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

邝敬谊;平丽;贾林

关键词:上消化道大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静脉曲张破裂, 非静脉曲张性, 应激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 消化系急症, 补充血容量, 饮食管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急救护理, 合理使用, 常见病因, 止血剂, 再出血, 肝硬化, 诊治, 医生, 胃癌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系急症,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应激性溃疡和胃癌等,可大致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应动态观察病情,及时补充血容量,合理使用止血剂,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内镜或手术诊治;加强饮食管理和心理护理,适时做好健康指导是促进患者恢复和防止再出血的重要手段.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出血期颅内动脉瘤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应用,治疗颅内动脉瘤已不成问题.但首次出血后再出血,如延期手术,有很多病人因未早期治疗而死亡.从1994年至今,作者应用血管内栓塞的方法,治疗了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7d内)破裂动脉瘤,效果良好.

    作者:孔云龙;刘信基;焦德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长时间机械辅助呼吸的应用价值

    回顾分析1996年10月至1999年6月间先心病手术后需延长机械辅助呼吸(呼吸机支持时间≥3d)患儿62例术后机械辅助呼吸的特点,探讨长时间机械辅助呼吸在重症先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谈林华;李建华;朱雄凯;张泽伟;何小军;张彩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碱性髓鞘蛋白评估重型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是新近发现的脑损害评估的特异性血清标记物.笔者通过对3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伤后血清NSE、MBP浓度进行动态观察,以期为脑外伤后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直观的定量手段.

    作者:李宁;沈建康;胡秉诚;蔡瑜;赵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应激性溃疡及其防治策略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危重疾病以及严重心理障碍等应激状况时发生的急性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出血(SUB)和穿孔等;重症患者合并SUB的死亡率高达80%,为全身性重症疾患引起的常见消化道急症.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则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以胃黏膜浅表性损伤(不超过黏膜肌层)为特征的一组急性胃黏膜出血性病变;有时将SU也纳入广义AGML范围,但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则不属于SU.

    作者:贾林;李瑜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系急症,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应激性溃疡和胃癌等,可大致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应动态观察病情,及时补充血容量,合理使用止血剂,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内镜或手术诊治;加强饮食管理和心理护理,适时做好健康指导是促进患者恢复和防止再出血的重要手段.

    作者:邝敬谊;平丽;贾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结肠转运时间(CTT),同时测定血清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旨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紊乱以及胃肠激素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4例AP和25例正常对照者.AP的诊断依据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和影像学.采用APACHE Ⅱ评分系统及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对AP患者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回顾性评分.根据Metcalf改良简化技术应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SITZMARKS)测定AP患者和正常人全结肠及各节段结肠CTT.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MTL和CCK浓度,ELISA法测定血清VIP浓度.结果 1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和1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全结肠及各节段CTT(主要是右、左半结肠)均较正常对照者显著延长(P<0.05).而且,SAP患者的全结肠和各节段结肠CTT均较MAP患者显著延长(P<0.05).MAP、SAP患者血清MTL、CCK浓度均较正常对照值显著下降(P<0.01),但MAP患者与SAP患者的血清MTL、CCK浓度无差异.另外,MAP、SAP患者血清VIP浓度与正常值相比呈增高趋势,SAP患者血清VIP浓度较MAP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 AP患者尤其是SAP患者常存在胃肠动力障碍,其可能的机制是血清中胃肠激素(MTL、CCK、VIP)变化的综合效应导致AP时全结肠转运过程的减慢,终发生胃肠动力的紊乱.

    作者:徐敏;王兴鹏;袁耀宗;龚自华;吴恺;王冰娴;许斌;曾悦;徐刚;汪佩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原地区胸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及监护

    高原地区胸部创伤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可使伤情危急而复杂,现场急救和转运处理十分重要.我院急救中心于2001年11月~2001年3月共院前急救胸部创伤患者68例,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嘎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1847例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三个环节中(院前、院内急救及ICU)首要的一环,已受到社会和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青岛市急救中心2001年2月至2002年3月共出车21 138次,其中急救人次(到达现场后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1 847例,占总出车次数的11.44%,分析如下.

    作者:胡文贤;徐相瑞;郭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性颞叶钩回疝复位术的探讨

    回顾自1996年8月至2001年7月32例因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所致急性颞叶钩回疝的复位过程,报告结果,探讨规律如下.

    作者:李继禄;曹春光;姬广福;刘文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骨密度及组织学观察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骨密度及组织学变化特征,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特点.方法 6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和一般骨折模型组各30只.于骨折模型建立后2、6、12周截取股骨,用双能X线吸收法作骨折端骨密度测定.并同时对骨折端骨痂组织作光镜观察.结果 (1)骨折端骨密度:骨折后2周,两组动物骨折端的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骨折后6周及12周,骨质疏松性骨折组的骨密度较一般骨折组明显低(P<0.05,P<0.01).(2)光镜观察:术后2周,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端结缔组织数量多,小梁骨较细小;术后6周,一般骨折组骨折端软骨痂为编织骨取代,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端则仍有透明样软骨存在,其软骨痂向骨性骨痂转化缓慢;术后12周,骨质疏性松骨折组原始小梁状骨向成熟小梁状骨转化亦较慢,且原已形成的成熟小梁状骨多吸收、消失.结论 (1)骨质疏松不仅使全身骨密度减少,也使骨折愈合中骨折端的骨密度升高减慢.(2)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质量降低是骨折端骨密度值低的重要原因.

    作者:徐少文;顾耕华;赵光锋;李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香港医院急诊护理工作现状

    为推进港鄂护理交流,笔者应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的邀请,于2001年12月赴港作了为期3周专业访学.在香港期间,主要在香港联合医院参观学习,另外还参观玛利医院、伊利沙白医院、尤得夫人那打素医院等.现将香港所见急诊护理工作作简单介绍.

    作者:汤晓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钝性腹部伤的CT诊断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附30例分析)

    目前,CT检查已广泛用于腹部创伤.为了对腹部创伤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有用的信息,本文分析了30例腹部创伤病人的CT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和认识水平.

    作者:金文伟;周双联;高国仙;王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74例急性肺挫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脂微球-前列腺素E1(lipo-PGE1)治疗急性肺挫伤疗效.方法:将1998年1月-2000年10月共救治严重多发性创伤合并肺挫伤病人(ISS≥20)74例,随机分为lipo ̄PGE1治疗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均因严重低氧血症行机械通气.治疗组在入院24小时后静脉注射lipo-PGE13ng.kg-1.min-1持续2小时停止,每天2次,连用7天.从呼吸机通气时间,病人住ICU治疗时间,胸部X线恢复情况,氧分压,氧合指数恢复情况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在治疗后72h内,lipo ̄PGE1能明显减少肺挫伤病人胸部进一步渗出,提高急性肺挫伤患者氧分压,氧合指数(P<0.05);降低呼吸机通气时间,病人住ICU时间,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lipo ̄PGE1对急性肺挫伤有较好疗效,能明显促进肺部修复,提高肺组织氧合能力,改善预后,缩短病人住ICU时间,减少病人医疗费用支出.

    作者:施小燕;马岳峰;洪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氦氧混合气联合雾化吸入药物治疗重症哮喘的协同作用

    目的本文就以氦氧混合气(79%氦-21%氧)为驱动气源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门诊24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以氦氧混合气为驱动气源)和对照组(11例,以压缩空气为驱动气源)雾化吸入备劳特,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选择病房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式,观察以氦氧混合气为驱动气源和以压缩空气为驱动气源雾化吸入备劳特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门诊哮喘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PEF有显著性差异外,主要肺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病房重症哮喘患者以氦氧混合气为驱动气源与以压缩空气为驱动气源疗效比较,FVC、FEV1.0、FEF5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血气分析结果示PaO2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aCO2有下降趋势.结论氦氧混合气与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在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方面与传统方法比较有明显优势,提示二者有良好的治疗协同作用.

    作者:解立新;宋战平;刘又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控制性肺膨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家兔的肺力学和肺损伤影响

    目的探讨控制性肺膨胀(S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家兔的肺力学和肺损伤影响.方法利用肺泡灌洗法建立家兔ARDS模型,30只ARDS家兔随机分为SI组和非SI组.观察SI后2h,家兔肺力学及肺损伤的改变.结果与非SI组相比,SI组在实施SI后10、30min,1、2h的平均气道压均明显降低.SI组2h时的峰值气道压亦明显低于非SI组.与SI前比较,SI组实施SI后动态肺顺应性(Cdyn)显著增加,SI前Cdyn为(0.82±0.11)ml/cm H2O,SI结束时达到大[(2.23±0.4)ml/cm H2O],SI后3h[(1.00±0.06)ml/cm H2O]仍显著高于SI前水平.与非SI组比较,SI组2h、3h和4h的Cdyn均明显增加.非SI组肺损伤评分为6.7±2.6,SI组肺损伤评分显著降低(5.0±2.2,P<0.01).结论 SI具有改善ARDS肺顺应性、防止肺损伤的作用.

    作者:韩扣兰;邱海波;谭焰;郭凤梅;周韶霞;刘少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三腔管压迫止血致心跳呼吸骤停一例

    患者女性,49岁,无职业.因腹胀伴呼吸困难1个月,双下肢浮肿半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渐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近半月来出现呼吸费力和双下肢浮肿,遂入院治疗.1个月前曾发生大量呕血史,否认有慢性心、肝、肾病史.体检:体温37.2℃,脉搏100次/min 呼吸25次/min 血压98 /60mm Hg(1mm Hg=0.133kPa),头颈部未见异常,双肺底可闻及细小水泡音,HR10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血Hb 94g/L RBC 3.76×1012/L 乙肝三系:HBsAg(+),抗HBc(+) 胸片:双下肺散在点状阴影,示双下肺感染.

    作者:隋景玉;马静;丘鸿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兔全脑缺血-再灌流脑血流及二氧化碳舒缩反应性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流兔脑血流及脑血管CO2收缩反应性变化,探讨复苏后过度通气降颅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兔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随机分对照组和脑缺血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过度通气法测定CO2诱发的脑血管收缩反应.结果:缺血组於再灌流2、6、24h所测Vm、脑血管CO2收缩反应性均明显低于缺血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P<0.001),CO2收缩反应性以再灌流2h低,24h有所回升.对照组脑缺血前后Vm及CO2收缩反应性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兔全脑缺血-再灌流2~24h内前脑循环呈低灌注状态,脑血管CO2收缩反应性降低.该结果提示在缺乏脑血流监测的条件下,心肺复苏早期常规使用过度通气降颅压有可能加重脑缺血.

    作者:钱素云;樊寻梅;何艳霞;沈惠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reutzfeldt-Jacob病的脑电图特征二例报告

    例1,男性,52岁,以行走不稳2月余,加重伴神志不清入院.20年前有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手术史.头颅MR示左小脑半球术后残腔,双侧大脑半球扫描无异常.CSF化验正常.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肌阵挛、昏迷等.共描记脑电图6次.第一次描记在起病后第22天,未见a节律,背景脑电活动为波幅低至80μv2~3HZδ波及低幅θ波,少量高幅周期样δ波,周期为0.5s左右.1周后复查脑电图,记录到周期性三相波.病程第57天第5次描记,周期性三相波消失,代之以周期性δ.本例作右颞叶活检提示为海绵状空泡变性.后自动出院,不久死亡.

    作者:钟国栋;王钟瑾;吴永红;李菊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积极拓展微创外科在急诊中的应用

    内腔镜和微创外科系指在应用腹腔镜、胸腔镜、消化道内窥镜等条件下完成的各种外科手术.迅速改变了外科的面貌.

    作者:王一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手控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和效能关系

    手控呼吸器又称气囊-活瓣复苏器[1],利用手控呼吸器实施人工呼吸,是院前急救呼吸衰竭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在使用手控呼吸器过程中是否达到有效的氧浓度和合适的潮气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实验采用2种不同类型的手控呼吸器,以不同的挤压方法测定潮气量,以不同的供氧方式测试氧浓度,旨在探讨手控呼吸器正确使用方法.

    作者:王建新;王小玲;王黎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