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其
目的:评价术前行CT检查对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预测意义.方法:将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6例小肝癌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均实行C T检查,观察对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预测的意义.结果:病理组织学微血管侵犯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为肿瘤边缘不光滑因子.边缘不光滑肿瘤敏感性为65.5%[95%可信区间C I50.3~78.4%,83.8%(95%C I69.1%~93.8%)],特异性为83.2%(95%C I69.8%~91.8%),阳性预测率为69.2(95%C I60.6%~82.7%).结论:小肝癌患者手术前实行C T检查,可明确肿瘤边缘不光滑为微血管侵犯的高危影响因子.
作者:丁士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鼻部整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鼻部整形美容就医者48例,所有就医者均有多排螺旋CT检查资料,结合CT影像表现进行鼻部手术,术后及半年复查鼻部情况并做满意度调查.结果:三维及多平面重建CT技术可以清晰显示美容就医者的鼻部情况,包括双侧鼻骨情况、鼻部皮肤情况、两侧鼻根是否对称等;术后及半年鼻部满意度为100%,95.8%,鼻根部满意度均为100%.结论:三维及多平面重建C T技术,可以为鼻部整形提供全方位的影像信息,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整形修复依据,让鼻部手术取得良好的整形修复效果.
作者:杨瑞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儿童呼吸内科收治的患儿108例展开调查,同时基于随机数表进行分组,两组均包含54例患儿.其中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基础护理干预方法,而基于以上基础,研究组则配合PDCA循环管理,后统计各组患儿护理质量事件问题发生概率,并且统计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计算护理治疗满意率,且展开组间对比.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概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对比护理满意率方面,研究组的综合护理满意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一般护理干预而言,P D C A循环管理对于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特别是可以有效降低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概率,保证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马尹梅;李红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抑郁患者的睡眠障碍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治的120例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60例采用阿普唑仑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曲唑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结论:采用曲唑酮治疗抑郁症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而且安全可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志武;刘世红;姜珺;李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评估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 T在诊断胸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6月胸部外伤患者50例,均行X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 T检查,统计多层C T螺旋检查结果,并行多层面重建(M P R)、大密度投影(M I P)、容积再现技术(V R)等三维重建技术,分析讨论X线平片、C T诊断结果及征象.结果:多层螺旋C T检查肺损伤、骨折及血胸和气胸准确率分别为84.38%、97.56%、100.00%,高于X线平片检查62.50%、80.49%、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部外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 T检查,可以轴位薄层图像为基础进行图像分析,结合MPR、MIP、VR多种后处理,提高细微病变诊断准确率,对早期诊断与治疗胸部外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蒋元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30例单纯脑出血患者和30例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30例单纯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将30例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的1d内进行颅内C T检查.结果:实验组CBF、CBV、MT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T值与对照组患者CT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病灶周围水肿症状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占位明显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有效诊断出神经胶质细胞肿瘤出血的定位,还能提示肿瘤的出血量、血肿状况,为鉴别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肿瘤的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0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MRI扩散加权成像(DWI).T1WI/T1FLAIR序列病灶相对于脑白质呈低信号,T2WI/FRFSE序列呈高信号,T2FLAIR序列呈显著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和不均匀进行性强化.10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均有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结论:MRI检查可以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做出明确诊断,对临床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晓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医师处方是门诊医疗活动中重要的医疗文书,是医师与药师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唯一纽带,是医生开给病人用药的凭据,具有重要的法律依据.同时处方在一定程度上映像出基层医院用药水平、医疗质量兼具有法律效力.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和探析门诊处方质量及合理用药性,将我们基层医院一月来门诊西药处方进行分析研究,细化管理跟踪到位,的确能有效提升基层医院处方质量.
作者:余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27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我院对所有患者全部进行M R I平扫、动态增强肝胆期扫描和普美显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检查结束4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检查等病理学检查,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之后,发现所有患者共存在86个肝硬化结节,其中69个被诊断为肝硬化再生结节或肝硬化增生结节,经过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共诊断出17个小肝癌,而经过增强扫描肝胆期共诊断出21个小肝癌,肝胆期扫描大幅度提高了对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有结节当中仅有3个结节在肝胆期具有较强特异性,另外,普美显的诊断准确率达到87.5%,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仅为70.83%.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应用于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当中,大幅度提高了对肝硬化再生结节、肝硬化增生结节以及早期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诊断准确率优于动态MRI增强扫描,且能够更早的将具有恶化倾向的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癌诊断出来,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继海;李军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比研究地佐辛和酒石酸布托啡诺分别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1月入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ICU需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119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62例)和布托啡诺组(57例).地佐辛组患者先缓慢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进行镇痛诱导,然后予以地佐辛0.01~0.04mg/(kg·h)维持,布托啡诺组患者先缓慢静脉注射酒石酸布托啡10μg/kg诱导,然后予以酒石酸布托啡诺10~30μg/(kg·h)维持,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右美托咪定0.2~0.7μg/(kg·h)维持镇静.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6、12和24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和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记录达到理想镇静所需的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记录镇痛镇静期间的不良反应: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及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达到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用药期间所有患者的M A P、H R及O I均较用药前明显好转(均P<0.05).与布托啡诺组相比,地佐辛组患者达到理想镇静的时间及停药后苏醒的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同时机械通气时间和I C U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均P<0.05).地佐辛组患者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布托啡诺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谵妄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具有显著的镇痛镇静协同作用,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有效的镇痛镇静治疗方式.
作者:司林杰;邓义军;陈兰平;戴文玲;陈建军;李欣欣;周亮亮;陈平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索M R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6月22日—2017年6月22日期间选取45例疑似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进行M R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检查的漏诊率、敏感性、诊断正确率.结果:MR对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诊断正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4.12%、94.12%、5.88%;M R对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诊断正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5.65%、95.65%、4.35%,其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时,需首先MR检查,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作者:洪新华;王玉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3例,均给予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均Ⅰ期愈合,愈合率100.0%;愈合时间(4.6±0.8)个月;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3.0%;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优良共30例,优良率90.9%.结论: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时,有利于使患者部位尽早康复,大限度的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赵友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不同阑尾炎手术方案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阑尾炎手术,为对照组,一组采用微创小切口阑尾手术,为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96.67%(29例),对照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76.67%(23例),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例),住院时间为(6.7±0.4)d,对照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0%(6例),住院时间为(9.5±1.2)d,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阑尾切除术相比,微创小切口阑尾手术对患者的损伤更小,患者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更易控制,因而优良率更高,可在阑尾炎的治疗中优先推荐使用.
作者:张梅翔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研究DWI(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以及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检查于脑出血以及脑梗死诊断中临床上的价值.借助鑫高益1.5T磁共振成像体系,首先病患展开轴位T1W I、T2W I常规序列扫描实施颅脑部检测,而后进行DWI(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以及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检查.检测病患病灶周边以及中心SWI以及DWI不同的特征,且检测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展开A D C以及P V检测.急性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病患的T2W I以及T1W I信号没有显著差别,而SWI序列以及DWI序列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陈祖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的84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护理对象,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4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均在术期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42例患者均于术期手术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结果:经不同护理方法干预后,观察组42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比照患者;且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对比,观察组患者也显著较高,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明确患者护理方向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可良好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改善护患关系,值得综合应用推广.
作者:许碧珍;张平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在孕龄测定中的应用.方法:将自2017年4月—2017年12月来我院检查的健康早孕孕妇共25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常规物理、生化检查,确定为正常宫内孕.孕妇需适当充盈膀胱.应用Aloka-1000和Aloka-1400超声诊断仪,调整频率为3.5~5MHz,经腹部进行多切面扫查.测量孕囊面积、CRL、BPD、HC以FL等指标.结果:251例孕妇均接受了腹部B超检查,其孕囊面积、CRL、BPD、HC以FL等测量值与实际孕龄均有密切相关性,其中有239例孕妇预测孕龄与停经史相符,准确率为95.22%.结论:腹部B超能够准确有效的测定孕龄,为临床医师、孕妇及其家属提供可靠资料,且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无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左晓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全程人文关怀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手术室应用常规护理模式,随机选取30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手术室应用全程人文关怀,随机选取30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全程人文关怀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评分≤2.5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全程人文关怀,应用效果显著,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张文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众所周知,肿瘤在发展成恶性后,转移到全身的各处,是很容易的,与其他的相比,骨骼提供血液很丰富,因此易发生转移的是骨骼,且是在早期转移.有一些癌症很容易血行转移到骨骼(继发性恶性骨肿瘤),其中特别是乳腺癌,前列腺癌与肺癌,是在众多患者中常见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生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据统计几乎是原发骨肿瘤的35~4O倍.骨转移瘤不仅仅会带来难以承受的疼痛,甚至还会减低病人的生存质量,以一定的手段治疗骨转移,就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具有很大临床意义.而没有痛苦,灵敏度高是ECT全身骨显像的一种显见的优点,它属于功能性显像,低费用,对骨肿瘤及骨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较之其它影像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前3~6个月[1].
作者:董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息肉疾病应用宫腔镜与B超进行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医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与B超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宫腔镜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67%(84/86),高于阴道B超检查诊断准确率(83.72%),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疾病,其诊断准确率可得到大大提高,意义重大.
作者:王沛;冯爱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评析乳腺超声应用于妇女健康体检中的意义,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女性30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乳腺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对乳腺疾病的检出情况.结果:3000名女性乳腺超声检出乳腺疾病950例,检出率为33.33%,病理学证实乳腺疾病1070例,检出率为35.67%,统计学分析后,两种检查方法乳腺疾病总检出率和疾病类型检出情况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乳腺超声应用于妇女健康体检中,可为临床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任维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