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尿管肾盂肾下盏切开取石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肾结石体会

肖云

关键词:肾结石, 输尿管, 肾盂, 肾下盏
摘要:采用输尿管肾盂肾下盏切开取石侧侧吻合术治疗46例复杂性肾结石,随访34例,肾功能不同程度改善,无吻合口狭窄及结石复发.术中同时采用原位冰冻技术,出血少,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亦能安全进行手术,疗效较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

    本组8例浸润性膀胱癌采用逆行法行全膀胱切除后作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6例用改良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2例用改良回肠原位新膀胱做下尿路重建.输尿管吻合用改良Le Duc和粘膜下隧道法.手术时间240~360 min.术中出血量300~1 200 ml,输血5例,输血量200~400 ml.术后平均住院18(8~20)d.平均随访14(3~24)个月.全部病人自主排尿,6例昼夜完全控尿,2例白天完全控尿,夜间偶有失禁.肾功能正常8例,电解质正常7例.改良肠道原位膀胱功能良好,是膀胱全切后尿路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周芳坚;秦自科;熊永红;李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RF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122例

    回顾性分析胸腰段不稳定骨折122例临床资料,3例复位不良,119例术后2周内X线片复查均复位.随访1~5年,矫正角度无丢失.R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牢固,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作者:田长庆;肖建德;陈扬;王大平;张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低位肠瘘的临床处理

    汪建平教授、吴小剑医师:低位肠瘘是指距Treitz韧带以下100 cm以远的肠段发生的瘘,临床上常按肠液损失的量来区分高位肠瘘和低位肠瘘.各型肠瘘的病理生理改变和处理方法不尽相同,预后亦不相同.国外文献报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瘘的死亡率为17%,小肠瘘为33%,结直肠瘘为20%.近年来,随着对肠瘘病理生理变化的进一步认识,监测水平的提高,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瘘口局部处理、手术技术的发展,低位肠瘘的治愈率明显提高.虽然低位肠瘘不象高位肠瘘会在短时间内因病理生理的改变而危及生命,但如处理不当产生的后果却可以致命.低位肠瘘仍是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问题,现就低位肠瘘临床处理的基本思想和发展现状作简要分析.

    作者:汪建平;吴小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低位直肠癌套叠外翻切除吻合术24例报告

    回顾性分析采用套叠外翻切除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24例,其中Dukes A期9例,B期11例,C期4例.肿瘤距齿状线2.0~3.0 cm 10例,3.1~5.0 cm 14例.肠吻合过程顺利,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3~6个月排便控制良好.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52个月,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局部复发2例.该术式方法简单,适合基层医院采用,能完成盆腔内手法缝合或双吻合器技术难以完成的低位直肠吻合.

    作者:刘沅丰;刘宏方;谭达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术中解剖定位胸腰段椎体及其椎弓根进钉点

    采用术中解剖定位法确认置入器械的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并通过术后摄片判断解剖定位的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的准确性.本组31例,共置钉124枚,位置优102枚,良14枚,优良率93.6%,无一例错置.术中解剖辨认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方法简便易行,定位准确.

    作者:马梦昆;杨震龙;李伟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灭滴灵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将具有相同易感因素的199例剖宫产病人随机分为冲洗组110例,对照组89例.冲洗组术中用灭滴灵冲洗宫腔、盆腔及腹壁切口.冲洗组的术后病率和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9.1%、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和16.9%.剖宫产术中应用灭滴灵冲洗可明显降低术后病率及宫腔内感染,有利于切口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长业;刘锦秋;索春;姜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胰腺手术后胰瘘的治疗现状

    造成胰瘘的基本原因是胰管破损,胰液外漏.Werschky报告胰腺创伤病人术后约有28%出现胰瘘,Zinner报道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约为20%,赵平曾报道73.4%的胰瘘发生于胰腺手术.

    作者:姚榛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腘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于入院一周前无诱因出现右腘窝疼痛,可忍受,入院当天疼痛加重,并觉小腿及足部麻木、发凉,2 h后因疼痛加剧,急诊入院.体检:一般状况良好,右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冰冷,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趾末梢无血运.腘窝中部稍隆起,触及深部有一硬结,如拇指尖大小,触压痛明显,基底界限欠清,向左右侧方可稍许活动,但不能上下活动.考虑腘窝纤维瘤合并腘动脉栓塞,立即行手术探查.

    作者:齐景会;冯学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囊大部切除术(附43例报告)

    目的探讨胆囊大部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炎病例的疗效及意义. 方法施行胆囊切除术的2 754例中,采用胆囊大部切除术43例,包括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2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8例,Mirizzi综合征Ⅰ型2例. 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3例胆漏自行愈合,无需特殊处理.随访3个月至14年,1例胆管残留结石,经EST治愈,1例有残余胆囊并发结石者再次手术治愈.其他患者无明显异常. 结论对难处理的胆囊病例,采用胆囊大部切除术,是一种简易安全的方法,能够消除由于炎性水肿或广泛纤维化导致的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带来的手术危险.与传统的胆囊造口术相比,该法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尚培中;周凤桐;张鹏;李桂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切口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小切口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为8(4~20)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无钉折弯、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该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固定牢固、损伤小,骨折愈合快,感染率低.

    作者:王建龙;徐恒旭;黄强民;张雄文;陆景华;莫炳宏;赵辉;杨聪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应用脐静脉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胆道T管引流后胆漏

    部分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出现胆总管结石,由于胃癌根治时将大小网膜组织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结缔组织清扫干净,且患者常较消瘦,在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时,常常发现术区无任何可利用组织用来包绕T管,致使部分患者长期带管,拔除T管后仍可能出现胆漏.笔者利用脐静脉包绕T管预防胆漏,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双海;李浩;冯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尿道内镜术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出口梗阻

    目的探讨经尿道内镜技术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出口梗阻的疗效. 方法采用经尿道内镜术治疗35例前列腺术后 (经耻骨上前列腺摘除30例, 经尿道电切5例) 排尿困难, 经尿道膀胱造影或尿道膀胱镜检查证实为前列腺尿道部或膀胱颈狭窄的病人. 结果 35例均获成功,拔除尿管后均排尿通畅,无尿液残余,少部分病人有尿频,但经对症处理很快改善. 结论经尿道内镜术处理前列腺术后膀胱出口梗阻安全、可靠,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占斌;莫曾南;陈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脱位

    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2例.经6~48个月的随访,达到解剖复位30例,功能复位2例,脊柱畸形矫正满意,无矫正角丢失.不全瘫痪者12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完全性瘫痪者8例仅2例有部分感觉功能恢复.AF系统手术操作简单,复位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恢复椎管容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朱光明;徐志刚;周连生;蒋济峰;袁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医用胶局部封闭瘘口加肠内营养治疗小肠瘘2例报告

    1 病历资料病例1,女,34岁,入院12 d前因行盆腔手术损伤小肠引起肠瘘,转来我院.查体见患者中度消瘦,轻度脱水,轻度贫血,腹部略呈舟状,左下腹可见一纵形切口,长约10 cm,大部裂开,伤口中部可见小肠瘘口,系膜侧少许相连.

    作者:张一亥;张龙;张甦源;曹红;许曙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溃疡

    应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跟溃疡创面10例,其中烧伤瘢痕溃疡7例,皮肤撕脱伤瘢痕溃疡2例,瘢痕癌1例.10例皮瓣全部存活,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证明肩胛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足跟溃疡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刘英;黄晓元;杨兴华;钟克勤;雷少溶;张丕红;谢庭鸿;肖目张;龙剑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后胆床积液及脓肿形成的防治

    回顾性分析1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床积液及脓肿形成情况,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8例,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4例,开腹手术引流2例,均痊愈出院.仔细操作、彻底止血、置管引流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联合应用抗生素,结合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对严重病例开腹手术引流是合理选择.

    作者:张挺;施巍巍;施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锁骨下管状皮瓣食指近节背侧皮瓣联合修复拇指脱套伤

    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采用锁骨下管状皮瓣,食指近节背侧皮瓣联合修复拇指脱套伤5例,总结如下.

    作者:扈应轩;杨建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儿腹腔镜疝内环扎术应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分析

    目的探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内环扎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实用性. 方法40例行腹腔镜疝内环扎术患儿,随机分为全麻插管组(A组20例)和非插管组(B组20例),连续监测HR、SBP、DBP、SPO2,分时段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 结果两组气腹时HR均增快,但无统计学意义,放气后逐渐恢复至气腹前水平.B组气腹后10 min,PaCO2、HCO3-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A组气腹后10 min,PaO2明显高于麻醉前及B组(P<0.05). 结论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内环扎手术中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但手术时间如大于1 h仍以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为宜.

    作者:唐顺山;唐小林;郑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医源性肠外瘘的预防

    蔡秀军教授、梁霄医师:肠外瘘是腹部手术后不多见却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全身和局部病理改变.病程长,病人痛苦大,经济负担重,治疗棘手,预后较差.导致肠瘘的因素较多,究其原因,80%以上都是医源性的,而且其中一些肠瘘的发生经过努力本是可以避免的.因而了解医源性肠瘘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秀军;梁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当前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

    近年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中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原则已趋于明确,但对于胆源性SAP、某些非胆源性SAP(多为暴发性急性胰腺炎)及SAP保守治疗后期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可能仍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现就有关手术治疗中手术指征及其术式选择综述如下.

    作者:余枭;李永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