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默感对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袁立新;张积家;陈曼

关键词:幽默感, 心理健康, 压力事件
摘要:目的:考察中学生幽默感在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多维幽默感量表(MSH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836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幽默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高幽默感可以直接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自我肯定;幽默感可以调节压力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但不能调节压力事件与自我肯定、焦虑的关系.结论:幽默感对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学龄前孤独症谱系儿童对人物面部表情的识别特征

    目的:测试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对人物静态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和特点.方法:使用自制人物面部开心、吃惊、害怕、生气、讨厌、伤心、中性七种表情图,对13例4~8岁孤独症男童和23例3~5岁正常对照组男童进行了测试分析,两组儿童在发展年龄上作了匹配(3.66±0.44岁).结果:两组儿童在识别七种表情照片的正确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表情类别识认比较,孤独症组识别伤心、害怕、讨厌及吃惊表情正确率高于对照儿童(P<0.05);孤独症组识别表情的正确率依次是:开心>伤心>生气>害怕>讨厌>吃惊>中性;而对照组则为:开心>生气>伤心>害怕>中性>讨厌>吃惊.结论:孤独症儿童对七种面部表情的命名性识别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但识别基本面部表情的模式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作者:顾莉萍;静进;金宇;邹小兵;唐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国白领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目的:编制中国白领心理健康量表.方法:以2236名中国白领为对象,在文献研究、咨询案例分析、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展量表的仞步理论结构,对初测和二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证明理论结构的合理性.结果:量表模型的检验拟和指标良好,RMSEA值小于0.08,NFI、NNFI、RFI、CFI值均大于0.95,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93-0.914之间.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量表信、效度指标良好.

    作者:邓丽芳;郑日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源结构分析

    目的:探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结构维度.方法:通过深度访谈30名高校青年教师,初步编制53个压力源项目,对57名被试预测后保留了42个项目,对325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JF式施测.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源由7个因子构成.分别是评价与考核、教学与管理、学术科研、晋升、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社会影响.②验证性囚素分析表明一阶七因子模型拟合程度优于二阶一因子模型.③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是0.9160.0.8450.结论:信效度分析表明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成七个维度比较合理.

    作者:黎光明;沈绮云;杨琳;张敏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格障碍倾向与依恋的关系

    目的:初步考察人格障碍倾向与依恋的关系.方法:用成人依恋问卷(AAQ3.1)、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4)测成年早期学生390名.结果:依恋各因子与人格障碍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359~0.555之间;回归分析显示,依恋对人格障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三个依恋量表所测量的依恋因子共解释人格障碍总变异的46.3%.结论:人格障碍与依恋显著相关,不良依恋经验对人格障碍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

    作者:杨红君;谭鑫;楚艳民;刘琴;刘利;周世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组织支持感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的影响

    目的:探讨组织支持感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支持感量表、教师幸福感问卷和工作倦怠量表对26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测查.结果:组织支持感与幸福感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中小学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对其幸福感和工作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王黎华;徐长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国与美国在押犯人思维风格比较

    目的:探讨中国罪犯与美国罪犯思维风格的差异.方法:采用PICTS为测工具对79名男性罪犯的思维风格进行测试.结果:两组罪犯在安慰型和自我消除型分量表上无显著差异,在权利型、超乐观型思维倾向上,国内罪犯显著低于美国罪犯,而在能力取向型、感伤型、认知懒散型和中断型四纬度上均显著高于美国罪犯.结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国内外罪犯在犯罪思维风格的各维度上有不同的表现.

    作者:朱海燕;宋志一;宋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自我建构量表(SCS)中文版的初步试用

    目的:通过分析中文版自我建构量表(SOS)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来探讨该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方法:对随机抽取的468名高中生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项日与其对应的分量表相关在0.41~0.83之间,依赖自我建构和独立自我建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达到了0.76和0.81.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了0.88.因素分析表明两因子贡献率达到了63.18%.结论:中文版自我建构量表(SCS)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值得推广试用.

    作者:王裕豪;袁庆华;徐琴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焦虑障碍者的个性倾向、特质焦虑和自我效能感

    目的:通过对焦虑障碍患者个性倾向、自我效能感、特质焦虑等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探讨焦虑障碍可能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44例焦虑障碍患者和144名健康人利用中国人个性量表-情感量表(CPA12-E)、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定.结果:①患者组情感表的诸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患者组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自我效能感得分对照组高于患者组(P<0.01);③状态焦虑与情感量表各因子、特质焦虑呈正相关(r=459~0.781,P<0.01),与自我效能感量呈负相关(r=-0.332,P<0.01).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特质焦虑和焦虑紧张因子与焦虑情绪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特质焦虑、抑郁、焦虑紧张、躯体症状、躯体化、性适应不良及自卑倾向等诸多因素问的交互作用可能足焦虑障碍发生的病理心理学基础,特质焦虑与焦虑情绪的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曹素霞;李恒芬;张勇;李幼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父母惩罚方式问卷的编制

    目的:编制父母惩罚方式问卷.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访谈,先后共102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测量,158名学生一个月后进行了重测.结果: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适合提取四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与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信度检验发现,父母亲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均为0.91,分半信度分别为0.88和0.89,莺测信度分别为0.81和0.83;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较高.结论:父母惩罚方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测量学标准.

    作者:李芳;贺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目的:检验相似性与熟悉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方法:36名被试和72名被试分别参加2x2组间设计实验一和2×2×2组间设计实验二.实验一以熟悉性与相似性为自变量,考察他们对入际吸引的影响:实验二将相似性细化,分离为外部相似性和内部相似性两个变量,考察陌生人之间与熟悉的人之间人际吸引有何异同.结果:实验一中,熟悉性、相似性的主效应显著,熟悉性与相似性存在交互作用;相似性的贡献率要显著大于熟悉性的贡献率;实验二中,内部相似件、外部相似性主效应显著,熟悉性、外部相似性、内部相似性三项交互作用显著;在陌生的内部相似的情况下,外部相似性的简单简单效应显著;在熟悉的外部不相似的情况下,内部相似性简单简单效应显著.结论:相似性比熟悉件更能促进人际吸引;相似性有必要分为外部相似性与内部相似性:在陌生人之间,双方的外部相似性越高,越能提高人际吸引的水平;在熟悉的人之间,双方的内部相似性越高,越能提高人际吸引的水平.

    作者:佐斌;高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聚类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分类模型.方法:以北京和西安的71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聚类分析技术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分类.结果:以自尊、人际关系能力、孤独感、问题行为作为社会适应的指标,可将青少年社会适麻状况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和谐型的青少年占45.0%,主要表现为高自尊、高人际关系能力、低孤独感、少问题行为;低人际-高孤独型占30.5%,表现为低人际关系能力、高孤独感;低自尊型占24.5%,主要特点为低自尊、多问题行为.结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可分为三种类型:和谐型、低人际-高孤独型、低自尊型.

    作者:李晓巍;邹泓;曲可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艾滋病污名化的内隐效应:概念抑或病状

    目的:旨在探讨艾滋病概念和艾滋病人的病状及二者的交互作,H在艾滋病污名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在初步揭示其内隐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为减小公众对艾滋病人的消极态度或偏见、改善艾滋病人的社会心理生存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内隐联想测验,结合缜密的实验设计.结果:①艾滋病概念、病状分别埘艾滋病污名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终决定艾滋病污名的形成;③在污名化过程中,艾滋病概念起主要作用.

    作者:王沛;李建升;孙连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Kessler10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目的:评价Kessler10心理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以某综合性大学整群随机抽取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Kessler10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结果:复测结果Kappa指数为0.703(P<0.001).K10量表中文版的折半信度为0.7076(P<0.001).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011(P<0.001).经模型拟合,二阶舣因子模型很好,模型拟合可接受.结论:Kessler10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在中国人群中推广使用.

    作者:周成超;楚洁;王婷;彭倩倩;何江江;郑文贵;刘冬梅;王兴洲;马宏峰;徐凌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早期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早期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和中文版依恋问卷(AAQ3.1)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某些分量表(如:反社会型、分裂样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上的得分与依恋问卷某些因子(如:母爱缺失、父爱缺失)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组在依恋问卷的母爱缺失、父爱缺失等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结论:不良的早期亲子依恋关系可能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因素之一.

    作者:周秋蓉;凌辉;张建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目的:研究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结构和信效度.方法:研究翻译UWES-S量表和学习绩效量表,有效测量了79名大学生和188名研究生,以学习绩效为效标,检验各项信效度指标.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交叉验证了学习投入的三因素模型,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2-0.95之间,相关系数显著,并在0.76-0.77之间,项目荷载在0.42-0.81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指标.结论: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为相关研究所采用.

    作者:方来坛;时勘;张风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海洛因依赖者人格特征分析及与首次吸毒年龄的关系

    目的:分析海洛因依赖者与正常人群的人格特征的不同特点,探讨人格特征与片次吸毒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气质性格问卷(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分别对100例海洛因依赖者与8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人格评定.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海洛因依赖组的探求新奇性和伤害回避件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海洛因依赖组合作性,自我定向维度得分均数低于对照组(P<0.01).②海洛因依赖者的TCI问卷不同维度的得分与首吸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①寻求刺激、冲动、探索、看事情悲_观、害怕不确定、易疲劳等足海洛因依赖的易感人格特征.②首次吸毒年龄与TCI的不同人格维度之间无相关性.

    作者:陈玄玄;陈晗晖;杜江;范成路;赵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搜索威胁:负性情绪图片的选择性注意

    快速搜索和探测具有威胁的刺激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威胁刺激能激起恐怖、焦虑等负性情绪,搜索表达负性情绪图片中的选择性注意足近期研究的焦点.负性情绪刺激的搜索较快,其作为干扰物又会影响其他靶子的搜索成绩.研究者提出注意获得和注意固着两种观点加以解释.时间进程的分析表明,警戒-回避模式能较好说明恐怖/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的加工.

    作者:郝芳;俞国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学生团体式决断能力训练效果的研究

    目的:了解团体式决断能力训练足否能够提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决断能力.方法:招募16名自我报告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大学生,根据他们的时间,分配在实验组和等待组,每组8人.团体训练持续5周,每周2小时.实验采用事前、事后控制组设计.前、后测均包括魏源2005年修订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测量和角色扮演录像分析.结果:通过训练,参与者在主动交往(F=0.807,P>0.05)、拒绝(F=0.814,P>0.05)、自我表露(F=0.834,P>0.05)、冲突管理(F=0.00,P>0.05)、情感支持(F=0.873,P>0.05)各方面的认知因素均无显著变化;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参与者的决断性行为显著增加(F=14.85,P<0.01),被动行为显著减少(F=8.917,P<0.05),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变化(F=0.019,P>0.05).结论:团体式决断能力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决断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周司丽;侯志瑾;白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后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等测量工具,对灾后一月内四川省什邡地区及转入本院的受灾群众共342人进行评估.结果:灾后一月内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45.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两个群体PTSD症状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但什邱地区症状程度较重,消极应对、脱离灾后环境等因素足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地震后受灾人群,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其中女性群体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作者:罗兴伟;高雪屏;蔡太生;陈晋东;刘哲宁;郭锐;付晓阳;戴建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家庭环境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作为测量工具.结果:除控制性和知识性2个因子外,大学生家庭环境其余各因子与人格障碍各亚型之间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人格障碍阳性组在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而家庭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相关.

    作者:凌辉;张建人;李俊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