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附156例报告)

李年丰;张阳德;刘恕;何剪太;李坚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胆管结石, 腹腔镜, 十二指肠镜,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及十二指肠镜对1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例施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并置入鼻胆管引流(ENBD);合并胆囊结石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同时行胰包膜切开、坏死组织清除及Winslow孔和腹腔置管引流术.结果全组156例,其中112例胆管结石经EST取出,所有病例均行ENBD;合并胆囊结石91例,急诊或择期施行LC,86例成功,5例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15±7)d,随访6~24个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两镜联合治疗AGP创伤小、腹腔干扰轻、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严重鼻出血30例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严重鼻出血的疗效.方法鼻内镜下对30例严重鼻出血患者用微波治疗.结果鼻腔前部立特氏区出血5例,鼻中隔中段毛细血管瘤出血1例,鼻咽静脉丛18例,中鼻甲后方2例,中鼻道4例.23例1次治疗治愈,4例经第2次治疗后治愈.治疗后半年随访22例,1例发生再出血.结论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严重鼻出血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微创、快捷的治疗方法,建议有条件的医院作为治疗严重鼻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

    作者:张炳辉;张丽红;张慧燕;史余明;李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之关系.方法将慢性末端回肠炎30例,回盲部手术回肠结肠吻合32例,对照组35例三组进行内镜、病理学等方面的对比观察,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回盲瓣功能学观察:手术组、肠炎组、对照组回盲瓣功能异常分别为30,28和5例.内镜下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结构不清、绒毛萎缩等,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病理学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萎缩、绒毛间距增宽、微绒毛稀少、杯状细胞增多等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随访时间:时间越长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越显著.结论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结肠化的相关,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

    作者:周国华;左大镒;李平;冷明芳;周红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8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手术方式、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03年11月86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患者均在胆道镜的配合下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手术时间(120±50)min,失血量为(60±30)ml,进食时间为(48±8)h,下床活动时间为(48±8)h,术后住院时间为(5.5±1.5)d.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置T管引流46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40例.结论对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不管是采取T管引流或是一期缝合,只要掌握手术方式及适应证,腹腔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完全可行的.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德波;郭献庭;徐增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Sonablate 500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仪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2年12月~2003年12月使用Sonablate 500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仪对1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消融.结果术后使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以及经直肠B超检测前列腺体积作为评价指标随访12个月.IPSS评分由术前21.6分降至8.8分(P<0.001).QOL评分由术前4.9降至2.2(P<0.001).大尿流率由(5.3±3.5)ml/s增加至(12.3±5.2)ml/s(P<0.01).前列腺体积由48.9ml降至36.5ml(P<0.01).术后患者均有轻微的血尿,3例出现附睾炎(占2.7%),35例出现短期血精(占31%),15例出现逆向射精(占13%).结论高能聚焦超声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具有微创、安全、术中无出血、疗效确切、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对一些高危的老年患者尤为适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海滨;徐文峰;林哲;杨明;刘建华;叶珊;陈勇;于月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对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前后机体红细胞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以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及CD3,CD4,CD8细胞作为观测指标,测定该院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免疫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患者术后第1天的上述免疫指标虽有轻度障碍,但没有显著性意义,且术后第3天迅速恢复.结论腹腔镜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没有明显障碍,是患者手术后能够迅速恢复的免疫依据.

    作者:卓静;陈佩珊;陈维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证实其麻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46例,静注芬太尼2.00μg/kg、异丙酚2.00~3.00mg/kg、阿曲库铵0.50~1.00mg/kg诱导插管,然后用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6.00~10.00mg/kg·h,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0mg/kg 维持麻醉,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调整.结果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效果满意.平均内镜甲状腺手术时间97.0 min(80.0~116.0 min),平均麻醉时间112.0 min(85.0~128.0 min).停药后9.0 min清醒,无术中知晓.结论采用芬太尼、异丙酚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良好,恢复迅速而平稳.

    作者:张坤全;欧阳文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内镜下钬激光治疗巨大胃柿石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4月加重1周/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正常,上腹部有轻压痛,未及包块,肝脾未及.门诊胃镜检查:见胃体大弯侧一约5.0 cm×5.5 cm柿石,黑褐色,表面光滑,可移动,用活检钳触及质较硬,活检钳不易钳夹,诊断为巨大胃柿石.

    作者:张少玲;黄裕新;姜惠玲;秦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是否放置T管的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胆总管Ⅰ期缝合的可行性、适应证、优缺点以及放置T管引流的利弊.方法2000年9月~2003年4月开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31例,其中胆总管Ⅰ期缝合7例,放置T管引流24例.结果31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7例胆总管Ⅰ期缝合平均手术时间90min,术后平均住院7.8d,有1例发生胆漏;24例胆总管放置T管,平均手术时间150min,术后平均住院16.5 d,有1例发生胆漏,4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选择性胆总管Ⅰ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但仍不能取代T管引流,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罗建强;梁中骁;黄顺荣;黄栋;邹全庆;潘金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2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LC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对难度大的LC提出了术中处理对策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10例手术,总结了困难的LC手术的处理经验.结果成功施行LC手术203例,中转开腹5例,占2.38%;严重发并症2例,占0.95%;切口感染2例,占0.98%,无死亡病例.结论正确掌握LC的适应证,对一些难度大的病人行LC是安全的,果断地中转开腹是避免LC严重并发症的好方法.腹腔引流对严重的炎症渗出和可疑损伤病例是必要的.

    作者:吴水来;陈卫彬;谭明扬;汤小仲;裴广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32例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在该科施行胆囊大部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全组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出血、黄疸及肝外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胆漏1例,腹壁戳孔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手术时间65 min,(69±27)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 d,(4±2)d,随访时间3~12个月,未发现远期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处理胆囊残余部分,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手术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阳德;李坚;李年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总结采用微型腹腔镜治疗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该手术方法的切口和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无需缝线,术后无瘢痕、无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安全、简易、有效.

    作者:张经中;张超;王旺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5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160例LC中45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结果全组LC成功率94.98%,中转开腹率5.02%,并发症发生率0.437%,全组无死亡率.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对有丰富的LC临床经验及技术的外科医师是安全、适合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包括发病时间超过72h者,目前已成为LC的适应证.

    作者:陶涛;彭祥玉;盛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疝复发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疝复发的情况.方法对587例腹腔镜腹膜内内环缝扎、铺网法疝修补术及146例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长期随访,了解疝复发情况,分析疝复发原因,对疝复发病人进行再次腹腔镜疝修补术或无张力修补术.结果前者6例病人复发,再手术后无复发.后者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膜内内环缝扎、铺网法疝修补术有一定的复发率,多发生于开展初期.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罕见.

    作者:许卓明;计勇;甄作均;苏树英;陈焕伟;费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附204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可行性、优越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对204例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进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其中左侧179例,右侧6例,双侧19例.结果204例中198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5min,平均23 min,出血量<15ml,住院天数3~5 d.6例改行开放手术.随访6个月~3年.结论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可同时处理双侧病变,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典东;高振利;王建明;姜仁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术前超声评估胆囊粘连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关系研究

    目的评价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ecystectomy,LC)前预测胆囊周围粘连的准确性,探讨超声预测胆囊周围粘连与LC手术难度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30例似接受LC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案,术前应用B超检测胆囊底及胆囊颈部周围脏器滑动情况评估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并经LC术中判断证实;收集30例患者LC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0例观察对象术前B超评估胆囊周围粘连8例,经LC术中探查证实7例,x2比较术前B超对胆囊周围有无粘连的评估与术中相应的判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B超评估胆囊周围有粘连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大于无粘连组(P<0.05),以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非常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B超可以预测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及LC难度,对术者能安全顺利完成LC及患者选择合适的住院方式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鲍世韵;吴海雄;李明岳;佘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皮胆囊镜超声碎石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3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皮胆囊镜超声碎石术后再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回顾分析83例经皮胆囊超声碎石术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3例中77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例中转开腹手术.结论对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行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不影响切口愈合等优越性.

    作者:任杰;杨健;孙凯;蒋清华;陆有恒;隋晋平;丁子宜;谢如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DE)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回顾总结56例LCDE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7 d,2例术后发生胆漏,l例术后胆道出血,1例术后结石残留.5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LCDE术者应有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处理好手术的每一步骤,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育生;郭献庭;徐增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口服甘露醇灌洗肠道致急性低位肠梗阻22例分析

    大肠手术术前、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可口服甘露醇,利用其高渗作用,起到容积性导泄效果.该法简便、实用、效果好的特点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运用不当则会产生严重后果.

    作者:陈文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的内镜征象及内镜治疗的研究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与内镜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参考ForreSt分级将136例患者分为4级:Ⅱa、Ⅱa+Ⅰa级、Ⅱa+Ⅰb级、Ⅱa+Ⅱb级.每级患者随机接受内镜下注射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反复大出血者外科手术.结果内镜治疗组的即刻止血率均为100.0%,内镜治疗组、药物治疗组的24 h止血率分别为100%、39.7%;平均输血量分别为2μ、8μ;再出血率分别为7.4%、45.6%,手术率分别为2.9%、17.6%.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的临床表现较重,内镜下治疗的止血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手术率较低.

    作者:伍运生;吴建维;邝慕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PTBD结合经皮胃造口置放肠内营养管治疗梗阻性黄疸

    目的探讨经胃造口管放置的肠内营养管回输PTBD引流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例行PTBD引流的晚期肿瘤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及肠内营养管置放术,使胆汁得以回输.结果8例手术全部成功,除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造成肠梗阻,引起胆汁经造瘘口外漏外,其余均保持通畅,随访结果,病人存活2~13个月,平均6个月,病人进食情况短期内均有改善.结论采用经皮胃造口及肠内营养管置放术,使胆汁经肠内营养管通过胃造口途径进入到小肠,可以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吕志武;商弘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