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技术在肿瘤化疗、全肠外营养等患者中应用广泛. PICC穿刺技术作为临床护理操作中的一种有创操作,其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放置尤为重要,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由于患者血管解剖学变异等原因而发生导管异位率高达3.7%-4.0%[1]. 在正位过程中,由于反复的调整可能存在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局部感染,甚至发生淋巴漏等问题. 目前,观察导管尖端位置有X线定位技术和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2]. 国内有文献报道[3] ,使用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操作简单,对于ECG已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可不必行X线胸片即可确认导管已到达上腔静脉( SVC). 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是一种常见的体循环静脉畸形,在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ECG实时定位可及早发现异常.
作者:张静;陈初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1]. 是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对心室收缩的辅助泵作用丧失,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意识模糊,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症、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等并发症. 如抢救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生命[2-3]. 通过分析认为: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抢救时要抓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及时进行电除颤和人工心脏起搏至关重要. 2016年12月,本院心内科CCU病房收治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阿斯综合症的患者,在及时、不间断地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终获得了成功救治,出院后随访,效果满意,现将病情摘要、抢救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彭琴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护理文书书写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护理文书书写水平及抗医疗风险的能力.方法 2016年6月-12月本科共抽查270份在架护理病历进行了严格的质控,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结果 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针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组织护士学习并掌握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加强护理文书的检查力度,对护理文书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护士,督促其改进.结论 护理文书书写与护理操作同等重要,要重视护理文书的规范化书写,以保障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作者:黄翔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电子止吐仪联合穴位按摩防治肺癌化疗患者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肺癌化疗伴呕吐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后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子止吐仪联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呕吐情况.结果 观察组预防急性呕吐的有效率为93.8%(3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9%(2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延迟性呕吐(化疗24 h后)方面,观察组有效率高达90.6%(29/3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止吐仪联合穴位按摩防治肺癌化疗患者化疗后引起的呕吐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路艳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膝关节手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通过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总结、分析,制定骨科护理路径,将80例骨科患者根据单日和双日入院情况,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传统常规性护理[1],实验组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中患者对骨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功能锻炼掌握情况,对护士满意度均高于和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日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增进了护患沟通,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陶粉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f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等优点[1]. ESD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切除病变深度包括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并且能明显地降低病灶的残留与复发[2]. 但ESD不仅对医生的操作技能和治疗经验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也很关键.ESD具有微创、治疗效果彻底、使患者免于传统手术治疗风险的优势,成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消化内镜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如今已慢慢普及到临床,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ESD并发症发生率高,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术后狭窄等. 延续性护理可以通过为ESD患者术后提供各种渠道的院外护理及健康指导来提高患者的复诊率,降低其并发症发生. 但护理方面尚未成熟[3]. 此类手术患者术后自理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需要他人照顾,延续性护理对于提高此类患者生存质量、监督患者遵医行为、督促家属积极参与及节约医疗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4].
作者:佘琬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集束化健康教育方案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实施,提高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实施健康教育;观察组按集束化健康教育方案实施健康教育,方案包括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视频、健康教育处方、开展工休会、集体康复操等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法,并及时反馈健康教育效果等.1个月后比较两组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及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合格率、满意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合格率、满意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提高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蒋芙蓉;冯芳;田盼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就诊时间的作用.方法 以2016年1月-6月在某三甲医院急救中心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就诊的时间,并进行原因分析,拟定对策、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就诊时间差别及品管圈成员的综合素质.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就诊时间由活动前的153.80 min降到了活动后87.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成员的责任心、自信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等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就诊的时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品管圈成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静;保金涛;王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减轻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手术室12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团队心理教育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心理状态、工作积极性及职业倦怠感的变化.结果 培训后,该组护理人员在坚韧、乐观、自强评分方面高于培训前,工作积极性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去人格化、情感枯竭评分低于培训前,个人成就感评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队心理教育培训能够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减轻职业倦怠感,是一种值得实施的护理管理方法.
作者:赵莹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接受全程综合护理干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2015年-2016年期间收治手术治疗完成后联合放疗辅助干预患者相关数据为一般资料,随机抽取100例,以患者所接受护理手段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0例,分别对应常规放疗护理、全程综合护理.随访记录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 对患者各种化疗常见症状进行积分评估,包括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减退、便秘等,提示观察组护理后各项症状积分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随访期间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观察组所得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处于虚弱状态,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并降低生活质量,全程综合护理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施文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ABC情绪管理对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负面情绪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90名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分为观察组(2016年7-12月,n=45例)与对照组(2016年1-6月,n=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制定ABC情绪管理法,分别于血透前、血透诱导结束时采用ABQ问卷和改良成人用应对方式量表评估两组情绪状态和应对方式.结果 (1)观察组ABQ问卷总分及担心、愤怒、焦虑、痛苦、绝望、恐惧、自责各因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应对方式总分及家庭照护、治疗配合、乐观态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BC情绪管理法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负面情绪,是一种积极心理干预方法.
作者:夏莹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全人照护模式对行动脉灌注化疗术后恶性肿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行动脉灌注化疗术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人照护模式,对比两组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人照护模式应用于行动脉灌注化疗术恶性肿瘤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作者:周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脏血供,在冠心病治疗手段中占有重要位置. 临床上主要经右侧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术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症,但因其危害较重,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配合处理. 2017年2月20日本科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例患者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杨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缓解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改善排尿困难,降低重置尿管比率方面的效果.方法 将本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65例宫颈癌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系统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排尿情况,1天后再次行膀胱残余尿测定.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再次残余尿量为(65±5)ml,少于对照组再次残余尿量(195±1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5例患者,3例患者再次重置尿管(发生率8.6%),而对照组30例患者,有13例患者重置尿管(发生率43.3%),观察组重置尿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可有效地缓解宫颈癌术后发生尿潴留患者的症状,降低重置尿管率.
作者:季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输卵管切除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行输卵管切除术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输卵管切除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 输卵管切除的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平均分为(58.63±12.12)分,自我效能总评分为(22.36±3.45)分,社会支持总评分为(62.35±5.48)分.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得分与创伤后成长及自我效能呈正相关(P<0.05).结论 输卵管切除患者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及患者的自我效能对创伤后成长有正性影响.护理此类患者时,护理人员给予输卵管切除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并教育患者家属充分给予家庭支持,同时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从而使患者创伤后成长得以提高,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作者:吴彩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医院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在出院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将64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就两组患者出院半年后对肠造口有关知识掌握水平、造口并发症、自我照护能力情况、排便规律性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肠造口有关知识掌握水平、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排便规律性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护理能有效地提高出院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张燕;孔莹莹;顾晶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患者术后延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实验组出院后延伸护理采用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出院后延伸护理采用传统责任护士电话随访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术后一年内遵医行为情况、血压控制情况、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及再次发生颅内动脉瘤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遵医行为、血压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及再次发生颅内动脉瘤率明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下的延伸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它能使颅内动脉瘤夹闭患者保持良好的遵医行为,从而降低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作者:李颖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总结了26例妊娠晚期臀位外倒转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胎心、做好紧急剖宫产准备等护理措施.26例患者中成功纠正为头位的16例,成功率为61.5%;10例未能纠正为头位,原因是宫缩过于频繁、无法推动胎儿、腹痛、胎心率异常;操作过程中5例胎心率异常,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胎心率恢复;分娩孕周36-41周,分娩结局良好.认为做好妊娠晚期臀位外倒转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母婴安全的有力保障.
作者:钱夏柳;谢美贤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发生血标本采集错误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某医院2016年发生的25例血标本采集错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结果 错误的原因包括人员因素(护士和患者)、管理因素(法)、材料因素(料)、环境因素(环)几大方面.结论 可通过加强管理、完善相关培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相关知识,来减少标本采集的错误率发生.
作者:付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总结了正颌患者术后自制负压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包括在护理过程中维持有效的负压吸引,妥善固定,观察与记录,严格无菌操作及管周皮肤的护理等.认为正颌患者术后自制负压引流管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患者面部肿胀、防止感染、降低疼痛感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白萍;姜莹;康晓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