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孢素A对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

周巧玲;游运辉;杨敬华;曹治涵

关键词:环孢素A难治性狼疮性肾炎
摘要:观察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采用环孢素A(田可)0.5mg/kg/d治疗30例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疗程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血清C3、C4、T细胞亚群等指标。结果:环孢素A治疗12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尿蛋白减少,肾功能改善,血清C3、C4、T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环孢素A对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治疗有效,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与高频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与高频心电图(HFECG)的阳性检出率,探索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方法:利用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和HFECG对46例临床可疑冠心痛、常规心电图正常者做检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6例受检者中,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者29例,占63%;HFECG阳性者43例,占93.5%,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HFECG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可作为筛查和早期诊断冠心痛的一项有用的参考指标,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管莉莉;冀京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生小鼠肝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新生小鼠肝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肝组织块外植培养和肝组织块胶原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小鼠肝细胞,并比较两种方法。结果:运用这两种方法成功地培养出原代肝细胞,并能够传代,光镜证实培养细胞为肝细胞。结论:这两种方法为广泛开展肝细胞培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阳德;赖毅;赵俊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淋巴细胞凋亡与TNF、NO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肺心痛(CPHD)患者不同病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凋亡的变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一氧化氮(NO)在发病中的作用,选取CPHD不同时期的患者30例与15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断端标记法(TdT法)、ELISA法及griess法分别检测CPHD患者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以及TNF、NO的水平。结果:患者急性加重期的PBL凋亡率(33.12±7.80%)明显高于对照组8.32±1.43%(P<0.01)和缓解期8.77±2.17%(P<0.01),TNF、NO的血浆浓度随病情变化而变化。结论:老年CPHD患者PBL凋亡率TNF、NO与病情有关。

    作者:刘丽华;郑剑卿;石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癌症病人下呼吸道致病菌的分布特点

    目的:对540份癌症病人痰标本致病菌检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试图得出癌症病人下呼吸道致病菌的分布特点,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嘱病人留取晨痰,用接种环接种,在兔血琼脂平板上分离,按常规作细菌学鉴定。结果:540份痰标本共分离出116株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1.5%,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68.4%,革兰氏阴性菌占31.6%;若按季节划分,冬春季(1~3月和10~12月)痰标本306份分离出83株菌,培养阳性率为27.1%,夏秋季(约4~9月)痰标本234份分离出33株菌,培养阳性率为14.1%,将两者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冬春季与夏秋季培养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冬春季阳性率较高。结论:下呼吸道致病菌的分布有如下特点:致病菌按数量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真菌为癌症病人下呼吸道致病菌中主要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占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茼的68.4%,下呼吸道感染受季节因素影响,冬春季高于夏秋季。

    作者:李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上消化道出血及急性肾衰1例报告

    我院采用Barter 1500型血透机、碳酸氢盐透析液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抗凝,成功抢救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上消化道大出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力平;周巧玲;陈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22例肝门胆管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预后因素。结果:根治性切除手术组的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49%,59.85%,45.06%,25.75%;非根治切除手术组分别为36.69%,7.34%,3.67%,和3.57%;开腹探查的各种姑息性引流手术和非手术引流组仅有1年生存率,分别为26%和30.38%。结论:根治性切除术疗效佳,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切缘残癌及淋巴结移状况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作者:赵建勋;乔岐禄;高嵩;张环;刘荫华;王嘉琪;张宝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枢性疲劳症候群临床与血清色氨酸的研究

    目的:对珠海市中学生中枢性疲劳症候群的临床、患病率及与血清色氨酸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和整群一级抽样方法,对4所中学1 594人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初筛,筛出有症状的部分人在医院进行以排除其它疾病为目的的精查,并做血清色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临床表现自主神经症状、睡眠障碍、精神症状,推测珠海市中学生中患病率为11%;血清色氨酸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枢性疲劳症候群是珠海地区中学生中的常见病,应积极予以防治;血中色氨酸含量的测定对诊断该病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韩蓉蓉;王亚南;左爱英;谭劼;吴集雄;黄日荷;熊镇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

    目的:应用血管移植手段改善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的心肌缺血。方法:对20例病人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及内乳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大隐静脉桥45根,内乳动脉桥15根。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及术后注意监护治疗。结果:18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病人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善。2例死亡,与心肌未完全血管化有关。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痛的主要方法之一,成功的关键是心肌完全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监护

    作者:彭品贤;梁建辉;林清文;蔡平;张本固;谢远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63例女性寻常性痤疮的临床分析

    目的:63例女性寻常型痤疮的临床分析。方法:分别对63例女性寻常痤疮的病因、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析,并采用内服外护的治疗方案。结果:总有效率93.6%,以面颊部疗效佳。结论:寻常型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采取内服外治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晓娟;武钦学;李伟明;席丽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道清洁剂加用西沙必利的有效性及耐受性观察

    目的:观察肠道清洁剂加用西沙必利对肠粘膜的清洁作用。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结肠镜检查的前2天和前1天晚10点服果导片2片,在行结肠镜检查的当天早晨5点,给予硫酸镁50g,水冲服,然后在1h内饮水3 000ml。观察组在上述给药的基础上在结肠镜检查的前1天晚上10点服用西沙必利10mg。结果:西沙必利作为一种清洁肠道的辅助药物,可显著提高病人对肠道清洁剂的耐受和肠道的清洁度。

    作者:褚燕君;卢艳如;陈玉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脾切除治疗101例儿童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脾切除对治疗儿童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和远期疗效分析。方法:分析101例儿童晚期血吸虫病行脾切除术后的生存情况。结果:生存88例,死亡13倒。结论:脾切除是治疗儿童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叶青;章锦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豚鼠哮喘模型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水平及地塞米松的影响

    目的:应用放免法查测豚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并探讨其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外周血IL-6水平在哮喘组、地塞米松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BALF中IL-6水平哮喘组106.46±65.58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但哮喘组BALF中IL-6水平与嗜酸性细胞百分率之间无相关性(r=0.1508 P>0.05)。结论:IL-6参与了哮喘发病机制的调节。

    作者:潘频华;吴鄂生;陈清兰;尹本义;胡成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联用硝酸甘油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两种治疗策略。方法:对应用大剂量垂体后叶素持续静滴联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治疗的22例病人及应用奥曲肤治疗18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痛人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垂体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8.2%、81.8%,奥曲肽组分别为77.8%、89.0%,在近期止血效果方面奥曲肽组优于垂体组,而总止血效果相差无显著性(P>0.05)。无效及再出血率则垂体组比奥曲肽组高。结论: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止血迅速,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王晓泉;李纯刚;唐有余;屈少华;蒋玲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ICAM-1、VCAM-1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探讨二者在正常肝组织、肝海绵状血管瘤和36例不同侵袭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侵袭性的关系。结果:ICAM-1和VCAM-1在正常肝组织无表达,在6倒肝海绵状血管瘤中仅1例VCAM-1呈弱阳性表达;在36例肝细胞癌中,ICAM-1、VCAM-1分别有25例(69.4%)和23例(63.9%)表达,且多数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3.3%和26.7%)。高侵袭肝癌组(21例)中分别有18例(85.7%)和17例(80.9%)表达ICAM-1和VCAM-1,而非侵袭组仅分别有7例(46.7%)和6例(40.0%)表达,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ICAM-1、VCAM-1与肝细胞癌生物恶变及侵袭性具有相关性。

    作者:周文波;戴宗晴;袁房均;于昌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浆置换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对临床各科多种疾病进行血浆置换。结果:98例中显效26例(26.5%),有效50例(51%),总有效率77.5%。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有效治疗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其安全和治疗效果。

    作者:童环祥;李碧娟;王智纯;舒向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选择性动脉造影及血D—Dimer检查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65~1999年39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39例病人中7例早期通过肠系膜上动脉或腹主动脉造影确诊,5例检测血D—Dimer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而考虑到本病。经应用抗凝、溶栓、扩血管等药物后12例病人中8例治愈,避免了手术,有效率达75%。4例无明显好转而手术治疗。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和给药是早期诊断、治疗有价值的方法,血D—Dimer是实验室检查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及早应用抗凝、溶栓和罂粟碱等药物是避免手术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冲;房学东;吕国庆;何尔斯泰;李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杀鼠药中毒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杀鼠药中毒的疗效。方法:对54例急性杀鼠药中毒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胞二磷胆碱治疗。结果:痊愈26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舛.4%,胞二磷胆碱组与对照组在止痛时间、催醒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胞二磷胆碱可作为急性杀鼠药中毒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钟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穿红口服液抗不稳定性冠心病血小板活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穿红口服液防治不稳定性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38例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日口服穿红口服液3次,每次10ml,疗程2周;对照组每日口服含阿司匹林50mg焦糖液(色彩、包装同穿红口服液)3次,每次10ml,疗程相同。治疗前后患者做心电图、测血浆TXB2、PGI2。疗程结束后经x2、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揭示穿红口服液抗不稳定性冠心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电图的改善,TXB2下降的水平和PGI2上升的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穿红口服液和阿司匹林一样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而阻断冠脉病变,使用更强,疗效更好。

    作者:杨芳丽;杨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地氟醚和异氟醚肺摄取和排出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地氟醚和异氟醚在先天性心脏痛(CHD)体外循环(CPB)前后的肺摄取和排出情况的比较。方法:28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的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地氟醚组(n=14)异氟醚组(n=14)分别在CPB前后各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15min,连续记录吸入浓度(FI)、肺泡浓度(FA)、设定浓度(FD)及终止吸入时的肺泡浓度(FAD)。观察比值:FA:FI、FA:FAO及FA:F1=1/2、FA:FD=1/2、FA:FAO=1/2的时间。结果:地氟醚组的FA:F1、FA、FD明显高于异氟迷组(P<0.05),地氟醚组的FA:FAO明显低于异氟醚组。两组CPB前后的各数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地氟醚低的溶解性使其在体内的摄取与排出快于异氟醚,而CPB对吸入麻醉药在CHD(左向右分流)肺摄取和排出的影响不大。

    作者:李利文;刘流;常业恬;李李;徐军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核分支杆菌MPT63抗原的表达及其血清学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获得结核分支杆菌重组MPT63蛋白,研究其免疫学特性,评价其在结核痛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寻找更有效的结核病诊断试剂。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纯化MPT63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双扩散试验分析其抗原性,通过斑点免疫试验、结明试验和结核病一步法检测血清中抗结核抗体。结果:重组质粒pET24b—MPT63测序表明具有正确的编码序列,MPT63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内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高效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左右,分子量约16kDa,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双扩散试验检测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6.7%和50%,结核病一步法检测的阳性率为70%,结明试验的阳性率为80%。在34例正常血清中,MPT63和PPD斑点免疫试验检测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8.2%和35.3%,结核病一步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3.5%。结论:pET24b—MPT63大肠杆菌工程菌能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高效表达,重组的MPT63也许可作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一组抗原之一。

    作者:吴雪琼;张俊仙;夏湘萱;刘军;李洪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