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富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 CT 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今我市三甲医院收治的11例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上述病例的 CT 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本组 CT 表现示7例病灶累及双肺,4例累及单肺;多发病灶6例,单发病灶5例。CT征象常见为肿块和结节影两种类型,具体为肿块型6例,结节型3例,磨玻璃样斑片影1例,实变影1例;单一 CT 征象5例,多种 CT 征象并存6例;病变伴随征象所示以空气支气管征和支气管扩张为常见,部分伴 CT 血管造影征。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的 CT 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异性不强,当CT 表现为结节肿块病灶,并伴有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扩张的肿块结节影时,可提示本病的可能,应予以穿刺病理明确诊断。
作者:冯吉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新的诊断,治疗手段出现,各种侵入性精密复杂的仪器广泛使用,各种侵入性治疗的方法开展,放疗、化疗普遍应用,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及社会的老龄化,必然会带来更令人棘手的院内感染问题。医院感染是当代医学发展的羁绊,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效果,威胁着患者、医务人员甚至全人类的健康与幸福。
作者:任丽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急症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输液的高血压急症老年患者294例,针对本组病例均开展不良反应情况的统计,并针对不良反应表现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患者输液期间不良反应共发生59例(20.1%),主要包括药物不良反应26例(8.8%),静脉炎及静脉渗漏19例(6.5%),循环负荷过重10例(3.4%),热源反应4例(1.4%)。结论:高血压急症老年患者在临床输液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较高,临床护理人员在保障基础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还需给予预防干预,以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存在不良反应者需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减轻病患的损伤程度。
作者:赵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冠修复和根管治疗同期治疗隐裂牙髓病的疗效观察。方法:对隐裂牙牙髓病患牙进行全冠修复和根管治疗同期进行。结果:大大缩短疗程,减少了牙裂的发生率,提高了疗效。结论:同期治疗是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作者:郭慧华;马慧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为更好服务于广大患者,给患者提供更正规的、更专业的药学服务,从而提高医院西药房的服务质量。方法: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了各级医院在西药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西药房的措施。结果:医院西药房工作人员只有转变服务观念,完善和提升药学服务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西药房的服务质量。结论:在我国当前的医疗环境中,提高医院西药房的服务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中的整体服务水平。
作者:乐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好发于老年人,因缺乏早期、合理、有效的治疗,疼痛常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发展成难治性神经痛,患者多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本文就近年国内外 PHN 临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范文江;刘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加强护患沟通,增进护患了解,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在安全感、信任感、舒适感、角色适应等方面明显增强。同时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健康,为患者提供满意,放心,安全,高效,低耗的护理服务。
作者:李增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线扫描型 DR 在胸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即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使用线扫描型 DR 进行胸部体检者800例,对其影像资料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运行成本、环境要求以及辐射剂量等方面展开评价。结果:运用线扫描型 DR 得到的图片质量很高,完全符合诊断要求,并且具有运行成本较小、环境污染小、辐射剂量低等特点。结论:采用线扫描型 DR 进行胸部体检具有很多优势,是首选的一种检查设备。
作者:冯程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住院糖尿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遵医行为、疾病了解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未见足部溃疡病例,对照组足部溃疡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介入预防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与疾病了解程度,改善护理效果,减少或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邓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老年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01月~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胃溃疡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96例,与同期的120例小于60岁的患者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胃镜检查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与60以下的胃溃疡患者相比,老年胃溃疡患者通常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胃镜检查特点表现为溃疡部位偏上、溃疡直径较大、溃疡数量较多等。结论:老年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不明显,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在诊断时应尽早进行胃镜检查,对提高老年胃溃疡诊疗水平和延长老年人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信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胎儿鼻泪管囊肿在临床较为少见,超声实际诊断中容易漏诊,通过对以下两个案例的探讨研究,掌握胎儿鼻泪管囊肿产前超声特征、鉴别诊断及其临床转归,为产前评估胎儿提供重要的依据。一、案例介绍案例1:孕妇22岁,孕2产0,无不良生育史及身体不适,孕28周来我院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扫查显示:双顶径74mm,股骨长54mm,羊水指数100mm,于右眼内眦的内下方探及一约9mm ×8mm 的无回声区(图1),内部透声好,边界清,余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胎儿右眼内眦的内下方无回声区(提示泪囊膨出)。一月后复查胎儿右眼内眦内下方无回声区消失。
作者:潘雪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文章以循证护理评鉴能力为研究方向,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对循证护理评鉴能力培训现状展开分析,并讨论今后的发展策略,以期能为提高国内循证护理评鉴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金国花;柳明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采用大剂量纳洛酮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随机抽选2011年04月~2014年03月之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2例,并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临床诊治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的 GCS(格拉斯哥)评分(13.91±2.03)以及临床总疗效(92.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10±2.04,61.54%),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大剂量纳洛酮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辅助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高,患者症状改善良好。因而,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梁晓波;刘跃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非破坏、无污染等优势,随着近红外技术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将在中药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过程分析方法,已经在农业、食品、化工、医药、烟草和化妆品等领域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己成为中药材定性判别和定量分析的新兴方法。本文叙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就其在中药领域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作者:泽郎尼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耐热手术器械灭菌方法的灭菌效果。方法:比较并分析环氧乙烷与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的物品选择、灭菌时间及操作流程等。结果:环氧乙烷低温灭菌的物品选择范围较广、灭菌时间较长且操作流程简易,而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的物品选择较窄,灭菌时间短且操作流程严格。结论:两种不耐热手术器械灭菌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使用。
作者:张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探索较单用抗菌药物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6-2013年我院老年病科 VAP 51例。治疗组26例在应用抗菌药物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25例单用抗菌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的 VAP 总有效率65.38%,对照组为44.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治疗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8天,对照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10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治疗期间未发现治疗组有明显副作用,包括皮肤过敏、出血等。结论:抗菌药物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 VAP 疗效肯定,有效缩短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减少了抗菌药物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金洋;聂莉;苏玉文;王利群;张延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在新生儿护理中提前实施不安全因素分析对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新生儿共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则在护理前针对不安全因素展开讨论再实施护理操作。对比两组中出现新生儿感染、腕带丢失、技术操作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提前分析了不安全因素的观察组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远远小于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各项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对新生儿护理前充分分析潜在危险因素,提升预见性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对不安全因素展开分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代德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无痛分娩对产程以及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实施镇痛分娩的55例产妇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来我院未实施分娩镇痛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有关因素。结果:在镇痛之前,两组产妇宫缩痛均比较明显,利用 CSEA 以后研究组患者疼痛显著减轻或者消失,和对照组对比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 <0.05;在产程、产后出血量、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上组间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 <0.05;两组患者在产程期间胎心率变化、羊水胎粪污染程度和新生儿生后1min Apgar 评分对比所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即 P >0.05。结论:无痛分娩不管是对孕产妇,还是对胎儿和新生儿,均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可推动产程进程,使阴道自然分娩率得到提高,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杜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胃癌患者化疗心理及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胃癌化疗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开展整体护理服务,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抑郁与焦虑状况改善更优,SCL -90量表评分改善更优,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整体护理方案有利于改善胃癌化疗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并改善其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卫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对于烧伤病人的实施效果,总结烧伤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11月烧伤病房烧伤患者46例,分别实施烧伤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护理工作满意率和的治疗护理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而平均住院日减少(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循证护理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P <0.05)。结论:对烧伤病人实施循证护理,提高了烧伤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丰富了护理服务内涵,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万盈汝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