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功能锻炼指导

钱群;赵爱萍;刘世敬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功能锻炼
摘要:总结了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指导方法,包括平卧时翻身、四肢运动及肌肉功能锻炼,腰背肌肉功能锻炼,起床方法及出院后持续功能锻炼,认为通过早期合理功能锻炼,可及时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可尽早下地活动,避免了长时间卧床的并发症,同时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协同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基于协同理念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对其心功能水平和负性情感状况的影响,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诊疗方案积累循证经验.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于2015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照护模式,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基于协同理念为导向的护理干预.记录2组入院时及干预后第7d末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值、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的LVEF和NTproBN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LVEF值为(58.3±4.7)%,高于对照组的(47.1±4.0)%;NT-proBNP值为(416.7±12.9)μg/L,低于对照组的(487.2±15.7)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HAMA和HAMD评分分别为(12.8±1.1)、(18.7±2.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9±1.4)、(21.9±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协同理念为导向的护理干预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改善其心功能状况,且能减轻其焦虑、抑郁水平,值得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如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品管圈在提高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自护知识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研究其在提高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自护知识知晓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QCC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对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自护知识知晓情况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改进方案,按品管圈程序展开实施和效果确认.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自护知识知晓情况由52%提高至74%.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自护知识知晓率,并且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技能,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

    作者:何秀梅;周红;王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改良危重患者病员服的制作与使用

    危重患者因长期卧床,易造成压力性损伤.而传统的病员服穿脱困难,不方便观察病人的皮肤,并且不利于引流管引流(从衣服开口处穿过,导致引流管容易反折).因此为方便观察与护理,本研究将病员服反向穿,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传统的病员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①衣领高,特别不适用于气管切开的病人.②衣服短,容易暴露患者的隐私.③衣袖长,不利于静脉穿刺,且指南中提到佳的穿刺部位是前臂.④衣服纽扣多易造成压力性损伤,且不利于体格检查及导联线穿过.

    作者:胡海珍;唐艳枫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PICC规范化管理对管道安全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实施PICC规范化管理措施对管道安全及降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肿瘤科于2014年5月~ 2015年5月间随机抽取的65例接受PICC置管患者,划分为对照组,提供一般置管护理流程;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间随机抽取的65例接受PICC置管患者,划分为观察组,提供规范化管道管理措施.评价2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管道留置时间.结果 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出现置管处血栓形成7例(10.77%)、管道堵塞5例(7.69%)、意外脱管6例(9.23%)、过敏性皮炎5例(7.69%);观察组患者置管后血栓形成出现2例(3.08%)、管道堵塞与意外脱管分别出现1例(1.54%)、过敏性皮炎2例(3.08%),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过敏性皮炎发生率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55例(84.62%)、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63例(96.92%),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管道留置时间平均为(159.23±38.10)d,观察组患者管道留置时间平均为(181.20±35.11)d,观察组患者管道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士对接受PICC患者提供规范化管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寿命,提高置管一次性成功率.

    作者:林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应用综合干预技术减少剖宫产产妇泌乳启动延迟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基于护理程序的综合干预技术对减少产后泌乳启动延迟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7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分为早接触吸吮组(24例)、早接触吸吮+理论组(22例)、综合干预组(24例),比较3组产后泌乳启动时间、泌乳启动延迟率、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和乳头疼痛/破损率.结果 综合干预组泌乳启动时间早于其它2组,泌乳启动延迟率低于其它2组,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其它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护理程序的综合干预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剖宫产产妇泌乳启动,减少泌乳启动延迟的发生,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作者:吴祝凤;林丽娇;徐琼;骆思华;崔诗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ForceTriad能量平台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ForceTriad能量平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手术受到能量平台影响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能量平台管理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进行质量改进后,手术受到能量平台影响率,从活动前的65.55%下降为活动后的23.54%,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受到能量平台影响率,延长仪器器械的使用寿命,提高圈员能力和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唐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集束化护理联合中医护理干预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联合中医护理干预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观察,将给予常规护理的31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将给予集束化护理联合中医护理干预的31例患者设为联合组.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恢复情况、护理满意评分.结果 联合组、参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6%、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各临床症状开始缓解时间均早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住院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低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联合中医护理干预能缓解患者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恢复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仲素琴;陈晓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手术室器械运转效率风险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手术室器械运转效率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整理2015年1月-2015年7月手术器械准备不完善的例数作为对照组,整理2015年8月~2016年1月运用品管圈活动后三、四级手术器械准备不完善例数作为观察组.于2015年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对其品管圈的理论基础、流程、运营环境等进行讲解,医院整体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手术室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室器械运转效率情况以及在实际应用后,手术时间缩短情况及手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活动实施后,手术室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实施前(P<0.05).活动实施后,手术时间及手术感染发生率均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 应用品管圈活动可准确降低手术室器械运转效率风险,使手术室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减少手术时间及手术感染发生率,使手术医生满意、患者满意,促进医院实现发展,值得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梁秀婷;杨慧娟;吴会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对降低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效果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在2016年1月~ 2017年10月中收治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分析优质护理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预防作用,比较2组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发生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主要是患者易发生跌倒、坠床、烫伤、输液外渗以及护患纠纷等问题,通过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周秋敏;谢振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集束化护理在NICU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应用脐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对脐静脉置管患儿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月在本院NICU应用脐静脉置管救治的10例患几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5)、观察组(集束化护理,n=5),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40.00%)(P<0.05),导管感染、技术操作者失误、患儿过度哭闹、导管移位等为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护理后,观察组导管留置、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体重增加速度大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明确引发并发症主要原因,给予脐静脉置管患儿集束化护理,可获得更理想的护理效果.

    作者:胡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电话回访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话回访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以期为造口患者护理指导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5月90名诊断为低位直肠癌并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采用电话回访方式进行沟通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沟通教育,随访6个月.采用HAMA评分法和ESCA评分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焦虑状态.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观察组患者累计通话时间和HAMA得分、ESCA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HAMA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累计随访时间和HAMA呈负相关(r=-0.802,P<0.01);累计随访时间和ESCA呈正相关(r=0.816,P<0.01).结论 电话回访能增强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减轻焦虑水平,值得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静静;朱莹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适应性模拟练习对鼻内镜术后患者疼痛的效果

    目的 通过对鼻内镜手术患者采用术前适应性模拟练习,探讨其对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模拟练习,采用疼痛评分形式进行疼痛测验.结果 试验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给予鼻内镜手术患者适应性模拟练习,其术后疼痛程度显著降低,提高其耐受力.

    作者:李惠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基层医院临近退休女性护理人员返聘意愿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对4所基层医院临退休女性护理人员返聘意愿的调查,分析返聘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7年6~8月,对某市城区4所基层医院临退休女性护理人员65名全部采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临近退休女性护理人员对现状工作满意和一般满意分别占47.7%、33.9%,愿意返聘和可以考虑返聘分别占比35.4%、44.6%.其中家庭因素、工作压力、薪资待遇、社会和医院以及同事的认同、身体因素和工作环境是影响退休女性护理人员返聘护理工作岗位的主要因素.结论 合理利用退休护理人员,发挥其自身特长,并根据其特点安排好工作岗位将是基层医院护理的宝贵资源,也是基层医院补充护理力量的主要方法之一,以满足医院护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作者:罗孟兰;翁冰纯;梁锦翠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外地新入职护士工作压力的质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外地新入职护士的工作压力进行调查及分析,为非本地户籍新护士角色转换提供心理辅导,以便于外地新入职护士可以尽早适应新角色,更顺利地融入临床工作中,降低外地新入职护士的心理疾病发生率.方法 对10名外地新入职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入式访谈,运用现象学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外地新入职护士主要有4大压力来源,这使得外地本科新入职护士不能积极地融入到临床工作中,严重危害到其身心健康.结论 应当充分了解外地新护士的压力源,以便于管理者做好外地新入职护士的心理辅导和工作指导.

    作者:鲍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人工全髋关节围手术期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预防

    目的 探讨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感染中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3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6年6月~ 12月,n=110)及观察组(2017年1月~6月,n=120),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感染目标监测与预防,以2015年6月~2016年5月未实施目标监测的11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预后情况及患者治疗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假体坏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髋关节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假体与组织融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目标性监测与干预组合能有效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率,有助于髋关节术后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作者:李亚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科研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与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对全国20个省份300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科研能力总分为(47.07±23.97)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问题发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论文书写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设计能力、资料处理能力.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科研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和从事伤口/造口专科时间、职称等(P<0.05).结论 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科研能力总体水平偏低,需要从各个层面有针对性开展的护理科研培训,完善专科护理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其科研能力.

    作者:笪俊;杨明莹;李斗艳;辛辰;李丹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不同吸痰方式对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及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12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A、B、C3组,每组各40例.A组为浅吸痰,即将吸痰导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的长度;B组为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时再上提1 ~2 cm;C组为间歇声门下吸痰:即在喉镜下挑起会厌,窥见声门后插入吸痰管吸痰.比较3组吸痰安全性及吸痰效果.结果 C组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氧症、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及B组(P<0.05),B组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氧症、气道黏膜出血率高于A组(P<0.05),而A组肺部感染高于B组(P<0.05).C组日吸痰量、吸痰次数明显少于A、B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短于A组、B组(P<0.05).结论 声门下间歇吸痰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降低吸痰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提高吸痰效果,减少护士工作量.

    作者:朱丹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结了30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包括加强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康复锻炼;术后重视病情观察、术后康复锻炼指导.认为对颈椎病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戴微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一种新型可调下肢抬高器在静脉回流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可调下肢抬高器在静脉回流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0例静脉回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应用新型可调下肢抬高器进行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舒适度,下肢肿胀程度的改善以及护理人员的劳动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为97.5%,对照组患者舒适度为7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在抬高24h、48h、72h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劳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静脉回流障碍患者应用新型可调下肢抬高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改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缩短护理人员的劳动时间.

    作者:刘秋月;沈谢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中收治的120例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PDCA循环护理,比较2组护理干预6个月后的预后效果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SF-36量表)各领域评分以及患者护理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且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侯晓燕;黄纪媛;招敏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