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志
目的:探讨儿童鞋遗尿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接收的42例功能性遗尿症儿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为三组,一组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均在5岁以上。实验1组使用药物和膀胱功能训练,实验2组使用药物和心理辅导,对照组采取心理辅导和膀胱训练,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随访,实验1组治愈率为78.6%,实验2组治愈率为85.7%,对照组治愈率为57.1%。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治愈率为57.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次研究的这几种治疗方法对于儿童遗尿症具有效果,而药物和膀胱训练的方法效果是其中优秀的方法。
作者:魏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因此,大多数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已进展到晚期。如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肝癌,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影像学检查在肝癌的诊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杜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和支持性心理护理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间在我院实施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和支持性心理护理,并对七个月后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进行评价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护理中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助于促使其早日康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周学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诊治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医院6年间收治的103例60岁以上老年CH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显效77例,占74.75%,有效15例,占14.56%(7/49),总有效率89.32%;结论老年CHF患者长期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陈敏芸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5-10mg/kg/d+5%葡萄糖50ml ivgtt .10-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临床疗效。结果:3-4个疗程后,重新尿检复查,69例中除1例外,68例均有显著改善(p<0.05)。总有效率98.5%。治疗前后无明显的胃肠功能异常。结论:常规剂量的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安全的、有效的,其疗效优于更昔洛韦。
作者:赵晓瑞;杜开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两种健康教育方式对骨折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出院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对观察组患者按计划实施回访式健康教育,对照组则未实施有计划的回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出院1年后,观察组患者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功能锻炼、坚持按医嘱服药、坚持按时到医院复诊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计划的开展回访式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骨折患者的健康行为,加强患者的健康保健意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 T CI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在老年麻醉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患者4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全麻进行麻醉,实验组采用 TCI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 HR和 MAP等指标。结果:实验中,T2时间段,实验组 HR和 MAP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 P<0.05);T3和 T7两个时间点,对照组的 HR及 MAP与 T0段相比升高,而实验组水平保持稳定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等均缩短(P<0.05)。结论:临床上,T CI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在老年麻醉中效果较好,患者麻醉后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龙;鲁晓红;宋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进行护理观察。方法:选择入住我院妇产科进行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面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给予全面护理组综合护理方式,常规护理组则进行常规护理。通过观察患者经护理后腹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并且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率,来总结体会利于患者腹部切口恢复的护理方案。结果:全面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8.57%)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17.14%),且全面护理组相对满意率(94.29%)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及日常全面护理,大大降低患者腹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永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针对少量胸腔积液以及胸膜粘连的普通放射现象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间行普通放射检查的患者60例,针对普通的放射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普通放射检查能够有效的检出少量胸腔膈角变钝,给予患者抗生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影像学中的不可定性对于普通放射检查少量胸腔积液与胸膜粘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得到重视。
作者:樊仁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PM2.5基础知识、防护措施的认知水平差异。方法: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对某高校不同年级的27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PM2.5的认知及对其防护措施认知均较低。医学与非医学类学生比较,在 PM2.5基本知识方面,PM2.5的来源,PM2.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认知存在差异,非医学优于医学专业学生;在 PM2.5防护知识方面,降低室内 PM2.5的措施存在认知差异,非医学学生优于医学类学生(P<0.05);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控制 PM2.5选择植树造林并参加环保活动,医学专业学生较非医学专业学生更愿意监督环保部门工作(P<0.05);对日常生活节能减排非医学专业较医学专业学生更积极(P<0.01);超过95%的大学生愿意接受与PM2.5相关的教育,但对于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大学生对PM2.5的认知和防护水平普遍较低,医学类与非医学类有差异,应有针对性开展 PM2.5的相关科普知识教育和宣传,增强大学生对 PM2.5的重视程度和防护意识。
作者:孙洋洋;冯旭卓;陈四国;郭皖北;曹莹;黄凯斌;刘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但应以能改善鼻腔通气,又不致过度影响鼻甲生理功能为首选,且有很好的临床操作性。经鼻内镜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部分)切除术,基本符合上述要求。本文就临床经验角度总结该术式方法及要点、优点,供同行批评借鉴。
作者:何胜;耿勇;朱昱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此项微创技术也已成为肝胆外科医生必备的技术之一,但其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却比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更高,已由0.1%~0.2%上升至0.4%~0.7%。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及,此术式已成为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如果处理不得当,将会极大地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怎样及早发现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陈鹏;孙礼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因素。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28例冠心病行PCI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第5d是否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进行分组,即:氯吡格雷抵抗组(简称观察组)-28例和对氯吡格雷反应性正常组(简称对照组)-100例,计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 Logistic 回归。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吸烟以及糖尿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25.1±14.6)%,高于对照组(8.1±3.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三酰甘油、cTn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三酰甘油、cT n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应将上述人群作为高危人群,密切关注。
作者:刘建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我校药学专业在新版教学计划中新增的一门专业课程,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巩固,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赵有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包括副反应(副作用)和毒性反应(毒性作用)。轻者仅表现为局部痒、皮疹等,重者可为全身皮疹、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休克症状,甚至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因药品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占住院人数的5%-10%;而住院病人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人数达10%~20%,致死率为0.24%-2.9%。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涉及生产、运输、储存、应用等许多环节。现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1.1首先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药物的药理反应,由于药物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药物在服用后,可导致一些机体产生超出预期治疗目的的生理反应,例如,服用维生素C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以及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病后恢复期、创伤愈合期以及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若长期超剂量服用维生素 C 有可能引起胃酸过多,胃液反流,甚至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等。同时药物受到污染或灭菌不彻底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如药物暴露在空气中或者药物微生物超标,造成微生物污染也会出现超出预期治疗目的的治疗结果。
作者:张艳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人们对于生活治疗的要求体现。对内分泌科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提升是目前我科提升服务质量的首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就内分泌科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进行了一些对策给予,希望能够让我科的护理人员获得比较好的质量提升方法,并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李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急诊2009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有呼吸衰竭患者96例为研究病例,均予以常规抢救治疗辅以机械通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率(RR)、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气分析变化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本组患者机械通气4h 后 HR、RR 以及 PaCO2、PaO2、SpO2、pH 等动脉血气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除6例死亡外,其余均症状缓解出院。结论:机械通气辅助联合常规治疗能显著提高重度哮喘合并呼衰患者的急诊抢救疗效,降低该病致死率,改善患者预后转归,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作者:鲁玄;唐祁;李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IRSplus是一键式 AV 间期。对于房室传导功能良好的患者,通过一键打开IRSplus功能,就可以大程度的减少不必要的心室起搏比例。
作者:施露;张天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中入选的研究对象共40例,根据患者临床期间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0例,临床期间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20例,临床期间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经临床治疗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3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作者:袁之翔;邹文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治疗的效果影响,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及行为干预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护理总满意度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肺结核患者有效的心理及行为干预护理,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工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潘蔚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