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李霞
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对术后早期尿控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前列腺癌患者52例,其中28例患者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设为治疗组,24例患者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非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参数和早期尿控基本正常例数。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切缘阳性、近期并发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0、14、30、90d尿控基本正常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与非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的临床效果相近,但能明显增加患者术后早期尿控的恢复,值得临床合理选用。
作者:谢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5,7二甲氧基黄酮(5,7-DMF)对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DMF处理人胰腺癌Panc-1细胞,利用划痕法检测5,7-DMF干预后Panc-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5,7-DMF干预后FoxM1蛋白表达情况;FoxM1siRNA转染人胰腺癌Panc-1细胞后,用Western blot进而检测 EMT相关上皮标志分子E-cadherin、间质标志分子N-cadherin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5,7-DMF以浓度依赖方式显著抑制Panc-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5,7-DMF干预胰腺癌细胞后显著下调FoxM1表达水平;FoxM1 siRNA转染胰腺癌细胞,EMT相关分子E-cadherin表达升高,而N-cadherin表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7二甲氧基黄酮可逆转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可能通过下调FoxM1水平是其重要机制之一,但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曾德余;殷先利;李蓉蓉;杨剑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化妆品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化妆品皮炎患者76例,按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8名,对照组患者采用纯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金银花、连翘、甘草、牛蒡子、白鲜皮、苦参、苍术、黄芩、生地黄、牡丹皮、荆芥、防风等中药联合治疗,以一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四周后判定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治愈时间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在患者痊愈并停药1个月后进行随访,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化妆品皮炎,内外结合、标本兼治,临床效果较好,治愈时间较短,且无不良反应和复发,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孔珍珍;陆江涛;刘春保;黄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扣眼穿刺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分别采用扣眼法(试验组60例)及传统区域法(对照组60例)穿刺内瘘,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结果:与区域穿刺组患者相比,扣眼穿刺组患者KDQOL-SF1.3分及其各条目得分和依从性均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扣眼穿刺可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血液透析依从性。
作者:王琼;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DWI对低血糖脑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30例低血糖脑病患者为观察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接受颅脑MRI平扫及DWI成像。分析低血糖脑病患者脑部病变特征,比较胼胝体压部及基底节区ADC值的差异。结果:病变部位以双侧额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病变所占比例高,呈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T2 FLAIR高信号,DWI等或高信号。治疗前,低血糖脑病患者胼胝体压部及基底节区ADC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低血糖脑病患者胼胝体压部及基底节区ADC值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血糖脑病患者颅脑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变以双侧额顶枕叶多发,具有明显的信号改变。病变部位ADC值的测量有助于患者病情的量化评估。
作者:谭庆晶;季兴;张德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微创与传统切开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手术组合传统手术组。其中微创组30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传统组30例行传统切开螺钉内固定术,分析比较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及术后三次访视记录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随访3月VAS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而在术前、术后第1天、1月VAS评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术后各影像学指标等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两组之间比较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传统切开手术方式相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上能取得与传统手术相同的固定效果,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舒冬平;李绍刚;邓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全脊椎切除术(VCR)、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CD)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35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VCR手术组(n=17)和VCD手术组(n=18),分别行VCR、VCD手术治疗,以术后1周的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颌眉角、C7铅垂线评价矫正效果,评估患者满意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VCR组治疗后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33.5±6.7)°、颌眉角(10.1±6.5)°、C7铅垂线(11.7±5.8cm)与治疗前相比,VCD组治疗后3项指标分别为(29.4±6.8)°、(9.8±5.7)°和(12.2±5.6)c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末次随访时VCD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V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CR和VCD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期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很高,但VCD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VCR组,提示VCD的长期效果可能优于VCR。
作者:马涌;欧勇;马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腺苷钴胺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腺苷钴胺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前后采用症状总评分法(TSS)对患者的神经症状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浆Hcy水平,并对患者的双侧胫总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TSS评分及胫神经、腓神经MNCV、S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SS评分中疼痛、感觉异常、灼热感、麻木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以及胫神经、腓神经MNCV、SNCV明显增快;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6%;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胃纳减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结论:腺苷钴胺治疗DPN可以明显降低血浆Hcy水平,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文;重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蔓荆子总黄酮(FVTF)抑制人肝细胞癌自我更新作用及其机制是否涉及AMPK/Akt信号传导。方法:肿瘤球形成法测定FVTF对肝细胞癌SMMC-7721和MHCC97H细胞系球形成率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FVTF处理SMMC-7721细胞AMPK和Akt磷酸化水平。结果:FVTF显著降低SMMC-7721和MHCC97H细胞系球形成率,呈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FVTF(1.0、2.0、4.0μg/mL)处理SMMC-7721细胞24 h,AMPK磷酸化水平增高;Akt磷酸化水平下降。结论:FVTF抑制肝细胞癌自我更新作用与其激活AMPK抑制Akt活性相关。
作者:李辉;陈碧;邹辉;舒玲;曹建国;张坚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于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麻醉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麻醉后,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时、拔管15 min苏醒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两组间无差异;拔管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均逐渐恢复,观察组在2h内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认知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需要3h,观察组在拔管后1h、拔管后2h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显著改善苏醒质量,加速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
作者:刘跃辉;罗雪飞;陈新莲;周妮娜;牛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AC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6例,对照组48例。治疗方法:对照组:传统治疗;观察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6.5%和9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和70.8%;两组患者经上述治疗后,MES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上下肢FMA评分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用于ACI患者的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获得更好、更快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王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纳米雄黄对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机械研磨法制备纳米雄黄;以Skov3细胞为靶细胞,分别采用MTT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情况;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纳米雄黄能够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能力;40mg/L和80mg/L纳米雄黄处理Skov3细胞48小时,细胞凋亡显著增加;40mg/L纳米雄黄处理Skov3细胞48小时,Skov3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论:纳米雄黄能够显著抑制Skov3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内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发挥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的作用。
作者:马淑云;冯志红;唐阳芳;杨洋;严佳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前、后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前入路组与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伤椎高度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入路组植骨融合时间、随访12个月后凸Cobb角分别为(3.5±1.2)月、(4.7±2.0)°,均明显低于后入路组的(4.9±1.2)月、(7.1±2.3)°。两组随访12个月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入路、后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合并脊髓损伤疗效均较好,前者植骨融合时间明显更短,后凸Cobb角丢失相对少,临床需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术式。
作者:程正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免疫微环境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3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石蜡标本557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诊断且未进行任何治疗,随访时间均超过5年。采用免疫组化双染色法检测Treg细胞分子标志物CD4和Foxp3、Th17细胞分子标志物CD4和IL-17,观察并计数,CD4+Foxp3+Treg细胞、CD4+IL-17+Th17细胞在癌巢和间质不同部位的表达数目,统计分析其阳性细胞数目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CD4+Foxp3+Treg调节性T细胞主要在肿瘤间质浸润(中位数:2.0/HPF),然而,在557例鼻咽癌组织石蜡切片染色中均未观察到CD4+IL-17+双阳性信号。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间质中的CD4+Foxp3+Treg调节性T细胞与鼻咽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显著正相关,而与总体生存时间虽然存在正相关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肿瘤间质中CD4+Foxp3+Treg调节T细胞高数量组发生治疗后转移复发的风险低于数量较少的患者,能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CD4+Foxp3+Treg调节T细胞在NPC间质中的数量与肿瘤转移复发呈负相关。结论:肿瘤间质中CD4+Foxp3+Treg细胞浸润数量增多与鼻咽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降低局部复发,但不能降低死亡风险;在鼻咽癌肿瘤组织中未观察到CD4+IL-17+双阳性信号。
作者:蔡曼波;曾益新;邵建永;左建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父母陪伴舒适麻醉技术对患儿围术期焦虑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摘除或腺样体刮除术的患儿142例,年龄2~12岁,ASA分级Ⅰ~Ⅱ级,发育正常,无精神系统及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在术前对家长进行父母陪伴舒适麻醉技术指导,手术当天由家长陪伴进行麻醉诱导,术毕家长陪伴患儿苏醒。对照组术前常规访视,手术当天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师陪伴麻醉诱导及苏醒。结果:年龄大、有手术经历、家长不焦虑、心理控制源类型为内控型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年龄大、有手术经历、家长不焦虑且心理控制源为内控型的患儿实施父母陪伴舒适麻醉可以有效减低其焦虑程度。
作者:曹兴华;刘松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方案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方法:2016年1月以前发表的有关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方案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的国内外文献,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后,使用Q检验和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进行数据合并,再以RevMan 5.1和Stata 12.0软件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根据检索词初检出5篇文献,然后进行筛选,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4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均为以中文发表的文献,共中、重度癌痛442例,其中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27例,羟考酮缓释片或者吗啡片治疗治疗215例。(2)对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恶心呕吐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尿潴留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对于中、重度癌痛患者,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具有疗效好、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光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比研究舒利迭(美沙特罗±丙酸氟替卡松)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中度持续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82例中度持续性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各41例,A组患儿给予舒利迭吸入治疗方案,B组患儿给予辅舒酮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口服方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4周和12周哮喘控制水平、儿童哮喘测试(C-ACT)评分、肺功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等的差异,观察两组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儿鼻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A组和B组患儿哮喘控制总有效率(87.8%vs.73.2%)、C-ACT评分(23.13±2.75vs.21.47±2.2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0.35±0.12vs0.22±0.11)×109及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哮喘控制总有效率(100.0%vs.97.7%)、C-ACT评分(25.26±2.23vs.24.67±2.01)及各项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EOS计数显著高于B组(0.26±0.13vs.0.15±0.09)×109差异显著;治疗4周后,B组过敏性鼻炎患儿鼻部症状开始改善,1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A组过敏性鼻炎患儿鼻部症状无明显变化。结论:舒利迭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方案治疗儿童中度持续性哮喘3个月后疗效相当;前者能更快的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后者对于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可更好缓解鼻部症状,进一步降低EOS水平。
作者:饶敏;李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纯性近视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检查的近视眼患者122例236眼,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以及等效球镜、眼压、眼轴长度和视野检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男女性和年龄在各组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随着近视眼程度的增加眼轴长度和等效球镜显著性增加;全周平均、上象限、下象限和鼻侧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随着近视眼程度的增加而显著性降低;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呈现为负相关。结论:单纯性近视眼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作者:肖紫云;张茂菊;李家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不同静脉营养干预方法对低体重儿营养状态、生化指标等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6例低体重儿按照随机,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8例患儿,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静脉营养干预法,观察组患儿采用早期全静脉营养支持干预法,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7d的营养状态、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7d的体重、上臂围、身高、血清前白蛋白、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R)、锌、钙、铜、镁及铁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而肌酐、胆红素、尿素氮及红细胞免疫抑制率(RFI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早期全静脉营养支持法对低体重儿进行干预,有利于调整患儿的营养状态、改善免疫功能及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杨秀霞;刘树艳;马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金合金、镍铬烤瓷牙修复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的80例前牙缺损患者,根据修复内冠材料不同将其分为金合金组、镍铬合金组,观察不同时期天冬氨酸转氨酶(AST)、IL-8水平、龈沟液量(GCF)、碱性磷酸(ALP)。结果:修复后1周,两种合金烤瓷在龈沟液量、IL-8总量上与修复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修复后3、6个月时,金合金组上述指标明显下降,至6个月时逐渐恢复至修复前水平,而镍铬合金组上述指标在修复6个月时与修复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金合金组在修复3、6个月时,上述指标明显低于镍铬合金组;在IL-8含量上,两种合金烤瓷仅在修复3个月时有统计学差异,修复6个月时,两种金属烤瓷均恢复至修复前水平;镍铬合金组修复6个月时AST、ALP与修复前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而金合金组在修复6个月时,AST水平也比修复前显著提高,在ALP上,修复6个月时,金合金组与健康牙差异不大。结论:金合金对牙龈的刺激较小,是烤瓷压内冠的理想材料。
作者:孙国能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