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抗
目的:介绍并探讨内镜下HLE治疗Dieulafoy病的方法,总结、分析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内镜下注射高渗盐水+利多卡因+肾上腺素(HLE)治疗Dieulafoy病.结果:我院消化科自1997年3月~2001年10月对10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HLE注射治疗,其中Dieulafoy病18例,占16.82%,达到了满意的止血效果.结论:内镜下HLE注射是治疗Deulafoy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建平;沈云志;蒋伟;茹佩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减少病人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恐惧、痛苦及精神创伤.方法:应用麻醉时间短、迅速清醒的得普利麻(Diprivan),门诊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观察病人检查前、检查中(给药后)及完全清醒后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记录给药至完全清醒的时间及清醒后离开检查室的时间.结果:30例受检查病人血压呈下降趋势,心率由检查前的增快可下降至检查前心电图水平,无任何不适应感觉,无痛苦及精神创伤,完全清醒后平均10min离开检查室.结论:对一些精神紧张、血氧分压低、高血压及老年病人,门诊全麻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相对比较安全、无痛苦.尤其需反复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病人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作者:柳仓生;马宝璋;马景良;张伟;李卫萍;霍俊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术中保留中鼻甲与部分切除中鼻甲的预后与转归.方法:收集Ⅰ型三期鼻窦炎患者98例与Ⅱ型三期鼻窦炎患者70例,其中双侧保留者共76例,一侧保留者共28例,双侧部分切除者共64例.统计保留侧与切除侧术腔粘连的发生率及术腔完全上皮化的时间.结果:中鼻甲保留侧与切除侧术腔粘连的发生率及术腔完全上皮化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内窥镜鼻窦术中鼻甲保留与否,应以是否有利于中鼻道的通气引流为原则,过分强调保留或切除中鼻甲无实际意义.
作者:孙正良;刘阳云;冯秀荣;李正贤;江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了探讨咯血的原因和纤支镜检查在咯血病人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00例病人,在咯血期间或在咯血停止4~24h内进行检查,经肉眼观察、活组织检查、刷片和实验室的各项检查以及CT选择性检查.结果:发现咯血的原因为:炎症60例,占60%,居首位,其次为支气管扩张12例,占12%,依次为无异常发现12例,肺癌8例、结核5例、其他3例(息肉、憩室、异物各1例).总阳性率为88%.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纤支镜检查对咯血原因不明是可选的一种检查手段,且安全.对咯血的诊断和治疗是有益的.
作者:孙洁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腔镜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能把手术切口微小化并隐藏起来,达到治疗、美观,微创的效果.由于颈部器官解剖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手术气腹空间小,操作难度大,要求操作者要有熟练的镜下操作技巧及相关的良好配合.
作者:熊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优缺点.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及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囊性肿瘤、蛛网膜囊肿、脑室内囊肿、透明膈囊肿及脑脓肿共45例.结果:11例囊性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18例蛛网膜囊肿全部行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池/脑室造瘘,症状(13/16例)明显缓解或消失,2例缓解,1例无变化;3例脑室内囊肿均切除,症状均消失;10例透明膈囊肿全部行囊肿-脑室造瘘,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9例,1例无缓解;3例脑脓肿行囊肿引流,症状均消失.并发症共7例,无伤残及死亡.结论: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等优点,适用于囊性肿瘤、蛛网膜囊肿、脑室内囊肿、透明膈囊肿及脑脓肿等颅内囊性病变.
作者:孟辉;冯华;王宪荣;高伯元;朱刚;林江凯;张礼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主动中转开腹对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5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中转开腹的原因.结果:412例在腹腔镜下完成,中转开腹13例,中转开腹率3.1%.其中止血困难5例,未预计的卵巢恶性肿瘤3例,输尿管、膀胱损伤2例,盆腔严重粘连2例,腹膜代阴道失败1例.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遇到止血困难;未预计的恶性肿瘤;泌尿道损伤;盆腔严重粘连;实施新手术失败等超出术者处理能力时应适时主动中转开腹.
作者:王春平;房木强;黄志欣;秦成路;罗光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异丙酚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对冠心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内科确诊需行胃镜检查术的36例门诊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三组(n=12),分别静脉注射异丙酚Ⅰ组1mg/kg,Ⅱ组1.5mg/kg,Ⅲ组2mg/kg.观察评定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记录用药前后及病人清醒后SBP、DBP、HR、SpO2和ECG变化.结果:麻醉效果优良率Ⅰ组91.4%;Ⅱ、Ⅲ组均为100%,明显优于Ⅰ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Ⅰ组明显多于Ⅱ、Ⅲ组(P<0.05).三组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BP、SpO2均见下降(P<0.05或0.01).Ⅱ组较Ⅰ组用药后下降明显(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ECG显示:Ⅰ、Ⅱ组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Ⅲ组有3例S-T段下移>0.05mv,2例出现室性早搏.病人清醒后离院时间Ⅲ组明显长于前两组(P<0.05).结论:异丙酚对冠心病人胃镜检查术也是非常适用的.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与剂量、注射速度有关.剂量应控制在1.5mg/kg为宜.
作者:尹玉卿;李胜德;桑清文;刘焕成;张立功;关善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贲门失弛缓症的几种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使用Olympus GIF130电子胃镜、CRE球囊扩张器、A型肉毒碱、1%乙氧硬化醇,将21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行球囊扩张术、肉毒碱注射治疗及硬化剂注射.结果:硬化剂注射组每例平均注射2.67次,疗效明显差于球囊扩张组及肉毒碱注射组;但患者难以忍受球囊扩张所引起的剧烈疼痛,且危险性大.结论:LES内注射A型肉毒碱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安全可靠,不良反应极少;治疗费用低,且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郭世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胸部X线、肺部CT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咯血患者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115例咯血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胸部X线、肺部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5例咯血患者胸部X线检查有异常发现者87例(75.7%),肺部CT有异常发现者99例(86.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异常发现者105例(91.3%).咯血病因:炎症25例,结核26例,肿瘤51例,支气管异物2例,支气管扩张13例.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胸部X线、肺部CT检查的基础上对明确咯血病因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备战;孙圣华;刘建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术前采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简便雾化器加入2%利多卡因10ml雾化吸入局麻,与喉头喷雾器加入2%利多卡因咽喉喷雾3次,之后经环甲膜穿刺缓慢气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4~5ml的局麻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结果:雾化吸入组麻醉时间为8~10nin,麻醉效果优良,优良例数为26,可和差例数为4,经环甲膜穿刺组麻醉时间为5~10min,麻醉效果优良例数19,可和差例数为11,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而且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患者易于接受,能减小操作对患者血压、心率、氧分压及心电的影响.结论:对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术前采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麻醉,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谭明旗;刘宏博;李晶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了解肾脏功能和提高输尿管尿管插入成功率.方法:125例采用靛胭脂染色膀胱镜检查.结果:全部病例输尿管导管插放成功,认为染色膀胱镜简便易行,可提高插管成功率.结论:有助于了解分侧肾功能.
作者:亓宝明;刘仰东;谢松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2000年12月~2002年3月,我们为3例细菌性肝脓肿的患者实施了电视腹腔镜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郭献庭;徐增辉;高延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总结48例球囊导管扩张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检查的应用经验.方法:常规胆囊切除术后,球囊导管扩张胆囊管,经扩张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检查.结果:球囊导管扩张胆囊管48例,完成纤维胆道镜检查或取石44例,成功率92%,无残留结石发生.结论:球囊导管扩张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提高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检查的成功率,是胆总管探查的重要辅助手段,获得可靠效果.
作者:刘文勇;秦坚;戴谦诚;龚鼎铨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的静脉麻醉用于宫腔镜电切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异丙酚、芬太尼後用于宫腔镜电切术的麻醉,观察BP、HR、RR、SPO2、病人入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病人术后感觉.结果:异丙酚对呼吸循环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均在正常范围;全部患者对手术经过均无痛苦回忆;术后病人无恶心、呕吐发生.结论:以异丙酚为主的静脉麻醉用于宫腔镜电切术,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金娥;赵文翠;孙福先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镜引导下局部化疗与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癌性血栓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应用血管镜具有直视下三维成像及活检功能的先进性,直视下及活检诊断癌性血栓,同时在血管镜引导下插管对癌性血栓给予局部化疗与溶栓,插管后注入5-Fu 0.5g,天普洛欣50万u,再用5-Fu lg24h均匀滴入,拔管前再注入天普洛欣50万u.结果:血管镜直视下及活检病理切片诊断癌性血栓并在血管镜引导下插管局部化疗和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癌性血栓是可取的,12条患肢中有9条72h内完全消肿,治愈率75%,有2条腿部分消肿,总有效率达到91.7%.结论:血管镜在诊断下肢癌性血栓是有价值的,在血管镜引导下插管局部联合溶栓和化疗治疗下肢深静脉癌栓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因癌细胞的生长未能有效控制,该治疗仅在减缓病情发展和减轻症状起到一定作用,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林少芒;姚燕丹;胡以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金属止血夹在预防内镜电切消化道息肉出血的效果,以求扩大内镜电切除消化道息肉的适应范围.方法:采用MD-850型金属止血夹,内镜发现病灶,经内镜钳道将止血夹推送器HX-5LR-1送出内镜前端,钳夹息肉蒂柄,在止血夹上方行圈套电切除息肉.结果:22例25颗蒂径>0.5cm,头体径>1.0cm的消化道息肉全部成功切除,创面理想.术中及术后随访1月未发生出血,取得满意的预防出血的效果.结论:金属止血夹结扎有蒂息肉能有效预防内镜电切除时引起的出血;对粗大息肉或估计术后可能并发出血者宜先用金属止血夹钳夹阻断息肉血流,再行电切除,可提高内镜电切除息肉的安全性,扩大适应范围.其技术设备要求不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俊;杨太明;黄华;李建华;张四代;李世良;余曙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我院自1985~2000年共对26504例患者行内镜检查,检出各部位恶性肿瘤共2000例,均经活检或手术后大体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亚光;刘妍;崔彦芝;薛应才;张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肠道血管瘤临床、内镜、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及病理等的特点和临床诊断线索.方法:对16例肠道血管瘤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87.5%的病例有肠道出血,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的小量出血;病程超过一年者有62.5%.内镜下以稍隆起红斑状或广基的蓝色或紫色小肿块,表面充血、糜烂或有活动性出血,93.8%的病灶小于1cm.DSA的主要表现为造影剂浓集或外渗,并可提示多发病灶.病理特点以海绵状血管瘤为主,占56.3%,18.8%者表现为多发病灶.结论:肠道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及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确诊.可疑病例必须密切随访,严重者应手术探查,术前重点是确定病灶的多少和范围.为避免误诊、漏诊,应遵循一定的临床诊断程序.
作者:彭卫;钟英强;陈其奎;王连源;陈为宪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微型超声探头(USP)在食管、胃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食管、胃疾病行USP检查并分析其特点.结果:经USP检查后确诊食管癌2例,食管平滑肌瘤3例,食管息肉2例,食管血管瘤1例,胃底静脉曲张4例,胃癌3例,胃息肉4例,胃平滑肌瘤4例,胃平滑肌肉瘤1例,胃壁外压迫4例.结论:USP检查能较好获得消化道管壁各层次的组织学影像特征,正确反映黏膜下肿瘤部位、大小、起源、深度及性质,判断癌肿侵犯深度,鉴别食管、胃疾病的良恶性,判断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后的疗效.
作者:黄留业;周福润;刘运祥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