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娟
目的:探究分析在冠心病的护理中结合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运用分析,为临床探索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入院的92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患者各4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优质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优质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辅助效果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另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调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及相关护理,病情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护理干预组患者的临床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0.05),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估显示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宫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6月住我科治疗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0例作为本文讨论对象,给予洗胃、应用特效解毒药、血液灌流、对症等治疗措施,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本文20例患者中,19例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正常,予停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并拔除气管插管,病情平稳后转内科继续治疗并治愈出院,1例患者因合并循环功能衰竭死亡,抢救成功率95%。结论:对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尽快清除机体尚未吸收和已经进入血液中的毒物,同时早期、足量、联合、反复使用特效解毒药,可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王爱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90例小儿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观察组采用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参考组采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aO2、PaCO2、PEF、FEVl 等指标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 PaO2、PaCO2、PEF、FEVl 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参考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8.9%,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能够有效改善二氧化碳潴留现象,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向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肝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0.72±5.23)min,对照组为(203.25±7.28)min,另外,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胆外科手术中使用腹腔镜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这对肝胆疾病的治疗十分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锡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疾病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两次并连续六周以上荨麻疹称慢性荨麻疹。2013年4月~2014年11月,笔者对52例经 H1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诊患者,试用咪唑斯汀、孟鲁斯特与复方甘草酸甘合用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贵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探讨门诊职业健康监护体检现状。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于我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600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其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00名受检者体检未见恶性肿瘤,但是3600名受检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健康问题者比重达60.0%,其中检出率高的是代谢系统健康问题,其检出率为35.0%,其次是循环系统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8.0%;男性受检者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受检者(P <0.05),35-59岁年龄段受检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P <0.05),一线工人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脂异常、脂肪肝、X线检查结果异常检出率与管理人员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职业人员健康状况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定期体检,并加强健康教育与管理。
作者:崔海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讨论霉菌性阴道炎治疗及疗效观察。霉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由念珠菌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常寄生于肠道的假丝酵母菌(又成念珠菌)感染所致。临床以阴道分泌物增多,典型的白带呈稠厚豆渣样为特征,该病所引起的阴道瘙痒,灼痛等症状,严重时坐卧不安,痛苦异常,夜不能寐。本文是对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就诊门诊患者比较观察氟康唑联合制霉菌素及阴道冲洗上药临床资料效果进行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郭会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住院部收治的发生股骨转子下骨折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髋关节评分比较 t =0.0180(p =0.9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髋关节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上 t 分别为8.2301、2.2176、13.8053,p <0.05,总并发症率的比较上 X2=6.5067(p =0.0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固定稳定,对后期关节功能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开展使用。
作者:陈文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23岁,因"停经37+4周,阴道流水3+小时"于2012年12月15日18:52时入院。患者22岁结婚,G3P0+2,2011年3月人流1次,2011年12月稽留流产1次。Lmp2012-03-25,EDC2013-01-01。停经40+天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持续至孕3月消失,孕15+6周我院门诊产前建卡,未遵医嘱定期产前检查,仅产前检查3次,胎心、血压均正常。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BP 118/75mmhg),心肺无异常,腹膨隆,全腹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产科检查:宫高32cm,腹围95cm,先露臀,胎方位 LS,胎心130次/分,律齐,响亮。胎膜已破。肛查:先露-3以上,宫颈管容受100%,宫口未开,质中,位置中,宫颈评分5分。阴道口见清亮羊水流出。骨盆外测量正常。扪及不规律宫缩。估计胎儿体重2800g。辅助检查:彩超(3/12):胎儿臀位,BPD88cm,FL65cm,胎儿颈部皮肤压迹"U"形,胎盘子宫后侧壁2级,AFI128cm。血常规、凝血检查正常。入院诊断:1、G3P0+237+4周宫内孕活胎 LS 2、臀先露3、胎膜早破4、脐带缠绕?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因"臀先露、胎膜早破"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进腹后见子宫足月孕大,以 LSA 手取一女活婴,混合臀先露,脐带无缠绕,后羊水100ml,色清亮。手取胎盘、胎膜完整,取出子宫,见患者有两个独立子宫体,右侧子宫妊娠,外形狭长,子宫右侧圆韧带片状增宽,右侧输卵管水肿增粗,右卵巢外观无异常,附着于右侧子宫右侧,左侧子宫体2月孕大小,左侧输卵管、卵巢外观无异常,附着于左侧子宫体左侧,左子宫体有一开口位于宫颈左侧壁右子宫切口下方3cm 处,开口可容一指通过。右侧妊娠子宫收缩差,按摩子宫,予缩宫素、卡孕栓、欣母沛等收缩子宫,热盐水纱布按摩子宫,子宫背带式缝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碘伏纱条宫腔填塞后子宫收缩好转,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此时出血2200ml。观察中见子宫切口右上方出现一5×4cm 大小血肿,予可吸收线8字缝扎,再次予欣母沛250ug 宫体注射,子宫收缩差,质软,子宫切口处见活动性出血,拆除子宫缝线,涌出血液约500ml,因出血3100ml ,考虑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经各种治疗后收缩仍差,患者病情危重,为挽救患者生命,不宜继续保守治疗,与患者及丈夫沟通后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保留左侧子宫),在输血、改善凝血功能、补液、纠正休克等的同时行右侧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予输血、抗炎、缩宫、补液、纠正贫血等治疗。12月25日复查血常规 Hb87g/l,病检回示:子宫平滑肌水肿,表面可见粘连滋养细胞,符合胎盘粘连。于2012年12月27日痊愈出院。
作者:严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中限制性会阴切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胎头位初产妇300例为限制会阴切开组,接产医务人员对母儿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对具有明确会阴侧切适应证者实施会阴切开助产,对于无必要者则严格限制会阴切开,目的在于保持患者的会阴完整性。以常规会阴切开同等条件的产妇300例为常规组。结果:限制组会阴切开率为19.5%,会阴完整率13.6%,I 度裂伤56.2%,II 度裂伤11.7%,常规组会阴侧切率为100.0%;两组中均未出现Ⅲ度会阴裂伤;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限制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低于常规组,产妇产后下床活动早,会阴部疼痛轻微,患者及家属满意。结论:限制性会阴切开可有效增加会阴完整率,减少产后会阴疼痛,产妇满意度较高且对新生儿出生评分影响不明显,临床值得推行。
作者:谭美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全程护理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对护理效果进行评分。方法: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脑出血8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对照组进行护理,应用全程护理对观察组进行护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手术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护理满意程度与 GOS 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之前观察组的家务活动、家庭关系、心理情况、休闲和户外运动以及工作和经济情况等生存质量内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程护理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更好的护理效果,可以降低手术之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研究的推广使用。
作者:吕红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护理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应做好急症手术准备,术后鼓励早期活动,应严密观察,防治内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残余脓肿等术后并发症。本文探讨了急性阑尾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手术前后的护理是病人恢复的关键。
作者:陈佳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对新生儿黄疸采取抚触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24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124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抚触护理组则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干预,在出生后一周检测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以及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状况。结果:在抚触护理组,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21.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05);护理组的皮肤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抚触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新生儿黄疸指数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
作者:何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过去长时间里治疗肿瘤的方法都关注以杀死肿瘤细胞本身为主,但些年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成为热点,其组成成分及机制复杂,本文针对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环节治疗的新靶点进行综述。
作者:李菲;李培义;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进行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而治疗组要成立循证小组,针对提出的护理问题,综合分析,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达到93.3%和93.3%,均高于对照组的80.0%和86.7%,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循证的护理方法,有效额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于洪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孕妇进行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教育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观察并且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查询大量的案例,咨询专家,对案例中的关于对孕妇进行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教育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且研究其效果。结果:孕妇在接受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教育之后,对于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并且孕妇在产后更加积极主动让婴儿接受预防接种。结论:进行健康教育是对人们传授预防疾病及控制疾病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近几年受到了我国政府以及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婴幼儿预防接种的知识教育是健康教育重中之重,对孕妇进行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的教育,是使儿童积极预防传染病、提高其接种率的重要途径,可以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对其血糖控制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血糖变化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各方面依从性得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够从多方面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血糖并提升治疗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生物体内细胞将信号由细胞膜传递至核的主要传统系统,其中 P38MAPK 为 MAPK 亚族之一,于糖尿病肾病(DN)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认识,细胞内高糖刺激下多种因素的作用可激活 p38MAPK,进而磷酸化转录因子,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葡萄糖转运体等太影响细胞生长、增殖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 DN 病变过程。故而本文旨在通过对既往研究成果分析以探讨P38MAPK 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和联系,以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璐珈;王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内镜下止血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满意的疗效,并且大大降低病死率及医疗费用,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内镜下止血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进展。
作者:董明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未经血压干预的1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因素给予 TOATS 分型;按照病变部位以及病灶大小给予 OCSP 分型,对各分型1周内的血压变化规律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科学合理的护理路径。结果:首次血压测量中曾有药物治疗史患者的平均收缩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压总体变化规律:首次测量血压高,随后1周内呈递减趋势,明显时段在前24h,7d 内基本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以收缩压为明显代表,不同的 TOATS 与 OCSP 分型患者表现出的血压分布水平也各不相同,其中腔隙性梗死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收缩压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 TOATS 分型患者(P <0.05),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未见下降;后循环性患者收缩压平均值显著低于其他 OCSP 分型患者(P <0.05),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未见回升。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给予针对性护理后多数患者均可在发病7d 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发病原因、曾用药物史以及病灶范围、发病部位等均会导致急性期血压值出现变动;在临床护理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乾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