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绝经期舌痛症患者雌激素水平与心身症状的研究

彭解英;邢泉;王静;高建明

关键词:舌痛症, 雌激素水平, 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期舌痛症患者内分泌水平的改变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87例绝经期舌痛症患者和82例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检测二组的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的心因性躯体症状进行调查,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结果:舌痛症组的血清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S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DS、SAS标准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绝经期舌痛症患者具有多项全身躯体症状.结论: 内分泌水平变化对更年期女性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可能是更年期女性舌痛症的主要病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防御方式问卷(DSQ)信度和效度研究

    目的:探讨防御方式问卷(DSQ)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873例被试进行测试.结果:防御方式问卷的大多数条目需要修改,部分条目应该淘汰.其重测信度在0.7以上,α系数为0.9.因素分析表明,DSQ测量的24种防御方式可以归为五类:释放型的不成熟防御方式、压抑型的不成熟防御方式、反向型的中间防御方式、释放型的中间防御方式和成熟的防御方式.结论:本研究显示,DSQ的信度和效度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支持.

    作者:刘国华;孟宪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症状校核表(SCL-90)的因素结构研究

    目的:探索和检验SCL-90在大学生样本中的因素结构.方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评价SCL-90在大学生样本中的因素结构.结果: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显示,SCL-90的因素结构与原作者的模型不一致,第1因子解释总变异的30.06%,反映了总症状痛苦;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SCL-90的单因子结构模型.结论:SCL-90可能是一个总心理痛苦测量,不同人群因子结构可能不同.

    作者:许明智;李恒芬;赵惠芳;王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差

    本文对社交焦虑个体注意偏差的有关研究进行回顾,介绍了此类研究主要运用的两种实验范式:Stroop色词命名任务和点探测任务,总结了前人在社交焦虑注意偏差研究领域提出的两种理论假说:过度警觉假说和回避假说,并从多个角度对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进行探讨.后讨论了此类研究的临床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者:钱铭怡;陈曦;钟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面孔表情的ERP研究进展

    情绪(emotion)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人们适应性的一种表现,也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面孔是人类表达、认知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正确的表达和识别面部表情是人类生存的一项重要的技能.人们运用各种手段研究面孔、情绪、大脑及其与其他认知方面的关系,本文总结了前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面孔和情绪的方法、结果、影响因素并且对面孔及情绪的ERP研究提出问题并做出了展望.

    作者:王妍;罗跃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工作记忆测量脑力疲劳的实验研究

    目的: ①介绍一种采用工作记忆评定脑力疲劳的方法;②用该方法对连续63h完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所诱发的脑力疲劳程度进行全时程测评.方法:8名21~26岁的健康男性青年,在完全SD下,采用此方法每隔6h进行1次脑力疲劳评定.该测验包括两类任务:字母内容匹配任务和字母位置匹配任务,每类任务又根据工作记忆负荷的大小分别设定低、中、高三种难度.结果:两类任务三种难度水平上,脑力疲劳的测验得分随SD时间延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在SD16h以内,6项测验的成绩同基础值相比均未达显著性水平;但在20h以后测验成绩显著下降(P<0.01);其后稍有恢复,48h后继续下降;后1次测验(SD63h),成绩又有所恢复,但成绩依然显著低于基础值(P<0.01).结论: ①本测验是一种敏感的脑力疲劳评定方法;②在63h的完全SD过程中,脑力疲劳的发生不是一个纯粹被动的过程,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依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曹雪亮;苗丹民;皇甫恩;侯艳红;孙云峰;史衍峰;李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国有企业职工的压力与心境状态调查

    目的:研究国有企业职工的压力及心境状态特征.方法:采用自编的社会应激事件调查量表和简明心境状态量表,抽取某国有企业集团4 745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群体的国有企业职工压力和心境状态得分不同.管理人员组的压力总分显著高于一般职工组和下岗职工组.压力总分与心境状态得分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国有企业职工的压力水平和心境状态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承受的压力对心境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娴;陈龙;裴华;张凤阁;张本;马文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在老年人中的使用

    目的:检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是否适用于中国老年人.方法:对236名60~85岁北京老年人施测GSES,进行区分度、信度、效度分析.结果:量表有良好区分度和信度,但量表的单维度特性发生变化,有两个项目包含了自我评价以外的内容.结论:GSES基本适用于中国老年人,其中两个项目需要修改.

    作者:申继亮;唐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对UPI测伪题有效性的评估

    目的:分析评价UPI测伪题的有效性.方法:根据2598名入校新生UPI答卷,对测伪题的选择情况、测伪题选择数与UPI总分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作统计分析.结果:平均每名学生选择2.37个测伪题;UPI总分与测伪题的选择数呈负相关;一类学生选择的测伪题数低于二类学生,二类学生选择的测伪题数低于三类学生.结论:UPI测伪题已丧失反映被测应答态度的功效;建议UPI修订者对测伪题进行再次修订,完善量表.

    作者:张茂运;穆俊;朱文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和症状自陈量表(SCL-90),以528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衰竭维度与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的相关高.(2)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进入了心理健康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三者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情绪衰竭维度解释率高.结论: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的职业倦怠维度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作者:刘晓明;王文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女性海洛因依赖劳教人员功能失调性认知初探

    目的:探讨女性海洛因依赖劳教人员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模式.方法:以自设一般情况问卷、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165例女性海洛因依赖劳教人员进行测评,并与90例正常人或中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女性戒毒劳教人员DAS各因子分及总分、FES-CV各因子分(独立性、娱乐性因子除外)与正常人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戒毒劳教人员DAS与FES-CV的某些因子间以及DAS的完美化、强制性因子与戒毒次数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或P<0.05).结论:女性海洛因依赖劳教人员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模式与不良家庭环境.

    作者:李武;郝伟;苏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89名医科大专学生需要特点与性格特点的调查

    目的:了解现阶段医科大专学生的需要倾向和性格特点,为改进医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爱德华个性偏向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团体问卷调查.结果:本组医科大专学生前五位需要倾向依次是异性需要、秩序需要、持久需要、省察需要、成就需要.男生与女生在异性、变异、求助、支配、谦卑、亲和等六种需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爱德华个性偏向量表与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多项评定结果相关.结论:医科大专学生的需要倾向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作者:谭伟棠;张虹桥;傅心和;吴莉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国外关于自我设阻行为的研究综述

    文章对国外20多年来有关自我设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从自我设阻的行为表现及分类、引发条件、内在动机、影响因素、效果和测量等7个方面总结了具体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自我设阻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阳毅;江光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隐联想测验(IAT)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内隐联想测验是比传统自我报告测验更好的一种研究不合理信念的新工具,现已在社交焦虑、抑郁与成瘾行为等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后,本文讨论了内隐联想测验的局限性与其在临床心理学应用中的前景.

    作者:董妍;俞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的变化.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ef Questionnaires ,WHOQOL-BREF) 和COPD患者QOL评估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102名COPD患者进行调查,同时选择204人做1:2配对分析.结果:WHOQOL-BREF的总评价分、生理领域分、心理领域分、COPD生存质量评估表的总均分以及SDS的总标准分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作者:刘晓文;杨爱民;陈雨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及其对策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及其对策.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500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进行了研究.结果:(1)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社会和个人因素;(2)教师性别、任教学校、职位、学历、职称和教龄都会使教师在学校、社会和个人因素上的压力感表现出差异.结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与教师特征变量之间不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

    作者:王沛;张国礼;庞旭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青年天主教徒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调查

    目的:了解青年天主教徒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特质应对问卷(TCSQ)、EPQ、SCL-90对37名青年天主教徒及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⑴青年天主教徒PC得分明显高于NC得分;EPQ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SCL-90总均分及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⑵NC得分与P、N、L量表分与SCL-90总均分及某些因子分呈显著相关;⑶NC和N维度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⑴青年天主教徒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较为积极;⑵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人群稍差;⑶NC和情绪不稳定是影响青年天主教徒心理健康的两个大因素.

    作者:李强;乐国安;刘楠;韩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武汉市1150例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气质变化特点,为制订武汉市儿童气质常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武汉市桥口和江岸两城区3所幼儿园中1150名符合条件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3~7岁儿童气质测查问卷>和自制<学龄前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随年龄增长,儿童活动水平降低、节律性增强、注意分散度降低且更易于接近,气质朝积极方向发展;男童较女童活动水平高,节律性强、心境积极,反应阈高;合并麻烦型的构成比高于全国常模;男女童与常模的维度得分存在较多差异.结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气质呈现明显的性别与年龄规律,但与全国常模存在较多差异,应进一步寻找原因,必要时建立武汉市学龄前儿童气质常模.

    作者:张建端;张静;徐翠青;孔玉梅;陈瑞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的ADHD儿童行为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行为特征.方法:对门诊就诊儿童以ICD-10中ADHD和ODD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得到ADHD伴ODD者78例(占总数中67.24%),ADHD不伴ODD者38例(占总数中32.76%).采用自行编制的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每一患儿情况.采用家长填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儿童行为.结果:合并组家长对儿童不良行为处理方式,如经常打骂比ADHD组多 ;合并组社交、思维、注意、违纪问题,攻击行为,外化性问题,行为总分均高于ADHD组.结论:ADHD合并ODD的发生率较高.ADHD合并ODD比单纯ADHD在社交、思维、注意、违纪、攻击行为方面有更广泛的损害,应引起重视.

    作者:黄广文;苏林雁;任颖;朱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工具对52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对支持的利用度.(2)负性生活事件与SCL-90总分间有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SCL-90总分间相关极其显著;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SCL-90总分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方法:使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中文版问题解决评价问卷对275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275名大学生中,52%存在健康危险性压力状况,55.3%存在抑郁症状.抑郁症状、压力感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总分及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262-.617).路径分析提示,问题解决评价与抑郁症状和压力感知存在因果关系,特别是,问题解决评价分别可以预测抑郁症状与压力感知水平.结论:大学生目前抑郁症状与压力感知水平较高,个体问题解决评价是重要的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骆宏;马剑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