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灰阶超声检查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对比观察

杨帆

关键词:灰阶超声检查,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 诊断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灰阶超声检查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7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灶121个,分别进行灰阶超声检查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灰阶超声检查准确率85.95%,敏感度80.95%,特异度88.61%;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准确率95.87%,敏感度88.10%,特异度100.00%;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灰阶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技术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检查中相较于灰阶超声,有一定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优势,临床价值较高。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手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探讨

    近年来由于交通、工矿等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意外伤害逐年增加,伤后1小时是多发伤抢救的手术黄金1小时。手术具有术前准备不够充分、手术创伤大、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等特点,因此手术感染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感染的原因及如何加强急诊手术感染预防护理尤值得探讨。

    作者:郑华春;林庆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析乡、村两级转诊对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的重要性

    目的:加强乡村两级疑似患者转诊是否能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方法:通过2007-2009年、2010-2012年转诊疑似患者及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加强乡村两级转诊后无论疑似患者还是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均有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乡村两级转诊工作能够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率,减少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传播,符合国家对肺结核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要求。

    作者:张瑞;刘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研究报告及对策

    静脉输液是基本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是一种有创性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据统计,目前我国各家医院有90%~95%的住院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门诊患者接受静脉输液的数量也较大,其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其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我们开展了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升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病人的输液安全。

    作者:许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急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目的:通过对急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的调查,找出相应的对策来防范护理中存在的隐患,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的20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而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总结出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结果:对于急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100%的护士认为是护士心理压力大,55%的护士认为护士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45%的护士认为护士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全面是一项影响因素,其余还有部分护士认为影响因素是:护理记录的记录问题、护士的急诊护理动手能力差、院前的急救疏忽大意等。结论:要有效避免急诊科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隐患,应该对患者的心里承压能力进行培训,同时加强护士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作者:黄方;李欣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护理关怀行为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为医患关系存在着日趋紧张的现象,所以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护理工作相对繁重,危重患者较多的心血管内科来说,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室的未来发展和水平,因此护理关怀行为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护理关怀行为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培养护生的关怀能力及关怀行为提供依据。

    作者:蒋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索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设想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他是研究生物体的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既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强调了从分子水平动态地探讨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补充和扩展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实验课既注重基础,同时又突出综合和鼓励创新。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们不断创新的思维和团结合作的习惯,激发学生们勇于探索的兴趣。本文主要从教学大纲的完善,教学讲义的编写,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教学课程评价四方面探讨。

    作者:张素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清肝纤四项检测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四项检测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方法: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肝纤四项,并按肝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纤维化分期,对这些指标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结果:慢性肝炎患者不同纤维化分期的血清 HA、LN、PCⅢ及IV -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 HA、LN、PC Ⅲ及 IV -C 水平呈正相关(γ=0.632,P<0.01;γ=0.432,P<0.05;γ=0.398,P<0.05;γ=0.456,P<0.05)。结论:血清肝纤维四项对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可靠,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不足之处是手术费用偏高,因此临床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

    作者:吴金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临床医生大多侧重于对疾病的诊断、辩证及治疗方面的探索,不可能拿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所以,了解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至关重要。

    作者:葛文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IgG 抗-E 抗体引起配血不合一例

    目的:为防止由免疫性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通过1例交叉配血试验不合后检出IgG 抗-E抗体的病例分析,探讨 Rh 系统抗原和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前筛查并尽可能同型输注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抗体特异性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E抗原阴性且多次输血患者会产生相应抗-E抗体而引起主侧配血不合。结论:对于需多次输血患者为避免产生免疫性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和,应先行抗体筛查试验,并尽可能行 Rh系统同型输血。

    作者: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治疗延迟的苯丙酮尿症患儿临床探析

    目的:探究治疗延迟的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5例未做新生儿筛查发病的苯丙酮尿症患儿给予有效的诊断,并对其给予饮食等方面的相关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治疗延迟的苯丙酮尿症患儿经过相关治疗后,在体格和智力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结论: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能够减少相应的缺陷,预防残疾。给予漏筛出现的延迟诊断、延迟治疗的苯丙酮尿症患儿采用相应的治疗,能够使智力得到一定的提高,病症减轻。

    作者:徐要选;马德军;杨萌萌;张杨;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40例肝内强回声灶不同医师B超定性诊断对比分析

    目的:对肝内强回声灶的超声诊断作重复性研究,探讨相同声像图经不同医师定性诊断出现结论分歧的原因。方法:任选三名高年资B超医师对同一图像进行分析,并与临床诊断相比较,得出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间的误差。结论:利用不同医师对同一动态图像的鉴别诊断,既能保证复诊时有较全面可靠的图像,免去同一病例多次重复检查的麻烦,又能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高B超复诊结论的重复性。

    作者:沈华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临床生化分析仪检验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解答

    长期以来,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主要靠手工完成。其结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满足临床诊断治疗需要,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或肉体伤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生化分析仪技术发展很快,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不断应用于临床,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无论是城市还是基层,临床检验基本上实现了常规检验自动化,自动生化分析仪现已成为现代临床检验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担负着越来越繁重的常规检验任务。

    作者:彭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联合降压调脂在社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采取降压调脂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社区老年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29例观察组和29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噻嗪配合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辛伐他汀。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血脂情况以及心脑血管情况和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下降程度明显好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脂改善情况,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比较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采用联合降压调脂进行治疗,血压和血脂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改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率明显下降,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姚其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 CT 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肺动脉血管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

    目的:对肺动脉血管栓塞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 T 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120例患者经心电图和核素肺灌注扫描、通气显像等进行检查,确诊患者为肺动脉血管栓塞患者,同时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4例肺栓塞直接征象,2例左肺动脉栓塞,为部分阻塞;2例右房栓塞发现,栓子附着在患者右房侧壁,并跟随心脏搏动而进行轻微的摆动。肺栓塞间接征像:82例为右房右室出现扩大,室间隔向左室移位,同时右室/左室的比值增大;38例患者的右房右室内径在正常范围之内。 PE增强 CT 表现:76例患者为三尖瓣反流。结论:对肺动脉血管栓塞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 肺动脉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地对疑似等患者进行明确诊断,简单、方便、没有创伤、价格低廉。

    作者:刘丽媛;王文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门诊输液风险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门诊输液中常见的风险问题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统计分析本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发生的门诊输液缺陷情况,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比较两年中门诊输液中出现的缺陷情况,以及护理隐患的检出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经研究发现,通过门诊输液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强化,门诊输液中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隐患均明显减少,护理满意度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和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陈莉雅;潘学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炎的疗效

    目的:研究支气管炎治疗药物阿奇霉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阿奇霉素和青霉素的静脉滴注治疗,疗程结束后统计有效率,对比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相比,治疗组呼吸困难、咽痛改善时间以及咳痰时间等临床症状改善均快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有效率差分别为92%和7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呈显著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是一种有效的支气管炎药物,显著缓解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等症状,加快患者恢复速度,与青霉素等药物相比效果更佳。

    作者:苏才存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0例席汗氏综合征并发垂体危象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10例席汗氏综合征并发垂体危象患者的配合抢救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病死率。方法: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与精心的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结果:10例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垂体危象关键在于预防,避免多种诱发因素,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作者:肖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骨科护理中的预见性护理及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骨科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诊治的200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0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100例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7.06±6.25)天,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2%;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73±4.80)天,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两组患者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总发病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1.95,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出现,这有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朱勤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到2012月12月间收治的78例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B超诊断正确率为84.6%,经过C T 诊断正确率为8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采取保守治疗,34例患者为外引流术治疗,24例患者为内引流术治疗;内引流术组胰痿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外引流术组胰痿的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临床中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采取B超联合 C T检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正确率。临床中应有效的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卢玉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