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护理干预模式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许碧珍;张平英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 手术治疗, 护理干预, 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的84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护理对象,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4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均在术期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42例患者均于术期手术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结果:经不同护理方法干预后,观察组42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比照患者;且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对比,观察组患者也显著较高,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明确患者护理方向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可良好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改善护患关系,值得综合应用推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宫外孕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宫外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宫外孕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将各自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7.06%分别显著高于腹部超声70.59%的准确率以及阴道超声76.47%的准确率(P<0.05);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的附件区包块,卵黄囊,胎芽和胎心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阴道超声以及腹部超声(P<0.05).结论: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宫外孕准确率更高,能够为医师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及时判断病情,使宫外孕患者早日进入治疗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王有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浅谈医学影像在乳腺癌检查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乳腺癌诊断之中医学影像的应用价值,分析医学影像在乳腺癌的诊断效果,望能够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11月15日—2017年11月20日在我院进行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40例)纳入本次研究,回顾性对40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将其和临床手术结果、病理展开对比.结果:在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之中,27例患者被诊断为乳腺导管癌,乳腺小叶癌患者共6例,有3例患者被诊断为隐匿性癌,炎性乳腺癌和乳头状癌均为2例.其中11例患者出现胸肌转移,13例患者为腋窝淋巴结转移(8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在40例宫颈肿瘤之中,统共观察到93个病灶,其中大的病灶为5.5c m×3.8c m×3.7c m,小直径为0.9c m.单发性乳腺癌患者共9例,31例患者为多发性乳腺癌,在多发性乳腺癌之中4例患者在诊断之中发现大病灶周边会环绕着不同直径的小病灶.结论:乳腺癌诊断之中MRI进行诊断,通过分析患者影像,可及早进行明确的诊断,患者可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田露;马立恒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为93.90%显著高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准确率81.71%(P<0.05);磁共振成像在椎间盘积气以及钙化的检出率显著低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出率,而在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以及椎间盘变形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出率(P<0.05),磁共振成像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关于神经根受压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磁共振成像准确率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更高,此外两种检查方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相关征象检出中各有优势,因此,在实际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诊断方式,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宋继卓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10月,研究对象:54例在我院就诊检查的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观察其检查诊断效果.结果: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房内径、左室末径、主动脉内径、右房内径以及左室内径等各项检出率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较,无差异(P>0.05).但心脏彩超其整体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冠状动脉造影低,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给予心脏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图像可以清晰的反映疾病进展变化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等临床优点,易被临床患者接受.

    作者:徐家慧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与分析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10月—2016年12月进行院前抢救的患者112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抢救组与纳洛酮抢救组,每组各56例.其中常规抢救组患者采取常规抢救治疗,而纳洛酮抢救组患者在采取常规抢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纳洛酮药物抢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院前抢救后,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均有所降低,纳洛酮抢救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抢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作者:安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医院药事管理的现状及策略探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作为我国当前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能够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所以说必须要强化医院的管理工作,更好的发挥出医院的作用.而在当前医院的管理工作当中,药事管理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与缺陷,极大的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通过强化对医院药事管理的现状以及改进策略研究,能够更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目前药事管理当中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医院药事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发挥出医院在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当中的作用.

    作者:武中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电子峰流速仪在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电子峰流速仪在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以及护理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在自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26例,均采用电子峰流速仪监测,并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3例,行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应用和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变化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1)根据数据分析,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F E V1、F V C和P E F在前后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应用后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经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7%,组间差异显著,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峰流速仪在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疗效,在全面护理的基础上,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肺功能改善,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包春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例,均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观察神经的连续性,神经鞘膜的完整性、神经内部回声性质、病灶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与周围肌腱和组织的关系,将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0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25例创伤性损伤病变,15例肿瘤性损伤病变(11例良性神经鞘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周围神经损伤部位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别占:40.00%、40.00%和22.50%;神经锐性神经病变者超声下表神经断裂,断裂部位神经未能连接,中断部位超声下表示神经局部增粗,低回声,边界相对清晰,内部结构紊乱.对于神经钝性损伤者高频超声下损伤部位神经明显增粗,神经外模糊或不清;对于卡压性损伤高频超声下表现为神经内部低回声,卡压部位神经明显增粗,外膜回声得到明显的增强;结论:高频超声用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颜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食管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 S C 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食管异物检出及后期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怀疑食管异物来我科行C T检查的患者151例,回顾分析他们的多层螺旋C T(M S C T)检查结果并与临床结果对比.结果:本组病例中48例肯定性诊断食管异物者均经临床证实;16例可能性诊断中12例被证实有异物,4例排除食管异物;87例阴性结果经临床随访排除.48例肯定性诊断中有4例提示食管壁穿孔,1例提示伴有纵隔感染,均被手术证实.结论:M S C T薄层扫描加后处理技术,对食道阳性异物诊断的敏感性为100%,准确性约为93.7%.M S C T能清楚显示食管异物的大小、位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能明确有无食管穿孔等并发症,可帮助临床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MSCT可以作为食管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高翔;汤珩;商利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颈位主动脉弓诊断中超声心动图的价值评估

    目的:研究颈位主动脉弓诊断中超声心动图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1日—2017年9月20日期间在我院接受主动脉弓及胸降主动脉重建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颈位主动脉弓患者,110例患者均在术前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6.94%,误诊3例,两者之间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应用在颈位主动脉弓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万静;余小琴;张利;吕娟;王英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健康孕妇左心功能的评价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aionsl echocardiography,RT-3DE)研究健康孕妇左心功能.方法:将82例孕妇按孕周不同分为早孕、中孕、晚孕三组,以正常未孕孕龄妇女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房大容积(maximal left atrial volume,LAVmax)、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心率(heart rate,HR),结果中晚孕组LAVmax、LVED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差异显著(P<0.01),而LVESV、HR仅晚孕组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于孕中、晚期略有升高,但较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3DE可准确评估健康孕妇左心功能.

    作者:雷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血压性心脏病与糖尿病性心肌病左心功能的差异研究

    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性心脏病左心功能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检查的高血压性心脏病40例患者、糖尿病性心脏病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另选则同期行健康体检的40名人员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三组的左心功能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糖尿病组LVEDD、LVESD、IVST、LVPWT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糖尿病组LVEF和EF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糖尿病组Te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Tei指数高于高血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性心脏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性能均出现消退,但糖尿病性心脏病造成的心肌性能收缩比高血压性心脏病更为严重,采用超声心动图能有效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左心功能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毕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儿童呼吸内科收治的患儿108例展开调查,同时基于随机数表进行分组,两组均包含54例患儿.其中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基础护理干预方法,而基于以上基础,研究组则配合PDCA循环管理,后统计各组患儿护理质量事件问题发生概率,并且统计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计算护理治疗满意率,且展开组间对比.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概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对比护理满意率方面,研究组的综合护理满意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一般护理干预而言,P D C A循环管理对于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特别是可以有效降低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概率,保证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马尹梅;李红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心脏彩超和心电图对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和心电图对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在我院随机抽取9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彩超和心电图检查,计算两种方法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出率.结果:心脏彩超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出率为78.89%,心电图的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出率为56.67%,心脏彩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运用彩超技术对高血压心脏病诊断有着更高的检出率,并且可以尽早确诊,临床价值更高.

    作者:张琛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螺旋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 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进行早期肺癌检查的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他们的螺旋CT、胸部X射线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并与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进行应用价值分析.比较在早期肺癌诊断中螺旋CT、胸部X射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结果:螺旋C T检查的敏感度为94.20%(65/69),特异性65.52%(19/29),均高于胸部X射线检查敏感,79.71%(55/69),特异性48.28%(14/29),两组间进行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螺旋CT检查结果肺癌百分比、良性病变百分比97.96%,20.41%与病理检查结果肺癌百分比与良性病变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 T对早期肺癌患者进行诊断,其有利于提升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治疗早期肺癌患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作者:朱洪伟;何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传染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患者根据抽取结果加入对照组(25例)或观察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干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升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对比数据发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用健康教育具有积极作用,临床可大力使用、推广.

    作者:臧尚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核磁共振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对照组予以CT检查诊断,研究组予以MRI检查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误诊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胰周渗液、胰腺局部增大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均低于研究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 R I与C T对急性胰腺炎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与CT相比,MRI诊断准确率更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推广应用.

    作者:张玉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分析经阴道超声在子宫粘膜下肌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经阴道超声在子宫粘膜下肌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4月我方医院收治的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99例,患者经阴道超声和腹部B超初步确诊.并经临床症状判断以及在手术治疗时进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病理诊断.比较99例阴道超声、腹部B超以及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性.结果:采用阴道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94例,诊断符合率94.95%,采用腹部B超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准确率为82例,准确率为82.8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超声针对3c m的子宫粘膜下肌瘤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显著优势,能为临床医治子宫粘膜下肌瘤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陈佐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彩超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行彩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回顾一般临床资料后,所有患者均行彩超诊断,以DSA技术诊断结果为准,判断诊断准确率.结果:对比彩超和DSA的诊断情况、检出率,两种种技术的检出率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可采用彩超检查,诊断价值较好,适合推广.

    作者:霍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腹部创伤患者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全面分析与探究腹部创伤患者的C T诊断情况及临床价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所接收的腹部创伤患者160例,运用掷骰子方式将患者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实践组,各80例.参照组实施腹部B超扫描来进行诊断,而实践组则采取CT扫描方式来予以诊断,检查完毕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疗效佳,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手术治疗后,实践组80例患者中,78例和C T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97.5%;而参照组80例患者中,58例和腹部B超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72.5%.两组患者在诊断结果上,数据差异明显,由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C T诊断应用到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之中,其创伤诊断准确率高,可大大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能改善腹部创伤患者的基本病情,便于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向洪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