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锦平;王武军;王文林;邹小明;蔡开灿;吴兆红
目的:评价胆道镜液电碎石在治疗胆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142例行胆总管探查和T管引流术后经T管行液电碎石及取石治疗。结果:104例(73.2%)在一次胆道镜液电碎石治疗后痊愈,32例(22.5%)2次治疗后痊愈,2例经3次治疗痊愈。结论:胆道镜液电碎石对肝胆管结石特别是手术中未能取尽的结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秋实;张宝善;周少波;万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999年5月~2000年10月采用GDC栓塞治疗41例43个颅内动脉瘤。男28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47.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头痛3倒,术前Hunt和Hess分级,37例为Ⅰ、Ⅱ级,4例Ⅲ级。结果:栓塞治疗的4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100%)35个,次全栓塞(90%~99%)4个,不全栓塞(<90%)4个。术中血栓形成2例,经溶栓和抗凝治疗1例恢复正常,1例遗留轻偏瘫,微导丝刺破动脉瘤壁1例,致密填塞弹簧圈后治愈,弹簧圈部分脱入载瘤动脉内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赵振伟;高国栋;秦怀洲;李永林;赵继培;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温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方法: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给予温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药物治疗;对照1组50例,仅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对照组2组38例,给予微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镇咳、湿啰音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及显著性差异(P<0.01,P<0.05);热退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温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婴幼儿肺炎有效、安全、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丛艳华;修建华;王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微创、价廉的治疗复发性气胸(RPT)的手术方法。方法:在探索出可诊治胸腔积液的局麻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技术后,自2000年2月~11月,对10例RPT患者在非全麻下进行了VATS治疗。结果:除1例改行气管插管全麻外,其余均在强化加局麻下(6例)或/和硬脊膜外麻醉下(3例)完成。见肺大疱者6例,缝扎(4例)或切除(2例)肺大疱后,予以摩擦胸膜固定术;未见大疱者3例,予以摩擦加滑石粉胸膜固定术。手术时间80~120min。4例病人诉中度疼痛。但血液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变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结论:非全麻下行VATS治疗RPT是安全有效的,并可使治疗费用大幅度降低。
作者:李简;王晓新;贺钢锋;张诗杰;宋言峥;刘桐林;陈鸿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全长cDNA基因,进一步探讨人白细胞介素18的功效。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从人胚肝组织中扩增出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并克隆到真核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报告栽体pGFP—N1中。结果:经PCR及DNA序列测定得以证实其序列与文献报导一致。结论:该实验成功地克隆了IL—18cDNA,并将其重组构建了含有IL-18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IL18。
作者:何淑雅;薛志红;Zhu Ming;朱敏;周钢;刘晓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ICAM-1、VCAM-1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探讨二者在正常肝组织、肝海绵状血管瘤和36例不同侵袭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侵袭性的关系。结果:ICAM-1和VCAM-1在正常肝组织无表达,在6倒肝海绵状血管瘤中仅1例VCAM-1呈弱阳性表达;在36例肝细胞癌中,ICAM-1、VCAM-1分别有25例(69.4%)和23例(63.9%)表达,且多数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3.3%和26.7%)。高侵袭肝癌组(21例)中分别有18例(85.7%)和17例(80.9%)表达ICAM-1和VCAM-1,而非侵袭组仅分别有7例(46.7%)和6例(40.0%)表达,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ICAM-1、VCAM-1与肝细胞癌生物恶变及侵袭性具有相关性。
作者:周文波;戴宗晴;袁房均;于昌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49d妊娠,在门诊已被广泛应用,它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等特点,深受广大妇女的欢迎。本文对10~16周妊娠药物流产的计划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作者:钟波;符亚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倒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表现恶性高血压,视力明显下降,可以尿VMA水平升高为定性,以彩超、CT为定位诊断。结论:本病一旦诊断成立,手术切除患侧肾上腺及肿瘤是唯一有效办法。
作者:周成;张雪培;张向阳;齐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咳嗽、咳白粘痰气促2月,加重高热下肢浮肿10d,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半月,诊断为双下肺炎人院。体查:神清,有鼻翼搧动,唇发绀,颈静脉稍充盈,双下肺语颤减弱,呈浊音,双肺有散在干湿啰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余体征无特殊。实验室检查,WBC7.6~26.5×109/L,N 0.77~0.9,Hb 10.5g/L;免疫全套异常,痰染色发现G+球菌,杆菌、痰培养有产气肠杆菌1.5×106/ml及肺炎链球菌,纤支镜下分泌物霉菌培养有酵母菌,纤支镜检为支气管炎症改变,胸片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右下肺野为多;EKG提示心肌缺血。
作者:陈金秀;陈清兰;海镇环;陈晓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新生小鼠肝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肝组织块外植培养和肝组织块胶原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小鼠肝细胞,并比较两种方法。结果:运用这两种方法成功地培养出原代肝细胞,并能够传代,光镜证实培养细胞为肝细胞。结论:这两种方法为广泛开展肝细胞培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阳德;赖毅;赵俊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应用血管移植手段改善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的心肌缺血。方法:对20例病人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及内乳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大隐静脉桥45根,内乳动脉桥15根。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及术后注意监护治疗。结果:18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病人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善。2例死亡,与心肌未完全血管化有关。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痛的主要方法之一,成功的关键是心肌完全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监护
作者:彭品贤;梁建辉;林清文;蔡平;张本固;谢远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不完全皮肤撕脱伤原位缝合术后,用高压氧、扩血管、抗凝治疗的方法效果及优势。方法:收集1996~2000年21例不完全皮肤撕脱伤的病例,所有病倒均有骨、肌腱、钢板外露,术中均采用原位皮瓣缝合,术后采取高压氧、抗凝、扩血管治疗。结果:术后皮瓣大部分成活,术后皮肤功能均保护良好。结论:在不完全皮肤撕脱伤中,原位皮瓣缝合,术后采取积极的抗凝、扩血管、高压氧治疗,效果较好,对伴有肌腱、骨等外露的不完全皮肤撕脱尤其有优势。
作者:曹燕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较好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方法:改良方法行全膀胱切除术,术中保留膀胱外括约肌及膜部尿道。取约60cm带血管蒂的末段回肠,于肠系膜对侧缘纵形剖开形成肠片,再将该肠片以“w”形折叠,缝合为球形的新膀胱。双侧输尿管断端吻合于球形新膀胱,新膀胱的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31例中28例术后控排尿功能好,每次排尿量200~600ml;3例患者术后排尿困难;无尿失禁病例。所有患者术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膀胱造影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回肠新膀胱术后有良好的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自控排尿功能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方式的一个优良选择。
作者:梁蔚波;苏泽轩;钟红兴;李宁同;徐谊朝;郭泽雄;卓育敏;黄桦;苏文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肺心痛(CPHD)患者不同病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凋亡的变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一氧化氮(NO)在发病中的作用,选取CPHD不同时期的患者30例与15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断端标记法(TdT法)、ELISA法及griess法分别检测CPHD患者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以及TNF、NO的水平。结果:患者急性加重期的PBL凋亡率(33.12±7.80%)明显高于对照组8.32±1.43%(P<0.01)和缓解期8.77±2.17%(P<0.01),TNF、NO的血浆浓度随病情变化而变化。结论:老年CPHD患者PBL凋亡率TNF、NO与病情有关。
作者:刘丽华;郑剑卿;石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获得结核分支杆菌重组MPT63蛋白,研究其免疫学特性,评价其在结核痛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寻找更有效的结核病诊断试剂。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纯化MPT63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双扩散试验分析其抗原性,通过斑点免疫试验、结明试验和结核病一步法检测血清中抗结核抗体。结果:重组质粒pET24b—MPT63测序表明具有正确的编码序列,MPT63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内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高效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左右,分子量约16kDa,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双扩散试验检测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6.7%和50%,结核病一步法检测的阳性率为70%,结明试验的阳性率为80%。在34例正常血清中,MPT63和PPD斑点免疫试验检测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8.2%和35.3%,结核病一步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3.5%。结论:pET24b—MPT63大肠杆菌工程菌能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高效表达,重组的MPT63也许可作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一组抗原之一。
作者:吴雪琼;张俊仙;夏湘萱;刘军;李洪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近年来收治梗阻性结肠癌21倒患者的外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除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限期手术外,其余16例行急诊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行根治性一期切除吻合14倒,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并发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2例,切口感染1倒。结论:结肠癌致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应力求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冯铎;陶霖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层粘连蛋白(LN)和α1-微球蛋白(α1-MG)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血肌酐(Cr)水平分为氮质血症组和尿毒症组,用放免分析法对全部患者血清LN和α1—MG进行检测。结果:氮质血症组与尿毒症组LN和α1—MG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尿毒症组血清α1-MG水平明显高于氮质血症组(P<0.01),尿毒症组与氮质血症组血清LN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血中LN和α1-MG水平测定可作为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作者:万福俊;陆勇;李桂馥;张全;高俊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右前外侧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48例经选择的病人使用该切口。切口位于第3至第5肋间。切除切口上位肋软骨。主动脉插管插于主动脉侧壁。心脏自身手术操作与胸骨正中切口中相应的操作相同。结果:女性和男性病人切口长度分别为(10.3±2.2)cm,(10.6±3.2)cm转流时间为(61.3±25.1)min,停跳时间为(49.5±19.2)min,术后总引流量为(410±125)ml。除1例主动脉瓣手术病人外,其余病人均显露良好。结论:对可经右房或房间沟入路完成的心脏手术,右前外侧切口是一个满意的手术切口。
作者:高锦平;王武军;王文林;邹小明;蔡开灿;吴兆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放免法查测豚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并探讨其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外周血IL-6水平在哮喘组、地塞米松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BALF中IL-6水平哮喘组106.46±65.58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但哮喘组BALF中IL-6水平与嗜酸性细胞百分率之间无相关性(r=0.1508 P>0.05)。结论:IL-6参与了哮喘发病机制的调节。
作者:潘频华;吴鄂生;陈清兰;尹本义;胡成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该研究旨在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上对深圳市某医院及河北辛集地区发生术后及注射后龟分枝杆菌暴发感染的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建立一套快速的的鉴定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的探针杂交方法。方法:根据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标准株16S一23S rDNA间隔区序列测序结果,设计一对寡核苷酸探针,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其对临床标本和临床分离株的检测进行了研究。结果:探针检测PCR扩增产物敏感性为1ng,只与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杂交,与56株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全部杂交;检测57株临床标本阳性率为66.6%。结论:探针检测从基因水平上再次确认引起这两次暴发感染的致病菌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结果快速可靠。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灵霞;庄玉辉;扈庆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