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

马利;么冰;王献章;陈思嘉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糖皮质激素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治疗较为困难,如何控制这种炎症极为重要,糖皮质激素具有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和应激反应等功能,如何利用糖皮质激素在炎症调节中的作用在该病治疗中极为重要。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肝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肝病合并结合病的患者临床采取的护理方式。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34例肝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式来进行研究,对其临床症状改善、疾病特点等进行观察,制定对患者的护理方案。结果:此组患者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显效率为58.8%,有效率为21.4%,无效率11.8%。结论:肝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他们临床中需要使用比较好的护理干预来配合治疗,这样才能够让治疗的效果得到发挥,避免并发症的产生,让患者获得更加安全的治疗。

    作者:王冰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心理指导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到二百多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我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年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脑卒中分类:脑中风包括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行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作者:李亚男;赵秀玲;张秀利;张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复杂,病程较长,而且现阶段的治疗还没有什么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治疗难度大。目前使用的是内镜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这几类,本文就慢性胰腺炎的内科治疗进行简单的探讨。

    作者:吴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硬膜外阻滞与静脉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观察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静脉全麻和连续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30例患者给予静脉全麻(A 组),30例患者给予连续硬膜外阻滞(B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PaCO2(二氧化碳分压)、SpO2(血氧饱和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均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但 A 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SpO2较B组患者更佳稳定,且PaCO2明显低于B组,比较两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相比于连续硬膜外阻滞,静脉全麻对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更加稳定,且临床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作者:丁学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对照分析

    目的:分析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精神分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对应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阿立哌唑组总有效率为86.67%,利培酮组总有效率为71.11%,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锥外体系不良反应率为6.67%,利培酮这一比例为22.22%,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可获得确切疗效,且相比利培酮不良反应率较低,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理想药物。

    作者:梁绍兴;李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9例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79例仅采用缬沙坦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血压、心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更显著的降低血压和心率,并且两者联合用药无严重不良反应,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案。

    作者:张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析肿瘤内科中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及疗效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2011年至2013年我院接收了120例肿瘤内科患者,将患者分组进行研究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对照组使用深部组织肿瘤热疗,观察组使用营养支持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仅为85%,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优秀。结论:肿瘤内科使用营养治疗的效果比较好,患者的营养情况获得了很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作者:李凯;韩荣晶;王凤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科80例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儿科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诊疗。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所收治的80例小儿热性惊厥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患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病例各为40例,其中对照采用苯巴比妥来予以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苯巴比妥和地西泮来予以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病患治疗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治疗起效时间明显要短,且病情复发情况也明显比较优,二者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0.05。结论:在小儿热性惊厥临床诊疗中,联合应用苯巴比妥和地西泮来予以治疗,所获成效良好,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以及应用价值。

    作者:王幼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清肌钙蛋白Ⅰ在小儿急性肾炎合并心力衰竭早期表达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肾炎(AGN)伴心力衰竭患儿中的早期表达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GN患儿52例,其中,22例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作为心力衰竭组,30例无心力衰竭患儿作为单纯AGN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小儿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血清cTnⅠ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cTnⅠ为(1.023±0.254)ng/ml,单纯AGN组为(0.018±0.008)ng/ml,对照组为(0.011±0.006)ng/ml,心力衰竭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单纯AGN组(P<0.05),对照组以及单纯AGN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cTnⅠ对AGN患儿是否发生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早期和准确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指导临床准确诊断和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支气管哮喘的控制及护理

    我院2013年1月至3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通过科学规范治疗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8~85岁;均为支气管哮喘。其中轻度30例,中度12例,重度6例,危重2例;绝大部分支气管哮喘都能得到控制或缓解。2护理2.1环境的洁净: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维持室温18℃~22℃,湿度50%~60%,每天开窗通风,尽量减少病室内过敏原的存在,如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避免使用陈旧被褥,湿式或使用吸尘器打扫。

    作者:纳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对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行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显效31例,占总数的77.5%,有效7例,占总数的17.5%,无效2例,占总数的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显效24例,占总数的60.0%,有效7例,占总数的17.5%,无效9例,占总数的22.5%,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王述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RP 血常规联合用于儿科临床检验分析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联合用于儿科临床检验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58例患儿,根据患儿是否细菌感染标记,分别标记为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对两组患儿分别进行 C 反应蛋白(CRP)血常规检查,对比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值为(7.56±2.06) mg/L ,在正常范围内;细菌组患儿C反应蛋白值为(28.59±8.52) mg/L ,远远超过儿童的正常范围;细菌感染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值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患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体内的C 反应蛋白值与细菌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利用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联合用于儿科临床检验分析,可以快速有效诊断出患儿为病毒性感染或细菌性感染,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为患儿争取有效的治疗术时机,有效提高了临床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项琼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目的:分析妇产科护理常见的一些风险以及处理的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的住院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50例是实行风险控制与管理措施的,对照组50例没有采用风险防范措施,观察两组在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工作量、以及医疗失误、投诉率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采用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其中,实验组在加强对妇产科患者知识的普及、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训练,完善医护之间的沟通,加强医疗设备与药品的监督管理,在投诉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对照组组产妇在住院期间共投诉26例,投诉率52%,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25例,满意度50%,医疗失误发生11次;实验组采取风险控制之后,住院期间共投诉3例,投诉率6%,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46例,满意度92%,医疗失误发生0次。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综合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1-2]。结论:通过采用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对妇产科患者在护理可能存在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形成科学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医疗失误,降低患者的投诉率,是提升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方式。

    作者:王焕琴;冀新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脊柱结核晚发瘫痪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加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采用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80例患者,手术包括病灶清除,植入自体髂骨植骨以及同种异体髂骨块,或植入同种异体骨钛笼进行融合,应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对患者采用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暴露病灶,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脓液、死骨等进行脊髓减压,次全切除相应椎体,植入同种异体髂骨块以及自体骨块或植入同种异体骨钛笼进行融合重建前柱、前方钉板内固定。结果:80例患者进行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1例出现喉返神经受损症状,2个月后缓解;1例切口愈合差,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结核病灶复发,神经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至后1次随访时79例植骨病例X线均表现为融合迹象,1例融合不确切,融合时间6~20个月。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彻底清除病灶,重建颈胸段的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具有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彻底减压恢复截瘫,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胡济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对小儿急性肺炎价值诊断

    目的:评估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这三种检验学指标对小儿急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确诊或住院治疗120位小儿患者,其中60位小儿患有急性肺炎(肺炎组),60位小儿为非急性肺炎感染(感染组),并随机选取了60位健康体检的小儿(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的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三项检验学指标。结果:肺炎组的白细胞总数(WBC )、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N%)、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指标均显著高于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感染组的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这三种检验学指标对小儿急性肺炎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做出诊断决策时应当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作者:章焱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急诊对小儿高热惊厥的处理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方法以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及时的急救处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病例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77.1%),观察组患儿复发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0%),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采取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临床处理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在急救过程中,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急救效果,改善患儿预后,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黄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螺旋 CT 应用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 T 应用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急性肠梗阻患者36例。确诊后分别进行CT 及腹部X线平片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螺旋CT 和腹部X 线平片对急性肠梗阻的梗阻病因、梗阻类型的评价。结果:螺旋CT 与X线平片对于梗阻类型的确定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通过扫描影像分析,螺旋CT 对肠梗阻病因的确定率较X线平片具有显著优势, P<0.05。结论:应用螺旋C T 诊断急性肠梗阻可实现对梗阻类型的准确评价,判断梗阻病因,评价病情,对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武登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为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分娩的180例产妇,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做常规的孕产期检查和护理,同时加强孕期的宣教、分娩时的体贴关爱以及产后的细心护理等护理工作;对照组做常规的孕产期检查和护理。结果:实验组有5例(5.56%)发现产后沮丧等情绪,没有发生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对照组3例(3.33%)出现产后抑郁症,7例(7.78%)发现产后沮丧等情绪,没有发生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结论:心理压力、生理因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产后抑郁症,因此需要家庭、医院、社会共同关注、预防同时进行积极治疗。

    作者:雷永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对策

    目的:对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方法:针对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使用希森美康XS -800i血液分析仪、迈瑞800生化仪检验中的60例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标本,对其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60例血液检验误差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将出现血液检验误差的因素归结为四种:血液样本采集原因(18.33%)、患者自身原因(61.67%)、血液标本送检原因(13.33%)以及血液标本的检验原因(6.67%)。对血液标本检验中出现的误差进行原因分析,归结为四种原因,对这个四种原因产生进行分析,主要的因素是医务人员操作不合理造成的。结论:血液标本检验中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很多中,为了提高血液检测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保证血液检测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提高医务人员血液检的意识,规范血液检验各项工作,降低血液检验误差。

    作者:徐卫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A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行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接收的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BiPA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进而评判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为89.2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 PaCO2、PaO2较之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心率与呼吸频率不及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行 BiPAP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孙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