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前生
目的:在院前护理状况下研究对于多发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院前救治的100例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抽取分析.结果:在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之后,100例多发伤患者有90人出现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百分比占到了90.0%;而病情保持稳定的患者有5例,占5.0%;只有4人出现途中病情加重的情况,占4.0%;另有就地死亡1人,占1.0%.结论通过适当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极大地稳定改善患者病情,可见是现代医学急救中重要的一环.
作者:李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剖宫产切口妊娠(CSP)的临床特点,探讨CSP的早期正确诊断方法及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临床资料及临床诊疗经过.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28.5±2.0岁),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均有停经史,4例患者停经后有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3例患者误诊为正常早孕或难免流产而行人流或药流,1例阴道大出血急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确诊,2例行局部压迫止血后予米非司酮口服.余7例依据彩色超声多普勒确诊,采用米非司酮和甲氨喋呤全身应用后行清宫术.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诊血HCG值至正常范围.结论:综合患者病灶大小、阴道出血量、子宫切口厚度等指标制定子宫切口妊娠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大出血,降低刮宫风险,并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
作者:黄美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及一次性宫颈扩张棒终止12~18周妊娠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 2013年12月自愿要求引产的100例妊娠期在12 18周的正常孕妇,第1d和第2d共口服150mg的米非司酮,且在第2d早上对孕妇设置好宫颈扩张棒,第3d早上将宫颈扩张棒取出,并在孕妇阴道的后穹隆位置放上600ug的米索前列醇,对孕妇的引产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100例正常孕妇中,引产成功的有99例,占99%,且孕妇腹痛与流产的时间较短.在24h内,95例孕妇流产,流产率是95%,孕妇流产后进行清宫的占到48%,且孕妇的妊娠周期越短,成功流产的几率越大,出血量也就越小.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及一次性宫颈扩张棒在12~18周妊娠终止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引产的成功率,而且操作简单,引产效果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作者:陈晓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研究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的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7例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为14例,对照组患者为1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的方法,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的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在3个疗程后,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情况.结果:对照组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的好转人数为7例,实验组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的好转人数1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53.8%,85.7%;结论:临床治疗上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使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高志强;张日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验证立体定向框架定位的误差.方法:采用国产的体部定位框架,STAR-2000型三维TPS系统.定位时用魔十字加以联合体部定位框架同时定位,CT扫描结束时在肿瘤中心层利用激光灯标出体表标记并记录对应定位框架Z轴坐标,与魔十字定位和立体定向框架定位的肿瘤中心层Z轴坐标比较,后用胶片照相法检验靶中心坐标的误差.结果:立体定向框架定位的误差有时达10mm,魔十字定位误差在2-4mm,CT扫描激光灯标出肿瘤中心层Z轴坐标经胶片照相法检验误差在2mm..联合定位误差一般在2mm内,可省去胶片验证.结论:立体定向框架定位时因多种原因影响,需与CT扫描激光灯标出肿瘤中心层Z轴坐标比较和校正.
作者:尹忠文;张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病房是医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护士是病房主要的管理者,在病房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长是护士的管理者,掌管着整个科室的护理工作,而病房管理是整个护理系统中一个重要分支,关系到整体的医疗质量,因而一个科室病房管理的好坏与护士长的管理方式密不可分,本文浅谈一下护理管理者如何有效的管理病房及在整体护理病房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岑慧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与开腹手术对胆管结石治疗效果的优劣性.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8月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统计并分组,腹腔镜治疗组(n=45)与开腹手术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及结石残留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腹腔镜治疗组手术所需时间较长,但术中的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快,同时切口感染率低.两组均随访3-36月,无残留结石和复发情况.结论:腹腔镜是治疗胆管结石的良好术式,安全、有效,临床效果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覃大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导致患者心肌缺血坏死,造成冠状动脉病变,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如何提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控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出发,对其护理效果进行探究,现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陈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和电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吞咽功能早期康复护理.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脑卒中后神经性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早期运用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可显著提高病后疗效,大限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谭亚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为慢性肾衰竭的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饮食指导,以防止或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从我科2013年收治的慢性肾衰患者中选出60人进行饮食指导和跟踪,然后进行宣教对比.结果:患者及其家属遵守了基本的饮食原则,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其中1个病人由于肺部严重感染而死亡,5例患者由药物治疗改为透析治疗,其他患者病情稳定,恢复情况较好.结论:对慢性肾衰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能有效改善其治疗效果,以及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慧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经过对200例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认真分析、比对和统计,进一步探讨有关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疾病的发病原因,并总结出有效而科学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性选择于2008年8月~2013年8月之间在我院住院登记治疗的200例儿童慢性鼻 鼻窦炎的患者,根据其患者自身情况、病情体征状况进行分类并结合病理需要分组治疗,终分析出相关的治疗方法.结果:根据200例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病情,分删出相关类别并分别采取5种相应的治疗方法,按照标准的治疗评定要求进行评判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在80%左右.结论: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病症较为常见而复杂,对其分析必须要认真分析患者的病吏、症状,经过CT检验并准确的诊断治疗,针对患者的疾病体征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都可以完全治愈.
作者:杨晓琦;罗兆义;龚俊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erans,ASO)是常见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三大并发症.[1] ASO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以心血管并发症居多.我科于2013年收治一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术中并发脑栓塞,现病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74岁,因双下肢疼痛10余年,加重2月于2013年6月11日收治人院,医生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既往有高血压史、脑中风史、慢性支气管炎史4年.患者人科后神志清楚,精神较好,对答切题.于6月17日行下肢动脉造影.术中患者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伴恶心呕吐,立即终止手术,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压迫后急行CT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死灶.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因考虑患者处于脑梗恢复期,手术风险大,与家属沟通后决定暂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于2013.9.7出院.
作者:张晴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检测哮喘病患儿的维生素D(vitamin D,VitD)水平,并与健康幼儿相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0 2012年儿科80例哮喘患儿和无哮喘疾病儿童80例,检测血清VitD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哮喘病患儿的VitD明显降低(p<0.001);VitD中度和重度缺乏比例明显升高,分别为40%和25.0%.VitD缺乏的哮喘患儿的血清钙、磷、镁降低(p<0.05),但是血清碱性磷酸酶和IgE (p<0.001)升高.结论:大部分哮喘患儿缺乏维生素D.
作者:李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口服,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1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
作者:肖坤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析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分析,为临床血液化验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 2013年12月间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集每位患者6 ml晨静脉血,然后分别装入3支采血管内,分别于采集后的0小时,3小时、6小时进行血液化验,比较不同放置时间下血液化验中WBC(白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PLT(血小板计数)、GRAN(嗜中性细胞)、LYM(淋巴细胞分类)、MONO(单核细胞分类)、Glu(葡萄糖)、K+(钾离子)、Phos(磷)、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TP(血清总蛋白)、TBIL(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放置时间下血液化验中WBC(白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GRAN(嗜中性细胞)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结果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放置时间下血液化验中PLT(血小板计数)、LYM(淋巴细胞分类)、MONO(单核细胞分类)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结果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上升,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放置时间下血液化验中Glu(葡萄糖)、Phos(磷)、TP(血清总蛋白)、TBIL(总胆红素)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结果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改变,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较大,临床血液检验中应加以注意,应按照血液检验操作规定严格进行,以提高临床血液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作者:董学广;陈秀美;吕江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医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的控制、预防和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对于妇产科这一特殊科室,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针对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发生状况,结合妇产科病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控制妇产科病房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病房环境管理,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从而控制和降低妇产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1 妇产科病房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析1.1 环境因素1.1.1 妇产科病房的局限:(1)由于传统的产后修养习惯,需紧闭门窗,忌讳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无法流通,空气质量差,空气污染,室温高,易于细菌生长繁殖;产妇卫生方面:忌刷牙、沐浴、洗头及衣裤更换不及时,会阴部清洗不彻底,恶露处理不及时,给细菌的繁殖提供了场所.(2)妇产科病人住院周转快,人员流量大,病室拥挤,病种复杂,病区中存在的病菌较多,如消毒不彻底,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3)在病床紧张的情况下存在妇科病人与产科病人混住现象,即相互影响休息,又易引起院内感染.
作者:石凤玉;胡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探讨CSSD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及自我防护意识.针对其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升安全意识,减少CSSD护理人员职业伤害.
作者:薛云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针对由于脑卒中产生偏瘫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了解中西医结合方式对脑卒中偏瘫的优化效果.旨在完善护理方式,提升临床护理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11月 2013年11月这一年时间内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加中医护理.通过MAS量表以及ADL量表了解两组患者偏瘫恢复情况差异性.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两项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式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能够利用中医中按摩等手法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肢体功能,从而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因此中西医结合护理适合在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作者:罗容;周秀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行舒适护理的效果,探讨舒适护理应用的体会.方法:选择52例患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作各有26例的两组,一组(舒适组)行舒适护理;另一组(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舒适组护理满意率为84.62%(22/26),常规组为23.08%(6/26),舒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常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3.9±2.0d、23.3±3.7d,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0.05.结论:应用舒适护理方案为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赵灵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84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依照临床处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联用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42例,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及住院情况,指导临床诊治实践.结果:联用中医治疗组的患者在症状改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康复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可以积极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方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