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凡;沈树权;朱新伟;马睿锐
甲沟炎是甲沟或其周围软组织发生的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多见于中青年,好发于下肢拇趾.甲沟炎虽不属于危重症,但因局部疼痛,反复感染,时好时坏而造成患者精神负担,严重时影响学习或工作.引起拇趾甲沟炎的原因很多,如修甲不当、穿紧小鞋子、各种运动及日常生活中不慎致伤等等.由于手术治疗创伤大,愈合时间长,不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我院门诊治疗室从1998-08/2001-08对37例患者进行早期换药处理及预防宣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汪萍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及治疗.方法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乳头旁憩室部位并胆胰疾病.全组行胆囊切除21例(24.4%),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20例(23.2%),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胃空肠吻合术(BillrothⅡ)15例(17.4%),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14例(16.3%),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取石16例(18.6%).全组病人术后匀加服胆胰和胃冲剂.结果全组86例,在随访的78例中临床治愈68例,占87.2%,明显好转10例,占12.8%.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密切,多见于老年人,依据病人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术后加服胆胰和胃冲剂效果较好.
作者:付庆江;王保强;曹立瀛;郭振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几年前在急性胰腺炎时行ERCP内镜检查被认为是禁忌,因为造影本身是刺激,会增加胰管内压力诱导急性胰腺炎.然而,目前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尽早ERCP/EST有利治愈疾病意见已经为较多的医师接受.我们观察了一些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林惠华;陈志坦;孙士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B超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报道5例经手术证明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所致急腹症的B超诊断价值,着重探讨2例无膈下游离气体球溃穿孔的临床表现与B超的关系,结果膈下游离气体,膈下或肝前区液体聚集,胃肝隐窝出现残片或液体,直接发现穿孔点等是B超诊断十二指肠球溃穿孔的症像.结论B超在球溃穿孔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董胜翔;夏建国;陆晓晔;王玲;朱顺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探讨癌前期病变(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新途径.方法对88例萎缩性胃炎用养胃冲剂15g,每日3次,开水冲服一个疗程(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行胃镜直视观察、胃粘膜活检及临床对比分析.结果根据疗效标准统计治疗显效36例,好转38例,总有效率8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养胃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且未见不良反应,预防胃癌的发生可有一定希望.
作者:李海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7岁,因腹痛伴呕吐10h转入我院.发病前吃过隔夜食,无发热、腹泻.就诊前曾在某镇卫生院诊断为急性食物中毒,给予洗胃、氨苄青霉素、654-Ⅱ等治疗,稍好转.
作者:韩剑勇;何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三九胃泰颗粒对胃粘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无水乙醇1ml胃饲诱发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模型并用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上皮细胞的增殖改变,参与催化生成胃粘膜损伤修复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三九胃泰颗粒、胃苏颗粒、养胃冲剂及丽珠得乐治疗组大鼠胃粘膜损伤的指数(UI)均显著低于无水乙醇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尤以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后为甚(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三九胃泰颗粒、胃苏颗粒、养胃冲剂及丽珠得乐治疗组大鼠胃粘膜PCNA标记的阳性细胞量、iNOS的阳性表达均有高于无水乙醇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趋势,尤以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后为甚(P<0.05).结论三九胃泰颗粒能促进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修复.
作者:张万岱;姚永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并配合中药胆胰和胃冲剂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7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及其胆管狭窄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及服用我院研制的中药胆胰和胃冲剂治疗与预防结石复发,观察其效果.结果结石取净率97.64%(124/127),3例因T管脱落或拒绝治疗,未能取净.胆管狭窄经纤维胆道镜扩张,都可以达到取石和解除狭窄的目的.经1~2年的随访,治愈病例无结石复发.结论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处理术后残石,绝大多数可以解除胆管狭窄,取净结石,服用中药胆胰和胃冲剂可利胆排石,调整胆道内环境,逆转成石胆汁,有预防胆石复发的功效.
作者:王保强;杨全会;曹立瀛;付庆江;刘四清;谭长军;郭振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直肠粘膜、乙状结肠粘膜,也可逆行向上扩展至左半、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和末端回肠.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部分患者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病情轻重不一,多反复发作.其病程与预后因发病过程不同而差别很大,是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各地医务工作者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方法,从多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近年来有关资料概述如下.
作者:代二庆;侯振民;袁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创伤、严重感染、休克、机体超常代谢,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或脓毒血症,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不断地自我扩大炎症反应,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 nction syndrome,MODS),以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2].
作者:郭振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蛋白)表达与肝外胆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的鼠抗人E-CAD单抗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E-CAD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肝外胆管癌组织中E-CAD的阳性表达率(23%,8/35)较在非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3%,8/11)明显降低(P<0.01);E-CAD的表达降低/表达缺失与肝外胆管癌的浸润、转移、肿瘤的病理分级及类型均相关(P<0.05).结论E-CAD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降低/表达缺失可作为肝外胆管癌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马力群;窦科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胃脘痛系临床脾胃病中常见的疾病,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将胃脘痛证分为13种型进行辩证论治,分述如下.1食滞胃脘主证胃脘胀痛,嗳气厌食,呕吐酸腐食臭,吐后痛减,大便不调或利或秘,气味异臭,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黄腻,脉滑而实.
作者:袁培敏;马汴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97-04/2001-09对213例以便血为主诉的患者进行大肠镜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29例,女84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49.9岁,其中<35岁25例(11.7%),35~59岁117例(55.0%),>60岁71例(33.3%),发病时间为5天~10年不等.
作者:吴以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深静脉血栓(DVT)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尤其是手术后患者.美国统计资料约占手术后患者15%.现将我科收治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方法、护理程序及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阮瑞霞;张素青;刘小明;车向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随着细胞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生物人工肝的建立和临床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生物人工肝已成为治疗肝衰竭的新途径.保持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在培养液或生物反应器中要有足够的细胞营养成分,同时还要祛除细胞代谢产物,由此已经产生了许多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有三种装置已经进行了临床实验.本文综述了肝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在生物人工肝中的应用、生物人工肝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徐恩斌;张忠兵;张兴荣;胡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IRI,HP)是上胃肠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现就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斯锞;刘芙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报告1989~1999年收治的阑尾粘液囊肿及粘液性肿瘤22例,占同期阑尾切除标本的0.097%,40岁以上患者多见,症状以腹痛、腹胀、右下腹包块为主,术前诊断较困难,B超、钡灌肠检查有助于阑尾粘液囊肿的诊断,完整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科传统的新生儿病房,为了保护性隔离,采取无陪伴,母婴完全分离,患儿采用人工喂养.不利于患儿的康复,还容易再次患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为提高母乳喂养率和促进新生儿的疾病恢复,我科根据爱婴医院要求,我们实行了母婴同室,经过6年实践,初步形成了母婴同室的一套管理雏形,使病理婴儿的母乳喂养率从零提高到90%以上,患儿平均住院日从原来的15天缩短至8天,院内感染也有所下降.现将近几年我科的管理介绍如下.
作者:谢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解析活血化瘀疗法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本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内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一剂,30d/l疗程;对照组采用西药内服丽珠得乐,654-2,左旋米唑、地塞米松、吡呱酸连用30d/l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44%),好转28例(56%);对照组治愈6例(12%),好转44例(88%).远期疗效:经2a随访治疗组治愈22例中复发7例占32%;好转28例复发19例占68%;对照组治愈6例中复发3例占50%;好转44例中复发31例占70%.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治愈率,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远期复发率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全部病例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等项指标的测定,其结果提示;本文病例于治疗前血液粘稠度均增高,治疗后上述指标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作者:刘光达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