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平
医疗临床护理中,静脉穿刺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医学治疗技术,正在被不断改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具有诸多优点,如为患者的行动提供便利、通过减少穿刺的次数达到保护静脉的目的、在临床抢救方面应用广泛等.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在临床医疗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作者:刘娜;王艳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近年来,白藜芦醇成为科学界关于抗氧化抗衰老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白藜芦醇的自然界分布、理化性质、生产工艺、在机体内代谢途径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阐述.鉴于白藜芦醇的广泛作用机制,其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的有效化合物.
作者:严全全;柯峰;苗芬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4例儿科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儿科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护理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在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两组患儿康复都比较顺利,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显著,护理人员护理意识和效率提高的同时,患儿家属也非常认可,值得推广.
作者:曾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确诊为CNSI感染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类型进行分组,病毒感染组36例,细菌感染组44例,同期选择40例无发生感染的儿童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LDH、CRP、PCT水平,分析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CRP、PCT、LDH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病毒组患者的LDH、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DH、CRP、PCT可作为小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重要指标,可指导临床治疗,对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启慧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对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70例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所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57%)显著地高于对照组(65.71%),且在VAS疼痛评分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疼痛效果明显,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贾宏才;胡济南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强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李生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应用中医护理干预对脑瘤患者晚期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脑瘤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试验组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并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更少,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瘤患者晚期疼痛应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彭水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联合降压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联合降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降压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临床疗效和预后,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魏秀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小儿股骨干骨折患儿采用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小儿股骨干骨折患儿均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给予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Bryant牵引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6.67%,与对照组的93.33%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较对照组的36.67%减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小儿股骨干骨折患儿,采用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俞文涛;刘尧;刘亚;庄挺;陆敏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析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四肢血管瘤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平扫,再进行对比剂的注入,同时利用磁共振Tricks技术对患者的动态血管进行造影,后再采取增强扫描,对患者病变显示的具体情况和病例图像的质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病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磁共振Tricks动态图像真实清楚的显示了血管瘤瘤体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通过常规扫描的结合,其诊断的准确率为95% (19/20).结论: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成像中是一种新兴且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清楚地动态观察血管瘤异常血管的组成,提高诊断率.
作者:余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比较分析重庆市綦江区库存血量和临床用血量管理现状及对策.方法:对重庆市綦江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血液中心库存血量及用血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际用血需求量同库存血量比较,全血及红细胞悬液不同血型构成比差异较大.各类血型红细胞血液实际用量远低于库存血量,二者间关系不稳定,AB型库存较其他型库存量低.结论:在采血、存血前应先对当地常年实际用血比例进行了解,并结合当地当时的库存血量血型构成比来实施采血存血,优先采集较为紧缺的血型,避免因血液过期导致浪费,建立安全、稳定、自愿的无偿献血队伍,利于采血有计划的实施.
作者:杨长勤;张晓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短期静脉高营养联合维生素B对妊娠剧吐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100例妊娠剧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实施短期静脉高营养液联合维生素B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有一定效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妊娠剧吐,使用短期静脉高营养联合维生素B的方法能够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钱利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在恶性肿瘤患者睡眠障碍治疗中采用耳穴压豆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为样本选取时段,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伴随有失眠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耳穴压豆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采用耳穴压豆治疗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项评分均得以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睡眠障碍治疗中采用耳穴压豆方法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阳小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法在检验科血液学检验操作实践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检验科接受临床实习的66名检验科实习生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实习学生33名,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观察组33例则采用PBL教学法,比较两组实习学生实习成绩及对带教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验科血液学检验操作实习生带教中采用PBL教学法可有效提升带教效果,提升实习生理论与技能掌握程度,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黄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PHC)实行肝脏MSCT和DSA检查,两者之间要间隔2~14d.比较和分析多层螺旋CT和DSA检查对于PHC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PHC患者中,巨块型有14例,弥漫型和混合型有40例,结节型有6例;其中有10例患者的两种检查结果存在差异,其余的50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DSA和MSCT检查内均发现PHC合并门静脉主干和近端分支癌栓12例,同时MSCT检查中得知,2例的外周分支存在癌栓.DSA检查得知PHC的中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形成24例,MSCT检查中发展的APS形成20例.结论:MS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响诊断中各自具有特点,且两者相结合针对PHC的诊断及综合治疗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婧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CT和MRI对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分析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副神经节瘤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和MRI诊断,对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CT和MRI均能够对副神经节瘤患者起到一定的临床诊断效果,CT的诊断检出率为75%,MRI诊断检出率为70%,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T诊断可更好地显示肿瘤和周围组织关系,MRI可反映肿瘤组织学成分的不同.结论:对副神经节瘤患者使用CT以及MRI诊断均可取得一定效果,但CT诊断可更好地显示肿瘤和周围组织关系,MRI可反映肿瘤组织学成分的不同,在实际的诊断中可将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联合,以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作者:韦霞俊;苏文兵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出现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科手术切口未感染患者120例为参照组.通过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案.结果:影响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合并疾病、住院时间及营养状况等.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对外科手术患者选择佳时机实施手术,并充分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能够进一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作者:钟桂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途(≥90km)院前转运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总结我院胸痛中心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长途转运的急救与护理方法.结果:45例患者安全转送回医院,3例患者绕行急诊直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8例患者绕行急诊直送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住院,其余24例患者分别收到相关科室住院治疗.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患者的院前转运更安全高效,缩短患者院内诊疗时间.
作者:韦小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时使用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共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观察组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将两组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复发率更低(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甲状腺全切除术能够显著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且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超宇;宋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在妊娠高血压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60例妊娠高血压孕妇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妊娠高血压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梅忠群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