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李强;徐玮;李凌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 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中介效应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素质与其心理健康间的关系,探索社会支持在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天津市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364名,采用修订后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的坚韧人格、人际素质、情绪性、心理弹性和自我概念量表,老年人社会支持量表及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进行调查.结果:①老年人的五类心理健康素质均可较好的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②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间存在正向相关;③社会支持在坚韧人格、人际素质、情绪性、心理弹性预测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老年人的部分心理健康素质会影响其社会支持水平,从而终作用于其心理健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员工工作价值观对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代际比较研究

    目的:考察三代员工工作价值观对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取样三代1056名在职员工并进行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调查.结果:三代员工部分工作价值观维度与幸福感、心理健康症状显著相关,但三代人群存在差异.幸福感在工作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三代员工的利他价值观都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第三代员工的外在酬劳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结论:三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与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症状关系密切,但三代员工存在差异.幸福感水平可以缓冲工作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

    作者:陈坚;连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负性认知对丧亲者情绪问题的预测作用

    目的:在丧亲者中考察认知因素对丧亲后延长哀伤、抑郁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通过横断研究,采用延长哀伤问卷(PG-13)、哀伤认知问卷(GCQ)、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488名丧亲者进行测查.结果: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控制了影响负性情绪的人口学背景及丧亲相关变量之后,对自我的负面信念、自责、对生活及未来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延长哀伤反应;对未来的负面信念、对哀伤的威胁性解释、对世界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抑郁情绪,而对哀伤的威胁性解释、对未来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焦虑情绪.结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延长哀伤障碍的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并为延长哀伤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作者:何丽;尉玮;胡泊;徐慰;闫煜蕾;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谨慎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谨慎性人格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汶川地震两年后497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小五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创伤后成长问卷的测量.结果:青少年PTG在年级和性别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TG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体验的改变分值高;谨慎性人格不仅对PTG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积极认知的应对方式对PTG发挥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积极认知的应对方式在谨慎性人格与PTG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吴玉飞;安媛媛;伍新春;林崇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初中生亲子三角关系与抑郁:自尊的中介作用

    目的:考察自尊在亲子三角关系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三角关系量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Rosenberg自尊量表(SES)测量267名初中生.结果:①替罪羊和跨代联盟与自尊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显著正相关;②亲职化与自尊显著正相关,与抑郁显著负相关;③替罪羊与跨代联盟的运作使子女自尊水平降低,进而导致子女抑郁水平升高;④亲职化提高了子女的自尊水平,进而导致抑郁水平降低.结论:亲子三角关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抑郁,也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抑郁.

    作者:王赵娜;王美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计算机认知矫正训练治疗强迫症的临床初探

    目的:探讨计算机认知矫正训练(CCRT)改善强迫症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根据精神科检查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纳入强迫症患者61例,其中实验组28例接受药物结合为期4周的CCRT治疗;对照组33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采用背数测验、视觉再生测验、连线测验(TM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两组训练前后的认知功能,使用Y-BOCS评定强迫症症状.结果:4周后实验组视觉再生测验的图形A、B测验得分较对照组提高,WCST的持续错误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认知功能得分的变化值与Y-BOCS变化值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CCRT可有效改善强迫症患者部分认知功能,但不能直接促进强迫症症状的缓解.

    作者:王玲芝;郭耀光;沈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大鼠纹状体DRD1和miR-504的表达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导的抑郁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受体D1型(dopamine receptorD1,DRD1)和microRNA-504(miR-504)的表达,探讨miR-504是否介导了DRD1基因表达参与调控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发大鼠抑郁的发生.方法:将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接受连续21天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实验性处理.两组大鼠均于13周龄时,采用强迫游泳测验、糖水偏爱测验和旷场试验评定大鼠的抑郁水平,以实时定量荧光RT-PCR (qRT-PCR)检测纹状体内DRD1 mRNA和miR-504的表达水平,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纹状体DRD1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直立次数和爬行总路程均减少,而被动漂浮时间延长;两组大鼠的大便颗数和糖水偏爱率差异均不显著.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DRD1蛋白和miR-504表达量均降低,而DRD1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大鼠纹状体内DRD1蛋白水平与大鼠的被动漂浮时间呈负相关,而与其他的行为测验水平无明显相关;两组大鼠纹状体内miR-504水平与行为测验水平均无明显相关.结论: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导大鼠产生了抑郁样行为并能降低纹状体DRD1蛋白和miR-504的表达;miR-504可能并不参与纹状体内DRD1基因表达参与调控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发大鼠抑郁的发生过程.

    作者:王玉婷;张逸;白玫;薛亮;王雷;朱熊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孤独感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初步修订

    目的:对Asher的孤独感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修订.方法:以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西安的1826名中学生,对孤独感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21个项目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51-0.76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4个因子,符合原量表的4维度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良好;4维度及总分与效标的各维度相关显著.信度分析表明,4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6-0.85之间,分半信度在0.71-0.85之间,重测信度在0.71-0.88之间.结论:修订的儿童孤独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中学生孤独感的测量工具.

    作者:李晓巍;邹泓;刘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学生网络成瘾患病率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患病率及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和百项心理症状问卷(PSI-100)对4,866名(男性2122人,女性2744人)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621名(12.8%)大学生符合Young网络成瘾诊断标准(YDQ≥5),男性患病率(15.9%)高于女性(10.3%),少数民族学生(17.0%)高于汉族学生(12.5%),管理金融专业学生(23.8%)高于其它专业学生(6.9%-15.3%);网络成瘾者PSI-100总分(178.70±72.58)显著高于对照组(165.40±67.43),21.8%的网络成瘾者存在3项以上心理症状,其中强迫症状(23.2%)、抑郁症状(22.9%)、冲动控制(22.2%)、焦虑症状(20.6%)和注意问题(20.6%)等异常率较高.结论: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其患病率存在显著的性别、民族和专业差异,网络成瘾者存在更多或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以上网络成瘾者存在强迫、抑郁、焦虑和冲动等症状.

    作者:周晓琴;奚晓岚;程灶火;沈力烨;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135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初中生经历的主要生活事件是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②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③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是生活事件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为0.23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0.4%.结论:增强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其中主要是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是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作者:谢家树;李杰;易嫦娥;邓多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国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的编制

    目的:编制中国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形成量表的初始项目,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量表.结果:①正式的《中国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含有23个项目,分为关注、重要、自我延伸、信赖四个维度;②关注、重要、自我延伸、信赖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661、0.755、0.741和0.767,46个被试间隔4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87;各维度间相关,0.78<r<0.87;③大学生被看重感的各维度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呈正相关,与孤独感、社交忧虑呈负相关,0.278<r<0.590,P<0.01.结论:中国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在中国大学生中使用.

    作者:袁颖;赵必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对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干预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情绪理解的干预,探索情绪理解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视觉材料为主体,以包含正确反馈的问答结构为主的讨论式教授形式对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中的表情识别和命名、情绪观点采择和情绪归因进行全面的干预.结果:①情绪理解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干预效果主要体现在表情识别能力和表情命名能力;②情绪理解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表情识别能力的改善效果在干预结束两周后继续保持.结论:情绪理解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作者:杨娜;钱乐琼;肖晓;周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晚期住院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晚期住院癌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晚期癌症患者住院期间,对299名患者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明应对方式问卷(SCSQ)、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成长显著相关(均P<0.05).多变量回归方程显示,在控制其它相关变量效应的情况下,仅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预测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均P<0.05).结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会影响晚期住院癌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

    作者:李宁;王力;曹倖;曹成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中生生活事件与焦虑症状关系的追踪研究:神经质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神经质对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对618名高中生进行评估,每三个月追踪1次,共追踪8次,历时2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相关分析表明,首次测评的焦虑症状、负性生活事件和神经质得分之间均两两正相关(r=0.28~0.52,P<0.01).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表明,负性生活事件(B=0.30,t=-12.91,P<0.001)和神经质(B=3.02,t=4.84,P<0.001)对焦虑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负性生活事件和神经质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B=0.05,t=4.25,P<0.001).结论:神经质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高神经质的个体在遭遇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更易表现出焦虑症状.

    作者:王润程;明庆森;蒋雅丽;高一点;曹曦瑜;姚树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对立违抗障碍儿童心理特点分析:家庭系统观角度

    目的:从家庭系统观角度探讨不同性别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和非ODD儿童的心理特点.方法:选取符合DSM-Ⅳ中ODD诊断标准的儿童260人(ODD组)及非ODD组269人,应用来自整体水平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来自互动水平的夫妻适应量表、亲子冲突解决方式问卷和来自个体水平的父母情绪控制问卷、儿童情绪控制问卷进行测量.结果:①无论是在整体水平,互动水平还是在个体水平上,与非ODD组相比,ODD组有显著低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P<0.01)、父母婚姻质量(P<0.01),显著高的亲子冲突(P<0.01)和情绪控制异常(P<0.01);②对比不同性别ODD组和非ODD组中发现,ODD分组的主效应(P=0.000)显著,孩子性别的主效应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结论:ODD组与非ODD组相比,在三个水平上都显著较差;比较不同性别ODD组和非ODD组儿童,这种差异更多的是ODD与否的差异,而非性别差异.

    作者:李泽;蔺秀云;刘杨;李俊红;何杰;曹艳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

    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具有复杂和非线性的变化趋势.影响青少年情绪调节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大脑功能的成熟、青少年的人格特质、父母支持、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未来研究应多探讨青少年对社会性情绪调节的发展以及同时考虑多个影响青少年情绪调节发展的因素,这对进一步理解青少年情绪调节发展的复杂趋势有着重要意义.后,青少年情绪调节发展的研究还应注重为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干预与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赵鑫;张润竹;周仁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际环形模型对心理病理的解释建构

    DSM-5对人格障碍的诊断凸显了人际的重要性.人际环形模型是当代人际领域核心成果,它以掌控/联结两大元动机作为横纵轴来建立圆环.围绕环形模型产生了或静态或动态的诸多概念,用以描述人际功能的适应与否.近年愈来愈多病理与临床研究引入环形模型及相关概念,对心理及人格障碍的内在机制、表型表达、评估及治疗予以深入解析.未来研究可尝试更新的人际动力评估方法,如电脑操纵杆法、事件关联记录法,或纳入文化背景因素,来进一步发掘人际功能在心理病理及人格大背景中的意义.

    作者:王硕;周雅;刘翔平;Aaron L.Pincus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模型与实践启示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结构化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在创伤后心理干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在发展过程中开始聚焦于创伤事件.本文重点介绍了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TF-CBT)的干预模型,包括心理教育与亲职训练、放松训练、情绪调控训练、认知应对训练、创伤复述与对创伤经验的认知加工、创伤线索暴露、亲子联合治疗、促进安全与未来发展轨迹等八个步骤和要素.在创伤后心理干预领域,这种方法相对于非指导性心理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催眠疗法和压力管理等方法,对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等症状有更显著的效果.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创伤后心理干预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作者:姜帆;安媛媛;伍新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意义思考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目的:探究工作动机自我决定倾向、心理需要满足、生命意义感在意义思考与工作倦怠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内外工作动机量表、工作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及自编意义思考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在基层公务员及市容容貌一线员工中收取问卷158份.结果:①意义思考与生命意义感正相关;②自我决定倾向在意义思考与心理需要满足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③心理需要满足在自我决定倾向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④生命意义感在心理需要满足与工作倦怠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⑤意义思考对工作倦怠有正向的直接预测效应.结论:通过自我决定倾向、心理需要满足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意义思考能够负向预测工作倦怠.

    作者:陈炜夷;甘怡群;郭兆龙;聂晗颖;冯莹;柳之啸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服刑人员冲动性特点及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目的:探查服刑人员的冲动性特征及其与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冲动性量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金钱延迟折扣任务对41名服刑人员和21名正常被试进行了测量.结果:①在延迟折扣任务中,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服刑人员组对两种不同金钱强化物均表现出快速折扣的倾向.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强化条件下,服刑人员组被试的折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U10000=197.00,P<0.01;U1000=-207.00,P<0.05).②相关分析表明,延迟折扣率k与大五人格各维度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非计划冲动性、冲动总分显著正相关,与抑制系统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服刑人员具有显著冲动性,并与大五人格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作者:罗艳红;蔡太生;陈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下行社会比较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内隐相貌自评的影响:阈上和阈下比较的差异

    目的:考察相貌负面身体自我者的内隐相貌自评,并将相貌负面身体自我与社会比较相结合验证Mussweiler和Thomas提出的选择通达性模型理论.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99名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并结合阈上和阈下社会比较的范式探讨下行社会比较对女性被试内隐相貌自评的影响.结果:①与正常被试相比,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表现出相对消极的内隐相貌自评.②阈上的下行社会比较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和正常被试的内隐相貌自评都无显著影响.③阈下的下行社会比较使得两组被试都表现出积极的内隐相貌自评.结论: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比正常被试更为消极,并且阈上社会比较的结果支持社会比较领域的选择通达模型理论,而阈下社会比较的结果不支持该理论.

    作者:寇慧;苏艳华;易旭灿;罗小春;陈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