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雯婷;孙艳香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颈椎正、侧、双侧斜位及张口正位片是诊断颈椎病较为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本人对阅读颈椎五位片体会如下:
作者:何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及清宫术对稽留流产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稽留流产患者75例, 采用随机分为3组,各25例,联合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宫术.药物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单纯手术组:直接清宫.结果:联合组完全流产率高,出血时间短,出血少,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宫术用于稽留流产成功率高,出血少,增加一次清宫成功率,减少患者疼痛,间接减少清宫并发症.
作者:张黎敏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学分制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比学年制更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柔性教育[1].以学分为单位,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量及教师的教学量,学生必须取得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选择,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全雅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胰腺脂肪浸润、糖尿病与脂肪肝的相关性.方法 总结85例脂肪肝患者的胰腺脂肪浸润情况以及血糖情况,设立正常组与之对照分析.结果 85例脂肪肝患者中胰腺脂肪浸润72例,高血糖46例,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胰腺脂肪浸润、糖尿病与脂肪肝密切相关.
作者:赵灵敏;周雷贵 刊期: 2013年第16期
查阅中医推拿文献中关于摩法的资料,参考摩法的研究发现,结合教学实践及操作体会,分析比较归纳摩法,从而加深对摩法的认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刘常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组织选择性和细胞渗透性,它可以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抗菌谱效应较广,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达35一48小时,每日仅需给药一次,被广泛应用于由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一些细菌引起的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的感染[1].虽然阿奇霉素在临床上应用很广,但随着阿奇霉素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或被发现.本文对我院2009年6 月至2011年4月门诊注射阿奇霉素的173例病例进行了观察分析,总结了阿奇霉素产生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逢春 刊期: 2013年第16期
本文将针对血管外科常用检查与其护理展开探析,重点介绍了物理检查方法、动脉系统的检查方法、静脉系统的检查方法及其护理,以期为血管外科护理人员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沈永青 刊期: 2013年第16期
解热镇痛抗炎药大部分为非处方药,其药效较为温和,药效对症治疗效果较好,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不过这也引起了大量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存在.因此本文对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安全用药进行了研究,首先简述了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物作用机理,之后详细分析了临床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安全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注意事项.
作者:杨云莹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儿科护士压力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市三县一区40名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制定工作压力源量表.结果:由于儿科护士服务的特殊性,患儿不会表达,不合作,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加之护士长期工作在嘈杂、哭闹的环境中,使护士精神高度紧张.夜班频繁,人员编制不足,超负荷运转.工作量大经济效益不好.技术要求高,季节性强,节假日更忙等,成为儿科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结论: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减压.
作者:杨颖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对乳腺癌骨转移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中,5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平均年龄为46岁,经诊断均为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18例患者骨转移部位在椎骨,13例患者骨转移发生在盆骨.结论 对于年龄不大、病理分型较差的乳腺癌患者应当给予正规治疗以防止出现骨转移.
作者:于若飞;刘思旸;朱云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了解某医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布情况,探讨医院疾病的监控重点,为医院今后做好卫生防治工作及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医院病案室每日录入的病案首页为依据,按ICD-10标准分类,对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前5位死因构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医院按疾病构成动态,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作者:张金婵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院内治疗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现状,找出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不科学行为,为日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7月1日于我院实施抗菌药物治疗的300位患者病历,根据药物使用强度、药物品种数量以及联合情况分别统计.结果经过分析发现,抗菌药物在选药、应用、用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结论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院抗菌药物目前应用方面已经得到了良好改观,但并未完全解决,我们一定会一直坚持紧抓这项问题,提高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作者:邢文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甲状腺危象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病情尚未完全被控制,经常由于手术、感染或情绪激动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极度亢进,病情急剧恶化的临床症候群.甲状腺危象是常见的内科急重症之一.本文简单探讨了甲状腺手术后甲状腺危象的预防与处理.
作者:吴维剑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大肠癌的相关临床症状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患有大肠癌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本研究的50例大肠癌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具体为5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12例行Miles术,16例行Dixon术,5例行hartmann术,5例行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在50例大肠癌中,30例属于择期手术.结果 1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程度不一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壁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5例,心功能受损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肿瘤切除率是84%(42/50),死亡的手术方案,以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死亡率,改善病患生活质量.
作者:吴玉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究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中医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予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有68例,采用中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63例,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1.0%,疗效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中医方法的治疗,能够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以及病情的复发率.
作者:张显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形成机理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颅脑损伤后继发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肿部位与手术部位关系:邻近型16例、远隔型21例、对侧型11例;发生在脑内14例,硬膜外18例、硬膜下12例、脑室内 4例,18例术后硬膜外血肿有13 例可见颅骨骨折,14例脑内血肿13例术前CT扫描发现血肿发生部位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血肿发生在术后 24h内25例、24~ 72h 15例、72h以上8例.结论 脑外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与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膜或皮层血管破裂、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可致不同类型的血肿,脑血管麻痹、低血氧症是迟发性血肿形成的病理基础.
作者:张鹏;贾根来;丁兵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的联合化疗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收集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均采用含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共9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方案均以2周为一周期,贝伐珠单抗5mg/kg静滴,d1;雷替曲塞2mg/m2静滴15min,d2;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1h,d2;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穿孔、出血、高血压、血栓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性粒细胞减少、伤口愈合、蛋白尿等的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9例患者中有1例在化疗后出现直肠出血(隐血试验阳性),2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6周期化疗,在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后预防和减轻了雷替曲塞和贝伐珠单抗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二级及二级以上治疗中能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和控制肿瘤进展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金娜;杜丽英;杨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血液透析作为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一种主要手段,虽可见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极易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现我院针对此现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有效透析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全面的预防措施,以此降低低血压的发生,从根本提高透析效率,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作者:多凤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的发展.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复杂且不断需要变化和调整的工作.在进行传染病的预防中需要采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进行干预,并且还需要通过媒体进行应对.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相关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晓慧;曹同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入选650例冠脉临界病变的非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448例和介入治疗组(药物基础上加介入治疗)202例.平均随访(3.95±1.24)年,观察2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再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再次靶血管介入)的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介入治疗组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靶血管需再次介入治疗的比例均高于药物治疗组(53.5%∶33.7%、15.8%∶9.2%、31.7%∶11.8%,P 值分别为0.000、0.015及0.000).Ke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2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结论:对冠脉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不优于药物治疗.
作者:王宝元;任长杰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