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萍;董少红;肖学吕;徐宜英
1 对象与方法1995年1月~2000年5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16例,分为14~39岁组(青年组)31例;40~59岁组(中年组)33例;≥60岁组(老年组)52例,大年龄76岁.本文就52例老年哮喘与31例青年哮喘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进行χ2检验
作者:唐文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利福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及时停药,透析渡过少尿期.结果:利福平致ARF主要是利福平抗体介导的免疫性过敏反应,其临床表现为既往有应用利福平的历史,再次使用利福平迅速出现胃肠道症状,四肢肌痛,少尿型ARF,可伴有急性血管内溶血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血肌酐升高.结论:利福平引起ARF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只要及时停药,透析渡过少尿期,绝大部分预后良好,死亡率极低.
作者:孔耀中;刘少芬;黄英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院自1998年1月以来,对经手术证实的阻塞性胆道疾病37例进行了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D)检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大海;任辉明;王胜先;胡仲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糖尿病患者牙周病的治疗体会.方法:选择56例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对其伴有的牙周炎症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有效率为89.2%.结论:糖尿病本身不引起牙周病,但会加重牙周炎症症状,因此监控血糖是首要的.四环素类抗菌药有良好疗效.在适合的条件下进行器械清创是必要的.心理的治疗对慢性病患者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李岩涛;贺兰;李洁;何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现代手术室护士的素质要求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敏捷的反应水平、熟练的专科技能、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要达到上述预定的要求,必须从手术室人员结构的基础群体——新护士抓起,努力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我科从1996年起严格执行这种素质理念,对19名手术室新护士(以下简称新护士)运用两阶段培训法,即:岗前准备阶段(有选择性地科室轮转)和专科培训阶段(分基础、提高两阶段学习)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菊红;付磊;高得明;陈素兰;宋梅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测量158例AMI病人及对照组50例健康人大QT间期及小QT间期,计算QTd值并计算较正Q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值.结果:AMI组QTd较对照组增大,不同部位AMI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且有随梗死范围增大QTd增加趋势.结论:随梗死范围增大QTd增加.
作者:郑晓明;么太成;高竟生;郝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袁某,女,14岁,湖南济浏阳市七宝山乡中学生,因左眼视力差14年,于2002年2月1日到我院门诊就诊,查视力,右:0.8+3;左:眼前手动/10cm,左眼球内斜15度,双眼球呈水平震颤,左玻璃体有混浊,在视乳头位置区可见一比正常视乳头大一倍圆形白色区,血管从其边缘伸出,黄斑部未能看清.左眼底未见异常,该患者皮肤色偏白,头发呈黄色,有白化病改变,其母亲妊娠期,围产期无其它病史可查,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米久槐;陈向东;杜岱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蒜素治疗难治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过常规根管预备和封药(FC或CP),病期1个月以上,根尖周窦道迁延不愈,叩痛长期不消,松动Ⅰ度以上,X线片显示根尖周病变累及根长1/3以上的难治性根尖周炎患者10例,改封大蒜素棉球,观察叩痛消失情况和瘘管愈合情况.结果:大蒜素封药1~3次,所有患者叩痛均消失,顺利完成根管充填.结论:大蒜素是治疗难治性根尖周炎的有效药物之一.
作者:谢晓莉;刘虹;彭解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黄芪、灵芝、茯苓、党参、当归、天花粉等中药多糖对红细胞膜相CD35免疫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10%CD35单克隆抗体阻断试验,比较以上中药多糖在10%CD35单克隆抗体阻断前后红细胞膜相CD35活性的变化.结果:40例健康献血员和3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经以上中药多糖作用后,其RBC.C3bR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1).用10%CD35单克隆抗体阻断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膜相CD35后,其RBC.C3bRR明显下降(P<0.01).用以上中药多糖作用过的补体致敏酵母菌作红细胞RBC.3bRR试验,其花环率无明显变化(P>0.05),而将以上中药多糖作用过的红细胞作红细胞RBC.C3bRR试验,其花环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研究说明以上中药多糖能增强健康献血员和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并提示以上中药多糖调节红细胞膜相CD35免疫活性的机制,与补体致敏酵母菌无关,而与红细胞膜相CD35活性有关.
作者:刘景田;党小军;王惠萍;张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合理的术式选择.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6例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生存率,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肝外胆管癌手术方式有根治性切除、姑息切除、胆道引流术.本组病例获根治性切除3例,姑息切除2例,胆道引流术11例,手术并发症有6例(37.5%),无手术死亡率(0%),其中10例获定期随访,存活1年以上的有2例(2/10).结论:合理的术式选择能提高生存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而延长生命.
作者:梁兆煜;谢学羿;区小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兰索拉唑(L)或枸橼酸铋钾(C)联合阿莫西林(A)及呋喃唑酮(F)10d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的疗效.方法:80例经胃镜证实的直径大于或等于5mm的活动期DU患者随机分成兰索拉唑及枸椽酸铋钾两组,每组各40例,分别予兰索拉嗦30mg每日1次或枸椽酸铋钾0.11g每日4次联用阿莫西林0.5g每日4次加呋喃唑酮0.1g每日3次口服,疗程10d.结果:①两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8%,92%,HP根除率分别为93%,9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LAF治疗1,3,10d后缓解腹痛显效率分别是85%,97%,100%,而CAF则为65%,90%,97%,服药后1d LAF方案比CAF方案更能有效缓解腹痛,P<0.05;③两组均无明显不良,患者依从性好,且CAF方案比LAF方案价格便宜.结论:LAF、CAF两方案治疗HP阳性的DU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国富;王建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以肠溶阿斯匹林为主治疗秋季腹泻与临床初步评价.方法:150例6月~2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基本条件大致相同,其中治疗组76例用肠溶阿斯匹林治疗,其他治疗两组完全一致.结果:150例全部治愈,3d治愈率治疗组为38.1%,对照组为12.0%,χ2=13.14,P<0.01;平均住院天数治疗组为4.67±1.13,对照组为5.21±2.78,t=2.37,P<0.05.结论:肠溶阿斯匹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效,且经济、药源广,笔者观察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
作者:宋新民;尹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熟悉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手段.方法:对我院1995~1999年15例附睾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约占80%(12/15),3例患者合并睾丸结核,26.7%的病人呈急性、亚急性炎症过程.结论:附睾结核在急性过程易误诊为附睾炎,抗痨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局部手术切除结合抗痨是治愈的佳手段.
作者:陈彦凡;陈少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提高老年人肺炎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本文收集我科1996年6月~1999年8月收治老年人肺炎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治疗与转归进行总结,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病原学与临床治疗特点进行讨论.结果:老年人肺炎多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易出现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临床特点,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作者:韩智国;隋庆梅;李风云;梁淑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血清纤维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对66例肺结核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进行了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结核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108.41±24.31对96.71±19.82ng/ml),Ⅲ型前胶原(173.23±86.16对97.32±26.60ng/ml)和Ⅳ型胶原(74.13±37.68对48.31±18.42ng/ml)有显著升高.结核性胸膜炎比肺内结核血清纤维指标的升高更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层粘连蛋白与血沉、C-反应蛋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以上血清纤维指标的检测,对于探讨肺结核发生肺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康卫国;刘久山;蔡绍曦;朱建军;翁介月;佟万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总管术后拔T管致胆漏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胆总管术后拔T管致胆漏13例.结果:11例保守治愈,2例再手术治愈,无死亡,平均拔管时间16.5d.结论:胆漏发生主要原因是窦道形成不全,拔管时间依个体状况不同可在2周基础上延长,拔管后立即原窦道口置入导尿管可防治万一之胆漏.
作者:周德亮;廖恒祥;森来庆;陶然;严燕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陈旧性主支气管断裂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6例陈旧性主支气管断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患者确诊时间为46~956d,确诊后5例行主支气管断裂瘢痕切除对端吻合术,1例单行剖胸探查,5例对端吻合术后病人恢复良好,随访患者2~16年,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支气管损伤因其误诊率较高,应早诊断早手术,以支气管重建为首选,尽量避免肺切除术.
作者:王健生;陈武科;任宏;赵凤林;党诚学;何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CTLA4Ig对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以BN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进行异体耳廓移植,术后分组应用不同剂量CTLA4Ig治疗,观察移植耳廓的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检测术后血清IL-2含量变化.结果:对照组平均存活(7.8±1.9)d,CTLA4Ig 0.1mg/kg*d治疗组存活(8.1±1.6)d,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1.0mg/kg*d组与5.0mg/kg*d组分别为(15.5±2.3)d与(28.8±3.6)d,异体耳廓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且IL-2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CTLA4Ig能延长异体耳廓复合组织移植后的存活,其疗效与剂量相关.
作者:曹川;李世荣;孙志成;王珍祥;吴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讨论咽侧径路切除舌根部、咽旁肿块的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例经咽侧径路切除舌根部、咽旁肿块病例.结果:咽侧径路切除舌根部、咽旁肿块能保持术野清晰,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咽侧径路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切除舌根部及咽旁肿块的手术径路.
作者:符伟柱;欧新荣;粟红兵;蒋灿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适合基层医院特点的简单而安全的颅内脓肿的治疗方法.方法:颅骨钻孔后一次性穿入颅内脓肿,并置入导管,妥善固定,吸净脓液,并持续引流,配合联合应用抗菌素.结果:术后引流量在10ml/d左右,部分第3天无液体流出,第5天全部无液体流出,治愈33例,仅7例留有轻偏瘫,余恢复良好,死亡2例.结论:钻孔导管持续引流治疗颅内脓肿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明湘;刘谋君;林社民;唐朝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