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艳
慢性盆腔炎使用中医疗法获得的效果不错,该疾病的产生多是因为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者是患者的体质偏弱,导致了病程的延长,引起的,有些患者在患有慢性盆腔炎之前并没有出现该类疾病的情况,说明其他疾病也是引起慢性盆腔炎的病因,比如说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输卵管炎症。慢性盆腔炎的发病诱因临床中还是比较多的,而且该类疾病的患者在妇科门诊中经常可见,属于妇科常见多发疾病。该疾病患病后需要比较长的治疗周期,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目前使用的西医疗法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明显,该疾病对女性身体健康产生了比较大的危害,使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而且患者病情反复,增加了其经济负担,久治不愈,让患者心理压力比较大。
作者:侯敬丽;李天舒;刘树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肝病合并结合病的患者临床采取的护理方式。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34例肝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式来进行研究,对其临床症状改善、疾病特点等进行观察,制定对患者的护理方案。结果:此组患者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显效率为58.8%,有效率为21.4%,无效率11.8%。结论:肝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他们临床中需要使用比较好的护理干预来配合治疗,这样才能够让治疗的效果得到发挥,避免并发症的产生,让患者获得更加安全的治疗。
作者:王冰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86例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段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年龄超过60岁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导致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及给药方法,左氧氟沙星药物及静脉注射给药方法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和给药方法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呼吸系统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科学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重视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显著提高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马幸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难产是指临产的产妇因为各类因素而导致其生产不顺利,足月的胎儿不能够顺利的从母体进行分娩。本文关于难产的一些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对治疗方法给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严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使用中药内外合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接收的6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组治疗,对照组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观察组使用葛根芩连五炭汤口服灌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使用葛根芩连五炭汤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结论:临床中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葛根芩连五炭汤内外合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段江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4月-2013年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6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作者:焦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治疗较为困难,如何控制这种炎症极为重要,糖皮质激素具有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和应激反应等功能,如何利用糖皮质激素在炎症调节中的作用在该病治疗中极为重要。
作者:马利;么冰;王献章;陈思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医学生是医药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然而医学生专业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考试作弊原因包括对不及格的恐惧、对好成绩的渴望、从众心理和不平衡心理、举报者被孤立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作弊手段多样复杂,作弊行为对学生、学校、社会产生危害;学校应从加强医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评估制度、完善考试管理措施等方面着手改善作弊现象。
作者:朱必法;徐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吸入气体中毒一般都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工人因为处于容易产生有毒气体的环境中,所以发病率高。吸入性气体中毒是有毒气体通过气道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造成损伤的一种情况。呼吸道是有毒物质初接触的器官,根据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毒物质会第一时间对呼吸道造成损伤。患者临床主要以呼吸道炎症和中毒性肺水肿为主,有部分患者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毒物让患者出现哮喘症状。能够导致肺部损伤的毒性气体比较多,大部分对呼吸道造成损伤的气体都是有刺激性的气体。
作者:常凤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高脂血症兔体内应用三种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其体内要动力学及药效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建立高脂血症兔模型,并对其进行分组,三种药物均进行高、低剂量(15mg/L、5 mg/L)进行灌服,进行为期20天的观测,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三种他汀类药物在对试验兔灌服20天后,高脂血症兔的 T C及 T G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三种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赛藏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研究中药方剂中有效成分的配伍问题,提高用药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靠现代技术进行有效成分配伍。通过举例说明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伍应用,阐述方剂配伍的优点及意义。结果: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使得用药更加准确,更具针对性,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好。但仍须进一步利用现代技术对成分进行分析和配伍,深入研究。结论:现代技术对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李利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X线及C T 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3例骨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和C T进行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转移率中排名第一的是肺癌,骨转移率排名第二的是乳腺癌,骨转移率排名第三的是鼻咽癌,高于其他原发肿瘤的转移率(P<0.05),其中以脊柱、肋骨、骨盆为常见;发生骨破坏的骨转移瘤患者多表现在溶骨型,且 X 线骨破坏诊断率56.60%低于C T 诊断率100%(P<0.05)。结论:针对骨转移瘤X 线与C T 都可以做出诊断,二者比较,已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更适用于X 线,已确诊原发肿瘤的患者更适用于CT 进行下一步诊断。因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而选择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以降低误诊率。
作者:李有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分析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采用螺旋C T 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接收治疗的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 扫描图像检查,对其临床特征和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位置均处于胰腺体尾部;大小为4.6~8.1cm ,平均大小为6.3cm ;数目为单发,形态均具有规则性,类圆形,2例患者主要呈浅分叶状;密度:其病灶主要以实性为主。结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特征性特点,可根据临床症状对患者术前进行诊断。
作者:马正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分析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种穿刺点定位方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32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用 Kilka推荐的定位方法做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该组患者的穿刺点定位在 K 线的中点;对照组用 Greher 推荐的定位方法做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者相关指标,仔细观察是否出现气胸、血管刺破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的概率分别是52.8%和15.4%,前三次穿刺成功的总概率分别是84.7%和49.3%,放弃的概率分别是7.4%和10.7%,27例穿刺成功的平均进针深度是36(24~50)mm。结论:单独考虑穿刺成功率,Kilka的定位方法是效果较好的穿刺定位法,对成年患者的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较适用,其进针深度在48mm 之内。
作者:陆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婴儿采用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的70例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划分成行喉罩麻醉的实验组与行气管插麻醉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临床麻醉效果、拔管时间与清醒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实施喉罩麻醉,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崇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 T CI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在老年麻醉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患者4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全麻进行麻醉,实验组采用 TCI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 HR和 MAP等指标。结果:实验中,T2时间段,实验组 HR和 MAP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 P<0.05);T3和 T7两个时间点,对照组的 HR及 MAP与 T0段相比升高,而实验组水平保持稳定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等均缩短(P<0.05)。结论:临床上,T CI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在老年麻醉中效果较好,患者麻醉后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龙;鲁晓红;宋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颈椎病使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根据2009年至2010年我院接收的8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对他们使用针灸推拿疗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更高一些,效果更好一些。结论:颈椎病的治疗采用针灸推拿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对治疗效果进行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作者:郭松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0例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 T RFIA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志愿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上升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是消化性溃疡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血清学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谭有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开胃健脾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PD )大鼠胃肠动力及 P物质、胃动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夹尾刺激法建立 PD 大鼠模型,给予 PD大鼠开胃健脾丸,计算胃排空率、小肠推进比,测定血浆P物质和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开胃健脾丸能明显升高 PD 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比、P物质和胃动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胃健脾丸能够有效促进FD大鼠胃肠动力,可能与其上调P物质和胃动素水平相关。
作者:彭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的成功率与子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320例孕龄≤49天,年龄≤39岁,自愿选择药物流产术的健康妇女,按子宫位置不同,分为5组,即子宫前倾位,子宫前倾前屈位,子宫水平位,子宫后倾位,子宫后倾后屈位。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方法行药物流产术,计算5组药物流产的成功率。结果:320例药物流产的成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子宫水平位组96.5%;子宫前倾位组90.8%;子宫后倾组87.5%;子宫前倾前屈组70%;子宫后倾后屈组61.3%。结论:子宫水平位者药物流产成功率高,子宫后倾后屈位者药物流产成功率低,因此药物流产术成功率与子宫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张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