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0例胃巨大溃疡内镜与临床追踪观察

颜金娥

关键词:胃巨大溃疡, 溃疡型胃癌, 追踪
摘要:目的:研究胃镜下胃巨大溃疡的良恶性表现,更好地鉴别良、恶性溃疡.方法:本文收集我院1982~1999年间内镜发现胃巨大溃疡80例,在内镜下依其大小、部位、外观、性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长期追踪观察.结果:80例胃巨大溃疡中,良性溃疡47例,恶性溃疡33例,从内镜特点分析,各具一定特点.结论:良、恶之间常有重叠,甚至混淆,需长期追踪观察并多次病理确诊,以提高内镜诊断率.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术中胆道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探查出血部位及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术中由手术医生经胃体前壁置入纤维胆道镜循序检查上消化道探查出血部位及原因.结果:受检病人中有34例术中经纤维胆道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并作相应处理,1例术中因失血性休克死亡,无法明确出血原因部位,术前胃镜检查与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确诊率比较差异显著(0.01<P<0.025).结论:上消化道大出血术中应用胆道镜探查出血部位及原因具有操作简便、全面、直观、确诊率高等优点,诊断价值高,可作为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前术中检查手段的有力补充.

    作者:冯刚;方兴亮;黄燕君;诸晓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方法与价值.方法:经腹腔镜行肝部分切除10例, 包括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内胆管狭窄并结石等,断肝方法采取超声刀、钛夹、切割器等方法,切除的标本装入标本袋从扩大的脐部穿刺口取出.结果:10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包括肝左外叶切除及肝的非规则切除等,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80~280min.术后住院5~10d,手术出血5~400ml.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部分经过选择的病例中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是一项有前途的微创外科技术,具有安全、创伤小、手术野清晰、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存川;陈鋆;胡友主;徐以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改良套扎法与硬化法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目的:观察适当增加套扎环的改良套扎法与硬化法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将套扎与硬化法适当改良,即增加套扎环;首次治疗每例套扎8~12环,复扎时5~10点,每例次硬化4~6点,在套扎点之间或套扎点上注射5%鱼肝油酸钠,该联合治疗法至曲张静脉消失或变细.结果:15例病人经31例次治疗,共结扎269环.硬化158点;曲张静脉消失12例(占80%),变细3例(20%),总有效率100%.并发症轻微,胸痛12例次(38.7%),发热9例次(29%),未出现食管狭窄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无1例出血.结论:改良套扎及硬化法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凯祥;章静;刘涛;王蓬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针形切开刀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时选用带导丝的聪明切开刀,明显地提高了标准EST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然而始终有一小部分病人可因各种各样的因素仍无法完成标准的EST,而须改用前切开术或针形刀开窗术(needle-knife fistulotomy,NKF),这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方法,其中又以NKF为流行[1~3].一旦采用这两种方法,EST的成功率会明显上升,但其难度和并发症也随之增加[1,4],为了解决好这一难题,本文参考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体会,重点对针形切刀的应用作一评述.

    作者:李平;张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门脉高压性胃病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胃镜下有无门脉高压性胃病对6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门脉高压性胃病组与无门脉高压性胃病组比较,在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治疗以及体内血浆蛋白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P<0.01),而与病程、血清胆红素、血氨水平、凝血酶原时间无相关性(P>0.05).门脉高压性胃病组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硬化剂治疗及血浆蛋白水平与门脉高压性胃病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作者:杨文;胡梅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镜诊治Dieulafoy病9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本组共9例,男7例,女2例,男女比例为3.5∶1.年龄27~5岁,平均40.7岁.表现为呕血者8例,病程在4h内.单纯黑便者1例,有上腹隐痛不适史3例.呕血前有诱因者4例,有失血性休克表现者5例.

    作者:欧阳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上海市青浦地区大肠息肉437例分析

    目的:探讨青浦地区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类型,以及与肠息肉恶变和血吸虫病的关系.方法:对大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8%.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9%,息肉伴血吸虫卵沉着的占30%,大肠癌组织中血吸虫卵沉着的占42.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炎性息肉以≤1cm为多,腺瘤性息肉以≥1cm为多.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年龄以41岁以上多见.腺瘤恶变率为12.6%.结论: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结构易癌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血吸虫卵沉着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现息肉,早期摘除,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作者:刘铁梅;许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咪唑安定清醒镇静用于胃镜检查剂量与年龄相关性的探讨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清醒镇静用于胃镜检查所需的剂量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并观察其镇静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210例胃镜检查患者,先给予咪唑安定0.02mg/kg,以后追加0.01mg/kg至OAA/S评分达3分止.记录所需咪唑定安剂量,并记录检查过程中MAP,HR,SpO2和BIS的变化及检查后患者的遗忘度、满意度.结果:咪唑安定用于胃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其所需剂量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男性γ=-0.784,女性γ=-0.762,P<0.01),而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咪唑安定清醒镇静用于胃镜检查所需剂量与年龄成负相关.

    作者:刘洪珍;邱小蕾;罗笑雁;李世杰;杨承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脑室内窥镜手术并发症探讨

    目的:总结作者近2年神经内窥镜手术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所有病例分内窥镜完成的手术和内窥镜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二类,分别分析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和并发症.结果:内窥镜完成的手术24例,内窥镜辅助的手术17例.痊愈29例,好转6例,无变化2例,需要处理的并发症7例(8次).均来自内窥镜完成组.结论:硬脑膜下积液、脑室内出血、感染是主要并发症,脑室内肿瘤切除可能有肿瘤脱落致寻找困难.

    作者:陈建良;吴耀晨;向进;陈旭东;陈洪;陈锦伦;张清平;吕文;郭伟;杨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胆囊三角的解剖观察和处理

    目的:通过对胆囊三角的腹腔镜下解剖观察,以期减少胆管的损伤和降低中转开腹率.方法:回顾分析26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情况.结果:异常胆囊管占3.4%,胆囊动脉缺如或胆囊三角疤痕炎症分辨不清占17.4%;成功地进行了25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结论:准确可靠地解剖胆囊三角,正确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是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关键.

    作者:刘宏;王国华;李智;李雪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手辅式腹腔镜在泌尿系大器官和复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手辅式腹腔镜在泌尿系大器官和复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手辅式腹腔镜施行根治性肾切除、肾输尿管全切除及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各1例.结果:3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肾盂癌和肾癌分别随访3个月和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手辅式腹腔镜手术不仅具有常规腹腔镜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安全性较高,适合于泌尿系大器官、复杂手术.

    作者:丘少鹏;谭敏;陈炜;陈羽;陈俊星;邓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10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R-AFS分期Ⅰ~Ⅳ)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经验.结果:101例中98例成功地实施了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30~240min,平均(92.1±39.9)min.行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51例、双侧囊肿剥除术20例、单侧附件切除术18例、囊肿切开囊内热凝术4例,同时行子宫神经去除术1例.对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均行电烧灼术.头2年中有3例因囊肿剥除术后创面出血止血困难而中转开腹手术.手术并发症有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和输尿管损伤各1例.结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行腹腔镜手术时需充分分离粘连,尽可能彻底去除囊肿壁,并努力寻找、破坏囊肿周围的所有子宫内膜种植结节.

    作者:周应芳;岳晓燕;刘运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内窥镜的使用与消毒现状

    目的:提高内窥镜的消毒技术水平,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方法:通过对医院各种内窥镜的消毒效能检测和环境检测,发现在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果:在不同科室同一内窥镜重复购置,人员管理分散,致使一方面使用时内窥镜应用过频,给消毒灭菌带来一定困难,在消毒灭菌方法选择上多用消毒代替灭菌,另一方面某些科室内窥镜相对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结论: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建立内镜诊断治疗中心,统一调配内镜使用,正确选择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等措施,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和安全使用.

    作者:龚瑞娥;吴安华;王曼平;冯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咪唑安定在清醒镇静胃镜检查时佳剂量的探讨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在清醒镇静胃镜检查时佳剂量,并观察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360例胃镜检查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咪唑安定0.04mg/kg组,咪唑安定0.06g/kg组,共3组,观察其镇静分级并记录脑电图双频指数分析(BIS值)、检查过程的遗忘程度、检查后感受情况、循环MAP,HR及指脉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0.06mg/kg咪啶安定组用于胃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效果明显优于未用药组和0.04mg/kg组,镇静程度明显,遗忘程度高(P<0.01),无任何后遗症,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小.结论:清醒镇静胃镜检查时咪唑安定以0.06mg/kg为佳剂量.

    作者:邱小蕾;刘洪珍;崔西玉;罗笑雁;黄燕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纤维胆道镜的临床应用(附96例报告)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下称纤胆镜)在降低胆管残余结石发生率和治疗残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989~1999年纤胆镜治疗胆管结石96例,其中术中检查30例,术后经T管窦道应用66例.结果:手术探查认为结石取净,术中行纤胆道检查后仍有16.7%(5/30)残留结石.术后66例中9例T管造影正常,行纤胆镜检查后仍有结石;8例造影有结石,行纤胆镜检查未见结石.经T管窦道取石58例,成功率96.6%.结论:术中及术后应用纤胆镜检查可降低残余结石的发生率,经T管窦道取石是治疗术后残余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避免再次手术.

    作者:董剑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无食管症状霉菌性食管炎16例分析

    目的:探讨无食管症状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了解本病的发病率及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检查3 279例病人,发现霉菌性食管炎16例,均因胃部不适、上消化道出血、黑便而接受胃镜检查,均无吞咽疼痛、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等食管症状.16例病人全部给予刷检及活检.对15例病人给予酮康唑或氟康唑进行了治疗.结果:经胃镜检查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率为0.49%,轻度10例,中度4例,重度2例.16例患者刷检全部见霉菌丝及孢子,6例中重度及2例轻度患者粘膜活检(+),8例轻度患者活检(-).胃镜诊断慢性胃炎10例,消化性溃疡5例,胃癌1例.HP检查阳性7例,阴性9例.15例患者经酮康唑或氟康唑治疗7~10d,复查胃镜霉菌感染消失.结论:无食管症状的霉菌性食炎的发病率较低,以青壮年为主,无慢性疾病,霉菌感染与HP感染无直接关系,可能与环境、食品污染、食管动力异常或自身免疫缺陷等有关系,尚有待进一步考察验证.

    作者:潘永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在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在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自1996年1月~2001年6月33例胸腔镜肺楔形切除病人的资料.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可明显缩短,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胸腔镜楔形切除术是简单可行的、安全快捷的,正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作者:李文军;杨劼;叶国麟;谭家驹;潘启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80例胃巨大溃疡内镜与临床追踪观察

    目的:研究胃镜下胃巨大溃疡的良恶性表现,更好地鉴别良、恶性溃疡.方法:本文收集我院1982~1999年间内镜发现胃巨大溃疡80例,在内镜下依其大小、部位、外观、性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长期追踪观察.结果:80例胃巨大溃疡中,良性溃疡47例,恶性溃疡33例,从内镜特点分析,各具一定特点.结论:良、恶之间常有重叠,甚至混淆,需长期追踪观察并多次病理确诊,以提高内镜诊断率.

    作者:颜金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利多卡因雾化麻醉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我院于2000年11月~2001年11月采用利多卡因雾化麻醉,给1 236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取得满意效果,汇报如下.

    作者:黄灿成;郑东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EST和EBD在急性复发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EST和EBD在急性复发性胰胰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急性复发性胰腺炎64例,男23例,女41例,平均年龄50岁,病程4~2年,发病平均次数为5.8次.部分病人曾多次检查B超、CT和MRCP,未发现致病因素.对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病人的急性发作期或病情基本控制后行ERCP检查,并根据其结果当即作EST和EBD.结果:48例病人未再复发,8例有时有上腹部疼痛但淀粉酶不高,EST和EBD过程中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EST可畅开壶腹部,使胰腺开口引流通畅,明显减少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作者:张筱凤;张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