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止血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刘洪婵

关键词:
摘要:我院于1996-01/1998-12应用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及洛赛克联合治疗68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输血袋插口渗漏的原因与补救方法

    临床输血时,有时遇到插入血袋输血插口的输血器针头周围渗血,严重时血袋内血沿输血器往下流造成漏血.渗漏太多或弃之不用造成浪费,达不到治疗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用一种安全、实用的补救措施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闫敏;郝秀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腹症淀粉酶升高误诊为急性胰腺炎的原因探讨

    腹痛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症状,病因十分复杂,许多急腹症变化快,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而在起病初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又不具特征性,以致不少门、急诊医生接诊急腹症患者后难以做出明确的诊断,此时如果血或尿淀粉酶升高,往往不加思索地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作者对1990年以来所遇32例急腹症患者,由于血或尿淀粉酶的升高而误诊为急性胰腺炎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

    作者:郑君杰;许大波;胡方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克隆病伴发腺癌--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克隆病发生在结肠较小肠为少,伴发腺癌者更为罕见,国内仅报道过4例,本文报道1例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秀玲;益莉娜;丁佩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阑尾炎致绞窄性肠梗阻8例诊治体会

    急性阑尾炎系外科常见病,由于病理解剖特殊而出现绞窄性肠梗阻不多见.我院自1995-07/2000-07诊治8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端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内血肿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36例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10~20岁4例,21~30岁5例,31~40岁5例,41~50岁7例,51~60岁8例,61~80岁7例.壳核出血19例,丘脑出血10例,皮质下出血2例,桥脑出血4例,小脑出血1例.脑出血量在30~50 ml 20例,50 ml以上16例.本组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其中浅昏迷16例,中度6例,深昏迷14例.血肿破入脑室者11例.并发脑疝17例.本组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破入脑室者行同侧额角脑室外引流术.临床治愈2例,占61%,死亡14例,占39%.

    作者:刘帮清;代学平;朱凤莲;宋其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囊肿内引流术(附24例分析)

    胰腺囊肿在我国较为常见,我院外科自1970~1999年共收治胰腺囊肿24例,其中20例采用了内引流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贵廷;付连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用成人型纤维及电子肠镜检查23例患儿的护理体会

    1994-12/2000-07共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2 268例.其中应用成人大肠镜对23例小儿进行检查,诊断肠息肉8例,溃疡性结肠炎7例,一般炎症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英;祝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利胆降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我院内科自拟利胆降逆汤,于1998~2000年观察治疗本病5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明镜;许忠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解剖胆囊三角施行胆囊切除术体会

    目的为反复发作胆囊炎患者探讨一种安全切除胆囊的手术方式.方法前瞻性比较浆膜下胆囊切除术和逆行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将33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反复发作胆囊炎患者,按入组序数分为SC组和RC组,即序数为奇数者施行浆膜下胆囊切除术(SC),为偶数者施行逆行胆囊切除术(RC),全部病例术后均观察可能影响疗效的各项指标,出院后随访.结果SC组术中副损伤和术后腹腔感染明显少于RC组(P<0.05),而近期及远期疗效与RC组相近(P>0.05);SC组发生残余胆囊结石1例,RC组发生胆道狭窄2例.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彻底破坏残留粘膜,SC是反复发作胆囊炎的理想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庞秀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性低氧血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浆中一氧化氮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机理.方法采用心脏、腹部彩色超声多谱勒测定3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同时测定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及外周血中一氧化氮浓度.结果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中14例发生低氧血症(45.16%),肝硬化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血浆中的一氧化氮(NO)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V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肺功能无明显改变.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全身高动力循环状态导致肺血管功能性或解剖性分流,造成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是导致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NO等可能参与了低氧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周雨峡;魏子白;迟宝荣;刘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学》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水引流并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36例

    肝硬化并顽固性腹水患者采用腹水引流并静输白蛋白(血浆)是一种疗效迅速安全实惠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我院近3年来确诊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36例,经上述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金海;苏荣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征订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首发症状395例分析

    1995-01/1999-12我院经胃镜、病理检查证实胃癌395例,为提高对胃癌临床表现的认识,本文对胃癌患者就诊时的首发症状作一分析.

    作者:韩汝贵;朱黎英;高燕菊;周连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及形成原因.方法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及作B超检查.结果糖尿病伴高脂血症者(A组)138例,FBG7.0~14.6(平均10.76±4.18)mmol·L-1,TG1.90~2.78(平均2.14±0.56)mmol·L-1,TC5.80~10.62(平均7.84±2.97)mmol·L-1,胆结石57例,发病率41.30%;糖尿病但血脂正常者(B组)119例,FBG7.0~13.4(平均10.24±4.10)mmol·L-1,TG0.14~1.69(平均0.96±0.47)mmol·L-1,TC2.40~5.59(平均4.05±1.23)mmol·L-1,胆结石34例,发病率28.57%;血糖及血脂均正常者(C组)694例,FBG3.33~6.16(平均4.74±1.53)mmol·L-1,TG0.13~1.67(平均0.18±0.59)mmo1·L-1,TC2.35~5.48(平均3.89±1.24)mmol·L-1,胆结石86例,发病率12.39%,胆结石发病率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特别是伴高脂血症患者胆结石发病率较高.

    作者:王化东;盛谨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001年全国消化病新进展学术研讨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硬化腹水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中西医综合治疗体会

    肝硬化腹水和门脉高压性胃病需采取中西医多学科治疗,不急于消水,要从保肝柔肝,改善肝脏功能及脾胃功能着手,在提高人体免疫的基础上逐渐消水,降低门脉压力,才能促进康复.祖国医学在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调治中有独特疗效,本文介绍5例肝硬化腹水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作者:华杏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44例早期胃癌分析

    我院自1983-09/1999-07经胃镜、病理、手术证实资料完整的早期胃癌4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44例中男性34例,女性10例,年龄28~75岁,平均53.9岁,病程7天~5年.主要症状有上腹不适(80%)、腹胀,(55.2%)、上腹隐痛(75.2%),食欲减退(80%)、体重减轻(48%)、黑便(22.7%).44例共活检266块组织,共制检26次,全部手术治疗.其中34例曾作HP(快速尿素酸法检查).30例先经内科治疗2周以上无好转后才转胃镜检查.胃镜型号(国产XS1~4型,日本XQ30型、P20型、日本富士电子胃镜200型).

    作者:吕璧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立止血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7例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以黑便伴有或无呕血及失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其病因有消化性溃疡、胃癌、糜烂性胃炎、食道癌、胃底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等.大部分病例经制酸、止血、口服去甲肾上腺素等对症治疗后,可达到止血的目的.但有少数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持续黑便甚至有呕血,1996-06/2000-12笔者对此类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给予立止血肌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淑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萎缩性胃窦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我院自2000-04/2000-10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72例,同时行病理学检查,现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许志华;张书启;由良功;于万娜;沈云霄;林玉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主办: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