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俊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缺血性心肌损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救治的50例缺血性心肌损害患者(研究组)及同期接收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两组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心肌肌钙蛋白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肌红蛋白(Myo)进行检测对比。结果:研究组血清 IMA、cTnI、CK -MB、Myo 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对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结果对比,其中 IMA 灵敏度高,IMA、cTnI、CK -MB、Myo 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6.0%,特异性为94.0%(P 均<0.05)。结论: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更有利于发挥不同生化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性,有效解决单项生化标志物检测的不足问题,积极促进缺血性心肌损害临床早期诊断。
作者:崔凤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正骨理筋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和肌内效贴治疗组,常规对照组采用正骨理筋复位,常规理疗等治疗,治疗组在正骨理筋复位,常规理疗等基础上加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 VAS 评分和治疗有效率均改善,肌内效贴治疗组较常规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 <0.01﹚。结论:运用正骨理筋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作者:宋瑞军;董莉莉;梁海龙;李明阳;张明;尚明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临床实践分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对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推广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性抽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52例感染性发热患儿,分别给予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和单纯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用药4h、6h 后研究组患儿退热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可作为临床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赵绍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改良保留灌肠用具,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药物保留灌肠,方便护理技术操作,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治疗效果,保障了护理服务的开展。
作者:陈利;马丽红;李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内经》"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的策略。方法:本组研究中,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体检分析认为亚健康状态的2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38例与对照组137例,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措施,根据《内经》"治未病"思想,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调养,包括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运动形体、合理饮食、避邪防病等。结果:全部患者均给予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各维度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各维度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可有效改善患者亚健康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白海琴;王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自拟养阴生津汤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消渴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4例每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养阴生津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P <0.05);观察组治疗后 FPG、2hPG 及 HbAlc 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 <0.05)。结论:自拟养阴生津汤用于治疗消渴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84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半椎板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2年随访,并采用 JOA 和 VAS 评分评价两组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 VAS 评分均减少,术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VAS 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两组 JOA 评分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方面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法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以及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避免儿科护理出现风险,减少儿科护理的风险系数,确保儿科护理的安全。方法:讨论儿科护理工作容易出现风险的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病人的沟通技巧,完善护理记录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结果:减少护理出现差错,加强医患的关系和谐,减少医患纠纷。结论: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综合素质,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作者:盛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 X 线与螺旋 CT 对肺底部结核球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5年3月入我院就诊的肺底部结核球患者96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诊证实,均行 X 线胸片与螺旋 CT 常规检查,视情况行薄层和(或)增强扫描,统计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底部结核球病灶部位位于外基底段20例,内基底段18例,前基底段16例,后基底段29例,内前基底段13例。本组病例均为单发,病灶直径<3cm。X 线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肺底部孤立性结节,病灶内可见结节状卫星灶、爆米花样钙化和斑片状钙化,共漏诊15例。螺旋 CT 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样密度影,其中边缘粗长毛刺45例,轮廓清晰光滑28例,短条索状卫星灶17例,结节状卫星灶17例,小点状钙化13例,爆米花样钙化11例,浅分叶11例,胸膜凹陷征10例,斑点状钙化 7例,无漏诊病例。结论与普通 X 线片相比,螺旋 CT 扫描定位肺底部结核球更准确,在病变性质判断和诊断准确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作者:李占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与减少感染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390例手术病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50%,护患纠纷发生率0.50%,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50%,护患纠纷发生率4.00%。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利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随着人们生活生平的提高,因慢性有机磷中毒孕妇就诊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医护人员的注意。有机磷农药慢性中毒有着病情隐匿的特征,经常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农药慢性中毒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一定的危害,结合实际情况,本文从4个方面,进行农药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临床探讨。
作者:黄红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对比研究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与阿司匹林单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1周后改为对照组方案治疗1周,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3%(P <0.05);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均显著改善(P <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 CRP 及 PLT 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心梗及出血率为3.13%、6.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21.88%(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心梗及出血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小可;赵文圣;王胜利;徐明程;高波;卢利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3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的体会以及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的3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护理对照组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每组各16例患者,一般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理干预。结果:综合干预组护理组治疗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一般护理组治疗后有效率6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护理效果,可以有效果提高患者的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龚竞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 PVP 与保守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来我院治疗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骨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 PVP 进行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方法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 VAS、ODI 评分。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 PV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杜玉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我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病房22例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 ICU 病房所收治的22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与分析 ICU 病房治疗重症胰腺炎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结果:13例采用手术方式实施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11例,占84.62%,其中6例术后产生轻微并发症;死亡 2例,其中 1例因肠瘘致死,1例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36.1±2.2)d。9例采用非手术措施进行治疗者,治疗有效8例,占88.89%,其中4例出现并发症;死亡 1例,因肺部感染致死;患者的住院时间为(38.4±3.4)d。全部22例患者中,治愈并出院19例,占86.36%,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特征实施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措施,将手术与非手术两种治疗方式有机配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胡杰;杨朝金;明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子宫切除手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传统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在术后让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评分。结果: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医疗的满意度,改善患者手术时的心理状态。
作者:张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全面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包括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6.7%,而对照组为8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出现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P <0.05)。结论: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实行全面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率,也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作者:纪玮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在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疾病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其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96例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8例,对比组病人不予以切除肝转移灶手术治疗,研究组病人采取手术方式切除肝转移灶治疗,对比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病人在采取切除肝转移灶手术治疗后,2年内生存例数为35例,生存率为72.92%,4年内生存例数为26例,生存率为54.17%;对比组病人没有切除肝转移灶,其 2年内生存例数为22例,生存率为45.83%,4年内生存例数为15例,生存率为31.25%。研究组病人在生存率方面要明显高于对比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疾病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在手术治疗同时,予以切除肝转移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极大的提升病人生存率,减少其转移复发等情况,提升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许克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介入治疗在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作用,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择取80例来我院就诊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将患者分介入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每组40例,并对其进行回访调查,回访年限为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且对其疼痛缓解率、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针对80例患者的5年内回访表明,1年内对患者回访,介入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65%,药物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57%;3年内对患者回访,介入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71%,药物组疼痛缓解率为65%;5年内对患者回访,介入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75%,药物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70%;介入治疗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1.5%;药物治疗组心肌梗死发病率为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数据表明,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介入治疗在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缓解了患者的疼痛,预防了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作者:唐刚;徐强;郜攀;王笑梅;王剑;司良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对伴发癫痫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脑电图表现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31例伴发癫痫的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及脑电图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中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1例,部分性发作6例,颅脑 MRI 检查异常23例(74.19%),脑电图检查异常31例(100%)。结论: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脑电图表现对伴发病毒性癫痫的脑膜炎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赵志远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