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帕金森氏病人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张秀利;赵秀玲;李亚男;张璐

关键词:帕金森氏病, 病人, 护理, 并发症, 优质蛋白质, 帕金森病,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患者, 发病率, 多巴胺, 治疗效果, 震颤麻痹, 乙酰胆碱, 多种维生素, 生活中的困难, 摄入量, 膳食, 年龄, 动脉粥样硬化, 不饱和脂肪酸
摘要: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的“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美国 APDA 称年龄小于四十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有患者这样向他读幼儿园的女儿解析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就是让你不能动的病”一般在五十至六十五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六十随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一,70岁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我国目前大概有一百七十万人患有这种疾病。目前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病发病人群中男性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帕金森氏病患者的护理:在疾病早期,病人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护理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晚期卧床的病人,其护理任务则越来越重。对帕金森患者的护理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注意膳食和营养,可根据病人的年龄、活动量给与足够的总热量,膳食中注意满足糖、蛋白质的供应,以植物油为主,少进动物脂肪。服用多巴胺治疗者宜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因蛋白质可影响多巴胺的治疗效果。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以下,全日总量40~50g。在限制范围内多选用乳、蛋、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适量进食海鲜类,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供给应充足。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多种维生素,并能促进肠蠕动,防治大便秘结。患者出汗多,应注意补充水分。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人群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彭解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一例左房粘液瘤患者的护理

    通过一例左房粘液瘤患者的护理,了解左房粘液瘤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重点,以及该疾病常见的并发症。

    作者:杜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5-10mg/kg/d+5%葡萄糖50ml ivgtt .10-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临床疗效。结果:3-4个疗程后,重新尿检复查,69例中除1例外,68例均有显著改善(p<0.05)。总有效率98.5%。治疗前后无明显的胃肠功能异常。结论:常规剂量的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安全的、有效的,其疗效优于更昔洛韦。

    作者:赵晓瑞;杜开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量化健康教育在小儿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量化健康教育在小儿骨科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30例小儿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患儿采取随机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患儿给予量化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儿及家长对骨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小儿骨头特点掌握(90.43%)、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88.70%)、骨折后观察及护理掌握(93.04%)、临床骨性愈合率(97.39%)、功能完全恢复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量化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儿及家长掌握小儿骨折的基本知识,促进小儿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作者:吴亚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谈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中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方法:根据80例我院接收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的是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则是采取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对照组4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发生静脉血栓,2例炎性肠梗阻,1例切口裂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切口裂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比较两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2.5%,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来说效果比较好,围手术期提供优质护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几率比较低,而且,患者对于这样的护理方式也是比较认可的,因此临床中比较推介使用。

    作者:王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5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体会

    急性颅脑损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其发生率都很高,约占创伤总数的20%[1],在外伤中仅次于四肢伤居第二位,但病死率却高居首位。其发生的死亡呈现三个高峰值分布,第一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h 以内的现场,占50%;第二高峰值分布发生在伤后1-2h以内,占30%第三个死亡高峰在住院后30d内(1-4周),占20%[2]。因此创伤后1h 在临床被称为“黄金1 h”[3]。院前急救主要针对第一、第二个高峰期的危重伤员,为探讨院前急救及转运方法与效果,现就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共出诊急救的2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

    作者:危丽华;汪春花;林涵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妇产科中米非司酮的临床应用分析

    米非司酮具有抗孕激素的作用,能够对女性患者的妊娠进行终止,因此临床中主要是应用于避孕、各个时期妊娠的终止,现在在治疗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中也有所应用。

    作者:侯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析儿童急性肺炎的护理体会

    临床中对儿童急性肺炎患者使用优质护理,能够提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优质护理的理念是处于对患者本身进行处理,既包括了患者的疾病、生理,也包括了患者的心理等各方面的护理,让患者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的护理方式。

    作者:陈燕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析肿瘤内科中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及疗效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2011年至2013年我院接收了120例肿瘤内科患者,将患者分组进行研究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对照组使用深部组织肿瘤热疗,观察组使用营养支持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仅为85%,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优秀。结论:肿瘤内科使用营养治疗的效果比较好,患者的营养情况获得了很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作者:李凯;韩荣晶;王凤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53例泌尿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对临床上泌尿外科疾病并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间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3例泌尿外科疾病并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护理前后实施SAS评分,发现护理后的SA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且患者术后仅有2例,发生率为3.77%。结论:对泌尿外科疾病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将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并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李京;常斌;矣佳艳;许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V SD 负压引流技术在手足外科术后护理中的体会

    VSD负压引流技术是当前治疗手足等器官软组织严重感染创面的新型引流技术,目前在手足外科广泛应用,是一种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以微生物半透明膜为全密封材料覆盖,封闭整个创面,将引流管与中心负压连接,使整个创面形成全封闭负压引流状态,它利用高负压将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及时清除,同时有利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并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组织的修复。在当前企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由于操作不慎等原因导致的手指等器官软组织严重创伤感染等现象比较常见,并且由于手指功能的极其精细、复杂,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术后护理质量的高低,将严重影响病人康复后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谈谈 VSD负压引流技术在术后护理中的体会。

    作者:蒋燕飞;何冰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抢救措施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男多于女(2.5∶1),在我国发病率为13/10万~84/10万不等。病因迄今不明,除特发性、家族遗传性外,近年来认为持续病毒感染是其重要原因,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损伤、自身免疫包括细胞、自身抗体或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肌损伤等可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此外尚有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和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多因素也可引起本病。以心腔扩张为主,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且常伴有附壁血栓。瓣膜、冠状动脉多无改变。组织学为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特别是程度不同心肌疾病的纤维化等病变混合存在。起病缓慢,多在临床症状明显时方就诊,如有气急,甚至端坐呼吸、水肿和肝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时,始被诊断。部分患者可发生栓塞或猝死。主要体征为心脏扩大,常可听到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常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近期由于人们对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的认识增强,在心肌炎后常紧密随访,有时可发现早期无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而仅有左室增大的扩张型心肌病,事实上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延续。

    作者:马慧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神经外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

    目的:消除神经外科患者安全隐患。方法:通过对神经外科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防范对策。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满意率。

    作者:王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低温等离子消融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目的:研究分析低温等离子消融扁桃体切除术治疗后发生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低温等离子消融扁桃体切除术的21例术后出血患者,均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结果:本组21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术后7至10天出现出血,5例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出血。经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全部患者痊愈出院,没有出现临床并发症的病例。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大程度的降低低温等离子消融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症状的发生。

    作者:乐慧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抽取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5日活动距离、时间及复工率、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增加患者满意程度,具有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李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血液透析室内医院感染的质量控管对策初探

    医院感染指的是医院职工、探视者、病人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血液透析是是慢性肾病终末期替代治疗的重要方法,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透析室内透析时间长、人员更换频率快、医疗设备残留血液,很容易滋生细菌,再加上患者免疫力低下,导致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频有发生。文章分析了血液透析室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析了血液透析室内医院感染的质量控管对策,旨在为血液透析室内医护人员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李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2013年7-12月间出院的7656例病人处方进行统计,对其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平均为53.21%,治疗用药比例占34.4%,预防用药比例占64.4%,不合理用药3582份,占46.79%;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强度为41.47DDD。结论:抗菌药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价格较昂贵,以及临床医生的滥用、不合理应用等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值得给予关注,医院应加大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以保证合理用药。

    作者:刘琼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提高妇产科教学效果的方法

    妇产科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课程,主要包括有理论知识学习与临产见习学习阶段,并在教师与医生的指导下形成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要加强帮带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本文将围绕妇产科教学中各种优质教学方法、创新理论、综合实践等多方面的技能服务,更好的为妇产科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1]。

    作者:冀新红;王焕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科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小儿患者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对2010年内至2012年的94例我院小儿科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方法研究,将患儿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的是红霉素进行和常规的发热治疗,观察组则是使用阿奇霉素和常规发热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89.4%,对比分析说明观察组效果更加明显;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4.3%,对照组为10.6%,说明对照组的安全性比观察组差。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接受阿奇霉素治疗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该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可靠,临床中应该推广使用。

    作者:付继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常伴有气道反应性增高,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气促、胸闷或咳嗽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急剧加重,可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1]。因此,在早期哮喘急性发作时进行有效干预,可及时缓解病情,防止症状恶化。本次实验观察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2]。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3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37岁至63岁,平均年龄(51.2±2.7)岁,支气管哮喘病程为5个月-8年,平均病程时间(4.7±0.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杨文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