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盆底重建术应用的价值及效果分析

刘晓静;单雪;宋新玲;王美玉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盆地重建术, 应用价值, 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盆底重建术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手术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盆底重建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6、12个月的PFDI-20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盆底重建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效果显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地佐辛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都采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全麻,在开始取出胆囊时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静脉注射葡萄糖和地佐辛进行镇痛麻醉干预。结果:治疗组术后6h、12h、24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术后治疗组的镇静与骚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治疗组的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地佐辛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能发挥更加的镇痛与镇静效果,减少术后躁动,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美芳;顾庆;曹苏;钮中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孕晚期妇女焦虑、抑郁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孕晚期妇女焦虑、抑郁的发生状况,探讨影响因素,为孕晚期妇女的心理健康调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4年6月~2014年7月选取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待产的孕晚期妇女606名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焦虑发生率为33.3%(95%CI:29.5%~37.1%);抑郁发生率为56.7%(95%CI:42.8%~60.6%)。个人为独生女(OR=0.55;95%CI:0.36~0.83),计划内妊娠(OR=0.54;95%CI:0.35~0.81),参与医保(OR=0.75;95%CI:0.43~0.87)是发生焦虑的保护因素;有重大疾病史(OR=2.34;95%CI:1.15~4.77),和丈夫家人同住(OR=2.75;95%CI:1.72~4.39)、和自己家人同住(OR=2.25;95%CI:1.23~4.10),妊娠压力源3升高(OR=1.65;95%CI:1.19~2.27),其他妊娠压力升高(OR=1.63;95%CI:1.11~2.39)是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越高(OR=0.53;95%CI:0.39~0.73),职业为工人(OR=0.45;95%CI:0.28~0.73),有不良妊娠史(OR=0.26;95%CI:0.12~0.59),计划内妊娠(OR=0.39;95%CI:0.26~0.59)是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在农村(OR=3.23;95%CI:1.73~6.03),妊娠压力源3升高(OR=1.41;95%CI:1.03~1.92)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焦虑、抑郁自评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呈负相关。结论:孕晚期妇女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应重视该人群的心理健康调适。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

    作者:徐明敏;刘爱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髙频超声技术对乳腺癌和乳腺术后放射样瘢痕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术后放射状瘢痕与乳腺癌超声表现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以来,于我科实施乳腺局部切除经复查超声示放射样癒痕的70例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组),及7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两组均予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对比两组超声提示的生长方式、边缘、形状、后方回声、、回声特点、腋窝淋巴结血供情况和肿大特点,测量研究组放射状瘢痕手术前后的THC(血红蛋白总浓度)。结果:研究组形状不规则70例(100.0%),对照组61例(87.1%),不具差异;研究组晕环征0例(0.0%),对照组56例(80.0%),差异显著;研究组肿块横切面宽度/厚度>2共60例(85.7%),对照组0例(0.0%),差异显著。结论:乳腺术后放射状瘢痕与乳腺癌通过高频超声下敏感性指标对比,可以给临床提供诊断的可靠依据,并且能够降低重复活检,减轻患者痛苦,应予推广。

    作者:郭中林;余维;杨合民;明进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多因素损伤高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临床分析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防治高龄高血压患者因高血压导致重要器官损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00例高龄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并收集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因高血压导致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113例)和靶器官未损害组(48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疾病信息,探究高血压导致靶器官受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靶器官损害组的平均年龄、具有吸烟史的比例、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高血压3期患者的比例、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的高于靶器官未损害组且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靶器官损害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的低于靶器官未损害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高血压病家族史、舒张压(DBP)、脉压(PP)、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相对于靶器官未损害组年龄越高、吸烟、BMI越高、高血压病史越长、高血压3期、收缩压严重偏高、较高的FPG、TC、TG、LDL-C、较低的HDL-C是高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梁爱霞;孙克陆;王景武;徐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黄芪汤剂对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肾组织中Smad4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汤剂对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中Smad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阿霉素病大鼠肾脏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阿霉素肾病模型,灌服黄芪汤剂(0.28g/mL)治疗,空白组和对照组灌服蒸馏水,连续三周后检测生化指标和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Smad4蛋白定位表达。结果:黄芪组生化指标和病理均优于造模组,Smad4较造模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黄芪汤剂可能参与下调转化因子β1下游因子Smad4的高表达从而延缓肾脏纤维化。

    作者:杨智;金一;沙小松;钟维;彭耀铭;金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rTSM治疗前后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1H-MRS分析

    目的:研究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特定区域脑代谢产物及 rTMS治疗前后难治性抑郁症局部脑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方法:应用3T磁共振三维CSI序列扫描3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并分别计算 NAA、Glx、 Cho、 mI与 Cr的比值并与28名健康对照者比较。对3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4周共20次高频 rTM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治疗后再次应用相同设备序列及参数扫描3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结果:rTMS治疗前难治性抑郁症组患者左侧前额叶皮质 mI/Cr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rTMS,治疗组治疗有效患者 mI/Cr比值增高。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前额叶胶质细胞代谢及血流异常,有效的 rTMS治疗可改善神经胶质细胞功能。

    作者:刘鹏;郑会蓉;李凌江;刘建滨;张燕;刘晓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86例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肾衰竭患者开展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肾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均采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方案,同期选择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单纯给予血液灌流治疗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的肾功能改善情况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为(13.1±6.9)g/d,尿肌酐为(13.7±6.4)mmol/L,血肌酐为(187.4±7.8)umol/L,血尿素氮为(7.8±2.7)mmol/L,IL-1β为(7.7±2.3)pg/mL,SAA为(7.1±2.0)ng/mL,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本组病例临床有效率为91.9%,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肾衰竭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相关生化指标,迅速促进肾功能恢复,清除机体促炎症因子,提高病患治愈效果。

    作者:徐冰;莫莉;刘大鹏;吴玲;李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层流病房使用前后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科空气净化层流病房对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本院新生儿科空气层流病房投入使用前后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层流监护病房使用前≤1000g、1001~1500g、1501~2500g及>2500g四组不同体重新生儿感染率分别为12.0%、11.2%、5.21%及3.47%,而层流监护病房使用后≤1000g、1001~1500g、1501~2500g及>2500g四组不同体重新生儿感染率分别为10.2%、6.42%、2.83%及1.57%。统计结果表明层流监护病房使用后各组新生儿感染下降,此外,新生儿出生体重越低,感染率越高。结论:层流病房能起到清除细菌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还应加强消毒灭菌及护理管理。

    作者:唐丽;李文;李英;刘珍如;胡平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肿瘤微创手术与传统经颅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住院的拟行垂体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60名垂体肿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患者均采取经单鼻孔蝶窦显微入路切除垂体肿瘤,对照组30例患者均采取传统经颅入路垂体肿瘤切除术。结果:试验组30例垂体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长度、术中的出血量以及在围手术期中的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单侧鼻孔蝶窦显微入路切除垂体肿瘤微创手术的手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长,降低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的事件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鲍波;于效良;邵珠平;施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年髋关节手术中舒芬太尼联合盐酸罗哌卡因腰硬麻醉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老年髋关节手术中舒芬太尼联合盐酸罗哌卡因腰硬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单侧髋关节损伤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以10 mg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与5μ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稀释至2.5 mL以0.2 mL/s的速度注入。待腰部麻醉消退时,再硬膜外给予患者3mL~4mL盐酸罗哌卡因(0.5%)。观察麻醉阻滞起效的时间、痛觉高阻滞平面、麻醉持续时间,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后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恶心呕吐、低血压等指标;结果:麻醉阻滞起效时间为(2.19±1.45)min、痛觉高阻滞平面为T11、麻醉持续时间(79.05±10.24)min。腰部麻醉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显著差异。患侧VAS得分显著低于健侧VAS得分,患侧改良Bromage得分显著高于健侧改良Bromage得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在老年髋关节手术中联合应用盐酸舒芬太尼与盐酸罗哌卡因腰硬麻醉,镇痛效果好,麻醉时间长,且无显著的不良反应,值得应用于临床。

    作者:刘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改良荷包缝合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荷包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低位单纯性肛瘘行改良荷包缝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传统手术方式(对照组)相比,行改良荷包缝合术(观察组)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未发生尿潴留,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结论:改良荷包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在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上显著优于传统肛瘘切开术。

    作者:张春霞;乔鲁冀;岳滨;周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在宫颈癌筛查中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宫颈病变患者共92例,分别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检查及经阴道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检查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8.3%、69.0%、64.3%;超声弹性评分法分别为68.1%、73.5%、70.0%;两者联合分别为79.7%、81.8%、84.8%。结论: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洪波;谢志敏;张冉;申丽;黄跃龙;周磊;银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行头颅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收集312例行DSA术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手术前后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经Pearson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5岁、女性构成比、卒中史、颈动脉斑块、空腹血糖≥11.1 mmol/L、FIB≥5.0 g/L、手术操作时间≥30 min、抗凝药物使用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为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注意对这些因素进行严密观察。

    作者:金涛;朱广军;韩光;李凤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方法: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都选择气管插管丙泊酚靶控麻醉,治疗组的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对照组靶浓度从2.0μg/m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1.0μg/mL。两组患者都记录了清醒状态时、意识消失时、插管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诱导总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3.14±0.12μg/mL和3.14±0.15μg/mL。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分别为224.84±70.84mg,对照组为248.54±62.01mg,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麻醉期间两组的MAP与HR值都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不过治疗组插管不同时间点MAP与HR值都高于对照组。两组清醒状态时的BIS值都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而对照组由于丙泊酚用量的增加,BIS下降的幅度更大,组间对比差异都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IS可准确地反应丙泊酚的镇静深度,低剂量丙泊酚靶控输注能有有效保持BIS值稳定与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丙泊酚诱导总量,保障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的安全。

    作者:朱联周;于湘友;马玉华;郭致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新辅助化疗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中热灌注治疗晚期卵巢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肿瘤细胞减少灭术中热灌注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我院从2012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晚期卵巢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术前采取腹腔内热灌注辅助化疗(以铂类为基础)进行处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新辅助化疗进行处理,两组患者随后采取合肿瘤细胞减灭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腹水量、术后的住院时间、并发症、疗效、复发与死亡、生存率等数据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的各项疗效和术后的各种恢复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采取术前的热灌注辅助化疗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疗效较常规的方法有较大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乔志伟;王纯雁;王蕾;李雪梅;孟祥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以两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剩余碱(BE)值、血红蛋白(HB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死亡率等为考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在输液量、术前剩余碱值、PT及APTT值、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PLT值、HBG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可有效改善预后并降低伤者死亡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作者:陈原兵;李斌;周爱国;洛桑群培;杨艳文;何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Evan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刚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Evan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老年Evan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行Sander评分,术后1、3、6、12月分别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内固定位置。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67.2±5.8)min比(78.7±7.3)分);(1.2±0.5)万比(1.9±0.8)万],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高于对照组[(262.4±10.1)mL比(174.2±8.8) mL;(3.1±0.6)月比(2.4±0.7)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月末次随访,两组Sander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均未发生髋内翻、内固定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4.6±0.3)个月,高于对照组(3.8±0.4)月。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刚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Evan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高、住院费用低,术后髋关节功能佳;但术后下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延长,须谨慎选择患者。

    作者:赖金平;冯虹;赵敏;夏远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盆腔动脉栓塞应用于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探析

    目的:探讨盆腔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8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盆腔动脉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盆腔血管结扎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盆腔动脉栓塞治疗与盆腔血管结扎治疗相比,患者出血量更少、止血成功率更高,可作为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优先考虑方案。

    作者:王蕾;赵晓娟;刘晓媛;王丽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对血栓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采用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的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PCI基础上采用血栓抽吸+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PC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中术后TIMI血流分级Ⅲ级患者228例(91.03%),高于对照组的205例(82.07%),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0.44±6.13(%),高于对照组的52.35±5.89(%),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1例,发生率为4.4%;对照组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25例,发生率为10%。结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可明显改善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改善左心室射血功能,减少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作者:赵雪峰;范兆普;李晓岚;李晓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胰岛素泵治疗在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治疗在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糖尿病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40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输治疗,对照组有40例患者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效果、术后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率、住院总天数、全天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伤后1~3d)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下降程度较显著,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天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住院总天数、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烧伤患者能够迅速控制血糖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赵军强;刘红燕;王焕从;冷玉萍;刘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