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护理进行研究。
作者:孙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讨论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产后抑郁症患者50例,分析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运动饮食及个人卫生干预等护理要点,可以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结论产后抑郁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这些诸多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产妇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促进家庭和谐。
作者:谭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旨在探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妇科门诊收治160例拟行经无痛人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依托咪酯组80例和丙泊酚组80例,依托咪酯组行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麻醉,丙泊酚组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结果:监护并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5 min、手术结束时的MAP、HR、SpO2值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评估两组患者麻醉后1 h的疼痛评分效果。结果在麻醉后5 min和手术结束时,依托咪酯组的MAP、HR检测值显著高于丙泊酚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各个时刻的SpO2检测值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依托咪酯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意识恢复时间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故建议首选该麻醉剂,并选择合适镇痛药配伍。
作者:李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对阴道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及影响阴道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阴道患者资料,利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基本资料、保健知识及资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治愈55例,好转57例,有效率为93.3%。治疗结束后,86.5%患者转阴,依然有14.5%患者呈阳性。结论:引起阴道炎的因素较多,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卫生习惯等具有很多关系,积极做好阴道炎相关知识宣教已经成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措施。
作者:孙文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ACEI类药物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血肌酐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造影前、造影后72 h内抽血查血清肌酐。结果:ACEI组肌酐在造影术后未见增加,甚至有下降。无一例造影剂肾病发生。结论:ACEI类药物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个体化延续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更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延续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星星;孙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胰岛素泵与胰岛素强化降糖对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的功能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2例初发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研究组应用胰岛素泵持续进行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FPG(空腹血糖)及2 hPG(餐后2h血糖)变化及胰岛β细胞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研究组血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β细胞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初发糖尿病患者予以胰岛素泵治疗,有效降低血糖同时,还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爱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时的优势。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的缓解情况和心电图的改善状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程度及心电图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改善程度更有优势,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及推广。
作者:曹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盐酸氨溴索与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该院12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住院总耗时、湿罗音消失时间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盐酸氨溴索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可促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恢复,改善其临床症状。
作者:朱兴婕;陈永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的研究与探讨。方法:在该院选取36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各18例患者。对甲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乙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乙组的18例患者相较于甲组患者来说,经过护理后的并发症较少,并且乙组的住院时间也明显比甲组的住院时间长,恢复较慢,甲组和乙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周伟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治愈的有25例,好转的有10例,无效的有3例,总有效率为92.11%;试验组患者治愈的有15例,有效的有8例,无效的有15例,总有效率为60.53%。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临床效果好于手术治疗的方法,但对于病情严重,无法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手术方式则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此临床上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正确的选择治疗方式,把握治疗时机十分关键。
作者:朱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定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检查中行64层螺旋CT诊断方案的可行性。方法:筛选2013年11月至2016年5月因冠状动脉狭窄进入本院诊疗的60例患者,均予以64层螺旋CT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再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所得结果客观比对。结果:结果表明,轻度狭窄患者敏感度69.62%、特异度98.88%、准确率94.48%;中度狭窄患者分别是81.54%、99.13%、96.95%;重度狭窄患者分别是91.85%、98.21%、96.57%。结论:在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64层螺旋CT方案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准确率以及特异度,值得推荐。
作者:阚建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手术室复用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从2015年6月起,对手术室复用医疗器械采用集中清洗、包装,并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将实施前的相关数据列为对照组,将实施后的相关数据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数据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包布清洁合格率、包布完好率、器械清洗合格率、器械功能完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手术室复用医疗器械管理中,由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的清洗、包装能够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的包装及清洗质量,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潜在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也是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有益尝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简称,“基药”)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讨解决对策,确保基药的顺利实施。
作者:王文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药学服务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发育的患者的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较其他年龄段患者高(P<0.05),究其原因,主要受到患者自身因素及药学服务因素的影响。结论:对服用中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进行服务时,临床上应该优化药学服务,做好药材管理工作,给予患者全方位用药指导,以提高用药安全,使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得到有效降低。
作者:邱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临床治疗时采用临床中药剂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临床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依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划分为均等两个小组,分别是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均分配患者60例,对照组予以混悬剂型中成药剂治疗,实验组利用溶液型的中药予以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实际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不良反应实际状况。结果:实验组经过溶液型的中药药物治疗后60例患者中显效为50例,有效为6例,还有4例则为无效,有效率实际为93.3%。对照组经过混悬剂药物治疗后60例患者中显效为39例,有效为7例,还有14例则为无效,有效率实际为76.7%。结论:对于临床治疗患者予以溶液型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安全性优良,要较混悬剂药效果更为理想,明显提升疾病治疗的效率,需要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作者:王少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对行纤支镜肺活检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间在该院进行纤支镜肺活检术的患者64例,依照随机投掷法给予分组,对照组32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32例在常规护理中增加干预措施,对比两组负性情绪。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疼痛程度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改善(P<0.05)。结论:通过干预措施的应用降低了患者负性情绪,护理质量提升。
作者:廖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