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室护理中缺陷防范管理分析

黄维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缺陷, 防范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手术室护理中的缺陷防范管理。方法:自护理的角度着手,分析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所存在的缺陷和不安全因素,并提出与之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规范且真实的护理记录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增强对质量缺陷的管理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均能够降低在手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结论:增强护理人员的相关法律意识和强化相应的管理是方法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缺陷的关键。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外科老年患者作为观察资料,一共98例患者,随机将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外科老年患者在护理时积极应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袁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常见问题及措施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作为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在整个医疗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质量问题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及促进当地医学的发展等都密切相关。但是就目前河南省内乡县妇幼保健院的实际情况而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质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对该技术质量管理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再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促进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

    作者:张香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定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对感染后咳嗽患者采取定咳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4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53例治疗组和51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斯美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定咳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感染后咳嗽患者采用定咳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咳嗽严重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杜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35例,回顾分析其围手术期护理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实施合理的手术治疗配合以充分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3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通过加强手术前后胃肠减压、疼痛、并发症和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作者:何新艳;欧阳莉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后牙隐裂及折裂口腔科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对后牙隐裂及折裂口腔科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09年3月-2014年3月口腔科收治的180位后牙隐裂及折裂患者,共有210颗患牙,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在修复全冠以后,对其进行5年随访。随访第1年,保存活髓成功概率为91.67%,牙髓治疗成功概率97.31%;随访第5年,保存活髓成功概率为83.33%,牙髓治疗成功概率93.54%。结论:在采取治疗修复以后,进行3年以上的随访追踪没有出现异常,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王玉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辛伐他汀治疗89例脑血栓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辛伐他汀对脑血栓治疗的二级预防及其临床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9例脑血栓患者,将8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是给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是常规治疗,经过半个月之后,依照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8%,根据数据可见,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应用辛伐他汀的脑血栓患者,有显著的效果,明显了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了死亡率,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秀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46例,按双盲法分成两组,23例对照组应用开腹手术治疗,23例观察组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生活恢复自理时间平均为(1.4±0.9)d、(17.6±4.5)h、(3.3±0.6)d、(0.8±0.6)d,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浅谈老年人的安全用药与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安全用药与护理。方法:根据老年人的药物代谢特点、老年人药效学特点、老年人的用药原则及全面评估老年人的用药情况、密切观察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结论:护理人员掌握老年人安全用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确保老年人用药的安全。

    作者:王新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诊疗与护理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诊疗与护理模式相结合的治疗情况分析。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近期我院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11例,对其采用临床诊疗的方法与护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对结果分析与探讨。结果:采用了临床治疗手段与护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后,11例患者中治愈8例,治愈率为72.73%,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治疗后无复发。结论:有效的治疗方法与精心的护理模式结合,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疾病的治愈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可进行广泛使用。

    作者:陈羽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我院3240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12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3240张,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40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单用抗菌药物处方2797张、联用抗菌药物处方443张,分别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5.93%和13.67%;注射用和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分别占抗菌药物处方的47.38%和52.20%;内科和急诊使用抗菌药物频次较高为64.29%和10.22%;头孢菌素类使用频次排序为第一,占抗菌药物处方的46.43%。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应用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刘文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非洛地平联合健康教育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非洛地平联合健康教育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1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各有58人。B组实施常规降压药物治疗,A组使用非洛地平联合健康教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A组与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82.8%,数据差异(P<0.05)。A组用药依从性优良率为94.8%,B组优良率为69.0%,依从性对比(P<0.01)。结论:非洛地平联合健康教育治疗高血压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作者:程跃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为微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为克氏针内固定。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为27d~45d,平均(34.5±2.6)d,对照组为36d~67d,平均(58.7±3.9)d,观察组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推广使用。

    作者:高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西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60例疗效观察

    高尿酸血症俗称通风,是嘌呤代谢障碍使患者尿酸累积而造成的疾病。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患者的软组织、关节以及肾脏中,引起炎性反应,疼痛难隐。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治宜清利湿热为主,笔者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佐治通风,可以快速改善局部红肿热痛症状,缓解或消散炎症,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孔翠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观察

    目的:通过探讨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60例,随机分成室温保存组和冷藏保存组,测定结果进行对照,记录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变化情况。结果:室温保存24h血常规指标中WBC、RBC、Hb、MCH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HCT、PLT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冷藏保存72 h血常规指标中WBC、RBC、MCH、Hb比较稳定,HCT、PLT在48 h内比较稳定,超过48h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不同温度下保存血液样品随着时间的增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时要结合保存条件在优时间内进行检验。

    作者:管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本妇幼保健院登记在案的围绝经期妇女105例,采取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不给于任何干预进行空白对照,观察组给予系统化保健干预,比较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度过更年期时间情况以及心理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度过更年期时间2年以下的38例,2年-4年的12例,4年以上的3例,平均时间为(2.58±0.25)年,对照组度过更年期时间2年以下的11例,2年-4年的32例,4年以上的9例,平均时间为(3.86±0.42)年,对照组度过更年期平均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t=25.1445,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严重焦虑、焦虑比例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系统化保健干预,可以有效缩短围绝经期妇女的更年期时间,并且降低围绝经期妇女的精神焦虑程度,值得各基层医疗机构组织推广。

    作者:张智慧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随访半年以上,好转26例(32.5%)、中残12例(15.0%)、重残14例(17.5%)、植物生存8例(10.0%)、死亡20例(25.0%)。结论:在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早期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佳的治疗方法,维持患者血容量正常和血压稳定,对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勇;任继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整形美容手术接受者50例心理状态解析

    目的:探讨整形美容手术对受术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自尊量表、体像障碍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方法,对50例受术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在50例整形美容受术者中,术前焦虑、抑郁状态者分别为57%和27%。受术者术后自尊量表分值较术前上升2.631(P<0.01),体像障碍及精神质量表、神经质量表和掩饰程度分值分别下降6.131(P<0.01)、1.966(P<0.05)、3.458(P<0.01)和2.829(P<0.01)。术前受术者体像障碍与抑郁状态相关性r=0.193(P<0.05),回归方程为y=0.125x+30.278。结论:受术者的自尊和体像障碍状态在整形美容手术术后有明显的改善。

    作者:张君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使用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重度病程在30d以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每组41人,分别给予3组患者实施平衡阴阳针刺法、常规针刺治疗以及西药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P<0.001),总有效率观察组、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分别为100%、92.7%和75.6%。观察组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以及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患者的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脂肪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乳腺脂肪瘤位于皮下脂肪层内或腺体层,超声检测多为中强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体边界清楚,是一种常发于中老年女性的发良性肿瘤。乳腺脂肪瘤表面为分叶状,外层有纤维包膜,单个表现居多,且周边组织物粘连。鉴别诊断:乳腺脂肪瘤也是一种良性肿瘤,常规彩超显示呈低回声,境界不甚清楚;乳汁淤积而形成积乳囊肿,随淤积时间延长而致乳汁钙化;分叶型乳腺纤维瘤以及乳腺错构瘤,生长较快且质较硬;乳管内乳头状癌肿块表面不光滑,乳管可有扩张和破坏。

    作者:丁晶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专职护士培养在建立B超监视下E RC P术团队中的临床作用

    目的:专职护士培养在建立B超监视下ERCP术团队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对4名原ERCP室专职护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系统培训,一组未经过转型培训,按原有经验配合同一术者行B超引导监视下ERCP术。比较其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5±5)min vs (60±5)min,t=11.32,P<0.05,成功率分别为95% vs 60%,X2=0.096,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vs 5%,P<0.05。结论:B超引导监视下新型ERCP专职护士的临床应用不仅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有利于手术配合,更是为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作者:李雪雁;郑少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