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价值

王永

关键词:s-SAH,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摘要:目的: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诊疗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ngiography,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技术的应用及其意义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s-SAH患者中抽取58个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A及DSA技术进行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58例病人中,CTA诊断技术下呈阳性的病人有22个,DSA诊断技术下呈阳性的病人23个,两种诊断结果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DSA标准之下,CTA诊断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准性依次达到96.96%,100.00%和98.82%.按从高低的顺序,CTA诊断技术图像处理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多平面重组、容积重组、曲面重组以及高密度投影图像.CTA技术下动脉瘤直径是(5.67±3.93)mm,瘤口直径是((1.97±1.113)mm,与DSA诊断技术下的结果进行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SAH64患者的诊疗中,可以推广应用排螺旋CTA诊断技术,但是与DSA结合起来使用将更有意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价值

    目的: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诊疗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ngiography,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技术的应用及其意义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s-SAH患者中抽取58个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A及DSA技术进行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58例病人中,CTA诊断技术下呈阳性的病人有22个,DSA诊断技术下呈阳性的病人23个,两种诊断结果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DSA标准之下,CTA诊断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准性依次达到96.96%,100.00%和98.82%.按从高低的顺序,CTA诊断技术图像处理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多平面重组、容积重组、曲面重组以及高密度投影图像.CTA技术下动脉瘤直径是(5.67±3.93)mm,瘤口直径是((1.97±1.113)mm,与DSA诊断技术下的结果进行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SAH64患者的诊疗中,可以推广应用排螺旋CTA诊断技术,但是与DSA结合起来使用将更有意义.

    作者:王永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男扎术后痛性结节伴反复感染输精管再通术1例

    输精管结扎手术作为我国男性绝育的一种安全、有效、可逆、简单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基层单位中.但若手术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较为常见,且多由于感染、出血、术中组织损伤过多,异物刺激、精子肉芽肿等引起 [1],临床表现为手术部位疼痛,有时放射至腰骶部、双下肢等部位,触诊可及输精管结节较大,伴有程度不一的触痛,给结扎者术后生活和精神带来了巨大压力.其治疗方法主要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笔者收治1例因泌尿系结石行经皮肾(PCNL)术后,短期内行男性节育术——双侧输精管结扎术,术后患者出现双侧痛性结节,反复感染、高热,经反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后,行双侧痛性结节切除术、双侧输精管再通术,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罗明俊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4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DD、LVESD和SV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临床疗效较好,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于天宇;吴永全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肝病患者AFP、TP、ALB、SOD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的AFP、TP、ALB、SOD检测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AFP(甲胎蛋白)、TP(血清总蛋白)、ALB(白蛋白)、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对比这四个指标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肝病患者及肝癌患者之间及对肝病检测的敏感度.结果: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的AFP、TP、ALB、SOD检测结果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肝炎组患者的AFP、ALB、SOD检测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P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肝癌组和肝硬化组AFP、SOD检测结果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TP、SOD检测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病患者AFP、TP、ALB、SOD检测和健康人员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病情不断加重的而过程中,其检出率的异常值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表示其能够成为肝病患者病情检测的指标.

    作者:庹晓彬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宫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严重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对宫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严重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严重产后出血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宫腔球囊压迫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宫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疗效、术后出血、输血量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总体有效情况39(95.12%)高于对照组33(80.49%),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和输血量优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宫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严重产后出血疗效显著,患者较满意.

    作者:刘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浅谈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

    目的:对子宫肌瘤的超声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子宫肌瘤的B超诊断和鉴别效果.方法:对182例子宫肌瘤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进行观察,并分析其超声图像.结果:全部患者的子宫肌瘤超声图像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高、中、低回声型和混合型),子宫肌瘤超声诊断、病理诊断的完全符合率达95.05%,总符合率高达97.25%.结论:B超作为一种检查方法对子宫肌瘤检查的准确率高,临床意义重要,就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应是值得首推的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赵海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抑郁症患者海马及杏仁核容积异常的MRI研究

    目的:本文主要就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与杏仁核的容积改变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1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21例精神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借助于MRI对于两组患者的海马以及杏仁核容积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两侧海马容积较之对照组有着明显减少,其杏仁核容积 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称情况.结论:杏仁核以及海马容积异常可能是构成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也表明了边缘系统在抑郁症发病机理中具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倪晶晶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改良棒球缝法在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改良棒球缝法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对改良棒球缝法15例与常规两层连续缝合1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5.46±2.34m i n,术中出血量65.34±23.5m l,针眼渗血率1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手术时间47.32±10.15min,术中出血量125.32±30.34ml,针眼渗血率8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及针眼渗血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中采用改良棒球方法对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有明显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俊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并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探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尿激酶治疗方式,予以观察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成效进行分析与观察.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疗效为75.86%,观察组患者的总疗效为93.10%,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使其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8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34%,两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其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状况,临床治疗成效明显,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袁素娟;张孝良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胸腔闭式引流186例系统性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的系统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在本科室住院的186例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性护理从引流管、引流瓶、拔管、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进行.结果:186例患者在整个胸腔闭式引流当中,出现并发症者15例,13例皮下气肿,2例感染,经过紧急处理后均得到了好转.结论:系统性护理在胸腔闭式引流中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龚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浅析B型超声诊断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妇科急腹症疾病诊断中B型超声检查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为医疗同行提供较为可靠的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76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内容以B型超声检查的结果与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临床病理证实的结果为主进行对比.结果:B型超声检查诊断的符合率高达94.31%.结论:B型超声检查诊断对妇科急腹症诊断效果显著,可信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宇翔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抗Sm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的价值

    目的:通过检测自身抗体谱,探讨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肾炎(LN)的临床价值.方法:24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分为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组、A组(LN组,121例)和B组(非LN组,127例),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抗体谱,分析抗Sm抗体与狼疮肾炎(LN)及SLE临床表现之间的的关系.结果:抗Sm抗体阳性组中血液系统受损、关节炎、皮疹、血清补体c3下降、狼疮肾炎的发生率均高于抗Sm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A组患者抗dsDNA抗体、抗rib-P抗体、抗Sm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P<0.05);联合检测中A组阳性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S m抗体不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征性抗体之一,同时对SLE的临床表现和狼疮肾炎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长红;魏琴;李坤;冯艳广;魏思璐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CT血管成像对手部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C T血管成像诊断手部动静脉瘘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病理学确诊手部动静脉瘘患者10例,接受C T血管成像诊断,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手部动静脉瘘患者10例均清晰呈现血管重建图像,CT血管成像CTA清晰显示病症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明确病变区域及累及肌肉组织,且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CT血管成像无创性成像技术准确度高,在诊治手部动静脉瘘方面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在手部动静脉瘘诊断中.

    作者:罗光明;晏伟;胡宇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所收治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4,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n=34,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药、针灸等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巴氏指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血脂水平以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巴氏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采用中西医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中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丁远良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采取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洲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护理干预对肺癌放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研究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从从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接诊的肺癌化疗患者中,选出86例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系统护理干预组,观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系统护理干预组无疲乏和轻度疲乏占比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够减轻肺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申莉莉;汪春雨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锁定钢板掌侧入路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从锁定钢板掌侧入路,对比分析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所产生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切开旋前方肌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不切开旋前方肌进行治疗,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活动程度、握力以及上肢功能能评定表腕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在手术后的六周,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上肢功能能评定表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活动程度、握力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健侧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完成三个月后,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腕部背侧的切线位上增加透视性,可进一步精准确定螺钉的长度,大程度的避免伸肌腱的损伤,同时,在对旋前方肌进行保留的情况下,也可有效保护屈肌腱,更加有效的帮助腕关节功能恢复和缩短恢复的时间.

    作者:牧亭亭;张海峰;鲁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行CT、MRI的检查,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对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CT和MRI检查,发现病灶情况:CT扫描44个,MRI扫描160个.发现病灶数量情况MRI检查明显优理CT检查(P<0.05);MRI扫描检查发现55个直径小于5mm病灶,CT检查发现1个直径小于5mm病灶,MRI扫描检查病灶直径>5mm者105个,CT检查直径>5mm病灶43个;MRI检查小病灶检出率和大病灶检出数量显著优于CT检查(P<0.05).结论:临床首选CT检查,对某些小病灶或病变位于脑干时MRI较于CT,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暴福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2014—2016年收治介入栓塞术治疗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手术治疗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围术期综合护理的实验组.总结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计算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配合围术期综合护理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娜;吴金凤;化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肾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肾炎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肾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1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依从性包括遵医嘱服药、不滥用药、不擅自停药进行评价,干预后3个月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C)评价自我效能,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限盐、心理调节、规律作息及定期复诊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慢性肾炎患者GSEC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组患者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在不擅自停药、不滥用药两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觉限盐、心理调节、按时作息、定期复诊的患者分别占87.80%、78.05%、73.17%、85.37%,以上四方面自我管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升慢性肾炎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依从性.

    作者:王小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