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寡核苷酸探针对龟分枝杆菌暴发感染的鉴定

张灵霞;庄玉辉;扈庆华

关键词:龟分枝杆菌暴发感染寡核苷酸探针PCR16S-23SrDNA间隔区
摘要:该研究旨在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上对深圳市某医院及河北辛集地区发生术后及注射后龟分枝杆菌暴发感染的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建立一套快速的的鉴定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的探针杂交方法。方法:根据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标准株16S一23S rDNA间隔区序列测序结果,设计一对寡核苷酸探针,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其对临床标本和临床分离株的检测进行了研究。结果:探针检测PCR扩增产物敏感性为1ng,只与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杂交,与56株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全部杂交;检测57株临床标本阳性率为66.6%。结论:探针检测从基因水平上再次确认引起这两次暴发感染的致病菌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结果快速可靠。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及误诊原因。方法:对38例经细胞学或经胃镜病理活检及低张气钡双对比食管造影综合检查确诊的早期食管癌,进行回顾性阅片分析,总结了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对12例误诊为早期食管癌的病例,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结果:38例早期食管癌中,食管造影检查为阴性9例(23.7%),其余29例有如下X线征:局限的食管粘膜增粗、中断、迂曲;形成小溃疡,小的充盈缺损;食管壁局限性僵硬;钡剂在病变处流速减慢,呈现滞留。误诊原因主要为:照片质量欠佳或食管粘膜钡剂涂抹不好,造成粘膜皱襞的“紊乱”或“中断”。结论:早期食管癌X线征象微细,漏诊、误诊率高,低张气钡双对比食管造影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显示。X线、胃镜及细胞学检查相互补充,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胡荫崧;陈振松;李英汉;郭文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联用硝酸甘油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两种治疗策略。方法:对应用大剂量垂体后叶素持续静滴联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治疗的22例病人及应用奥曲肤治疗18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痛人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垂体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8.2%、81.8%,奥曲肽组分别为77.8%、89.0%,在近期止血效果方面奥曲肽组优于垂体组,而总止血效果相差无显著性(P>0.05)。无效及再出血率则垂体组比奥曲肽组高。结论: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止血迅速,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王晓泉;李纯刚;唐有余;屈少华;蒋玲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右前外侧切口的心内直视手术

    目的:探讨经右前外侧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48例经选择的病人使用该切口。切口位于第3至第5肋间。切除切口上位肋软骨。主动脉插管插于主动脉侧壁。心脏自身手术操作与胸骨正中切口中相应的操作相同。结果:女性和男性病人切口长度分别为(10.3±2.2)cm,(10.6±3.2)cm转流时间为(61.3±25.1)min,停跳时间为(49.5±19.2)min,术后总引流量为(410±125)ml。除1例主动脉瓣手术病人外,其余病人均显露良好。结论:对可经右房或房间沟入路完成的心脏手术,右前外侧切口是一个满意的手术切口。

    作者:高锦平;王武军;王文林;邹小明;蔡开灿;吴兆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地氟醚和异氟醚肺摄取和排出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地氟醚和异氟醚在先天性心脏痛(CHD)体外循环(CPB)前后的肺摄取和排出情况的比较。方法:28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的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地氟醚组(n=14)异氟醚组(n=14)分别在CPB前后各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15min,连续记录吸入浓度(FI)、肺泡浓度(FA)、设定浓度(FD)及终止吸入时的肺泡浓度(FAD)。观察比值:FA:FI、FA:FAO及FA:F1=1/2、FA:FD=1/2、FA:FAO=1/2的时间。结果:地氟醚组的FA:F1、FA、FD明显高于异氟迷组(P<0.05),地氟醚组的FA:FAO明显低于异氟醚组。两组CPB前后的各数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地氟醚低的溶解性使其在体内的摄取与排出快于异氟醚,而CPB对吸入麻醉药在CHD(左向右分流)肺摄取和排出的影响不大。

    作者:李利文;刘流;常业恬;李李;徐军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选择性动脉造影及血D—Dimer检查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65~1999年39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39例病人中7例早期通过肠系膜上动脉或腹主动脉造影确诊,5例检测血D—Dimer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而考虑到本病。经应用抗凝、溶栓、扩血管等药物后12例病人中8例治愈,避免了手术,有效率达75%。4例无明显好转而手术治疗。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和给药是早期诊断、治疗有价值的方法,血D—Dimer是实验室检查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及早应用抗凝、溶栓和罂粟碱等药物是避免手术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冲;房学东;吕国庆;何尔斯泰;李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少年嗜铬细胞瘤(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倒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表现恶性高血压,视力明显下降,可以尿VMA水平升高为定性,以彩超、CT为定位诊断。结论:本病一旦诊断成立,手术切除患侧肾上腺及肿瘤是唯一有效办法。

    作者:周成;张雪培;张向阳;齐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扩张创面植皮治疗眼睑瘢痕挛缩

    目的:解决眼睑及颜面深度烧伤后用普通手术方法难以预防再度眼睑瘢痕挛缩、眼睑闭合不全及睑外翻的难题。方法:对32例眼睑和面部深度烧伤的患者行眼睑瘢痕松解、扩张创面植皮手术,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眼睑瘢痕挛缩再度导致眼睑闭合不全及睑外翻。结果:眼睑瘢痕松解、扩张创面植皮后治愈了因深度烧伤引起的眼睑瘢痕挛缩。结论:扩张创面植皮为治疗眼睑瘢痕挛缩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孟忻;张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

    目的:应用血管移植手段改善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的心肌缺血。方法:对20例病人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及内乳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大隐静脉桥45根,内乳动脉桥15根。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及术后注意监护治疗。结果:18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病人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善。2例死亡,与心肌未完全血管化有关。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痛的主要方法之一,成功的关键是心肌完全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监护

    作者:彭品贤;梁建辉;林清文;蔡平;张本固;谢远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浆置换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对临床各科多种疾病进行血浆置换。结果:98例中显效26例(26.5%),有效50例(51%),总有效率77.5%。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有效治疗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其安全和治疗效果。

    作者:童环祥;李碧娟;王智纯;舒向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与高频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与高频心电图(HFECG)的阳性检出率,探索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方法:利用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和HFECG对46例临床可疑冠心痛、常规心电图正常者做检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6例受检者中,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者29例,占63%;HFECG阳性者43例,占93.5%,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HFECG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可作为筛查和早期诊断冠心痛的一项有用的参考指标,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管莉莉;冀京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肺鳞癌nm23基因 mRNA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nm23基因表达在原发性肺鳞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nm23基因寡核酸探针,通过Northern印迹转移的方法,检测17例原发性肺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离癌灶的非癌肺组织中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nm23 mRNA表达水平与肺癌生物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肺鳞组织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增高(8.17±3.41)与癌旁组织(4.05±1.90)及远离癌灶的非癌肺组织(3.21±1.9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10.54±3.60)与无淋巴结转移者(5.72±2.51)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细胞低分化者(9.83±3.27)与中高分化者(5.96±2.63)差异亦有显著性(P<0.02)。结论:肺鳞癌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增高,且与癌的淋巴转移和组织分化有关,但未显示nm23基因mRNA表达在肺鳞癌中的癌转移抑制作用。

    作者:陈琼;陈合群;李国虎;Chen Hequn;Li G-ouhu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枢性疲劳症候群临床与血清色氨酸的研究

    目的:对珠海市中学生中枢性疲劳症候群的临床、患病率及与血清色氨酸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和整群一级抽样方法,对4所中学1 594人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初筛,筛出有症状的部分人在医院进行以排除其它疾病为目的的精查,并做血清色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临床表现自主神经症状、睡眠障碍、精神症状,推测珠海市中学生中患病率为11%;血清色氨酸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枢性疲劳症候群是珠海地区中学生中的常见病,应积极予以防治;血中色氨酸含量的测定对诊断该病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韩蓉蓉;王亚南;左爱英;谭劼;吴集雄;黄日荷;熊镇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非全麻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复发性气胸的探讨

    目的:探索微创、价廉的治疗复发性气胸(RPT)的手术方法。方法:在探索出可诊治胸腔积液的局麻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技术后,自2000年2月~11月,对10例RPT患者在非全麻下进行了VATS治疗。结果:除1例改行气管插管全麻外,其余均在强化加局麻下(6例)或/和硬脊膜外麻醉下(3例)完成。见肺大疱者6例,缝扎(4例)或切除(2例)肺大疱后,予以摩擦胸膜固定术;未见大疱者3例,予以摩擦加滑石粉胸膜固定术。手术时间80~120min。4例病人诉中度疼痛。但血液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变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结论:非全麻下行VATS治疗RPT是安全有效的,并可使治疗费用大幅度降低。

    作者:李简;王晓新;贺钢锋;张诗杰;宋言峥;刘桐林;陈鸿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氯胺酮、咪唑安定与感染性休克大鼠肝HSP70的表达

    目的:观察氯胺酮、咪唑安定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肝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88只,分为对照组(NS、E组)和试验组(EK、EKM组)。NS组为正常对照组,E组给予内毒素20mg/kg,EK组、EKM组在同E组处理前分别给予氯胺酮80mg/kg,氯胺酮mg/kg+/咪唑安定0.5mg/kg。在A时点(内毒素处理后2h)和B时点(以内毒素组大鼠临终时为时点)测定肝HSP70表达及TNF—α血浆水平,并观察各组生存时间。结果:E组较NS组HSP70表达明显上调,TNF-α血浆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E组比较,EK组HSP70表达明显上调,TNF—α血浆水平明显降低(P<0.05),大鼠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EKM组与EK组比较各组数据无明显差异。结论:氨胺酮提高感染性休克大鼠肝HSP70的表达,抑制内毒素刺激的TNF-α的释放,提高氯胺酮的作用。

    作者:张兰;肖红;廖刃;王泉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再手术探讨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近期再次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及术中有关问题。方法:回顾43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资料,对多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再次手术甲状腺及周围组织残癌率为58.1%,说明再次手术很有必要。结论:甲状腺癌局部切除后再次手术必要,应在确诊后尽早实施,以防复发,对甲状腺肿瘤行甲状腺腺叶切除能预防再次手术。

    作者:刘光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学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探讨

    1 现代教育技术适用于医学教育,我国的医学教育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医学教育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去掌握比其它专业数量更大的知识,而这些医学知识的内容更新较其他专业要快,除对知识的要求外,还有对技能与态度的要求。

    作者:常力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症

    我院1988~1997年收治60岁以上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45例,就其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5例中,男173例,女72例,年龄61~90岁。均有呕血(和)黑便,单纯大便潜血阳性者未列入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4例,胃溃疡76例,食管静脉曲张24例,急性胃粘膜病变21例,胃癌及食道癌17例,其它23例。并发症:心律失常35例,心绞痛18例,肺部感染22例,肝性脑病12例,脑血栓形成4例,抽搐2例,脑梗塞2例。从病因看:消化性溃疡组发生160例、并发症48例,癌症组17例、并发症13例,食管静脉曲张24例,并发症21例,其它组44例,并发症13例。

    作者:毕超;陈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痔疮治疗中肛门坠胀伴严重全身反应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痔疮治疗中肛门坠胀伴全身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病人在进行痔疮负压吸引套扎治疗后感肛门坠胀难忍,随即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腹痛,检查发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立即平卧休息,可自然缓解。对于严重的病例,给予输液、注射阿托品治疗。结果:31例出现全身反应的痛人经平卧,或输液,肌注阿托品治疗,均在30min内缓解,无任何其他并发症或后遗症。所有患者经过处理均恢复正常。结论:痔疮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病人的全身反应,只要处理得当,均能顺利恢复。

    作者:龚连生;张阳德;何剪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透患者透析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探讨血液透析疗法对SOD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SOD活性以比较血液透析前后SOD精浆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血浆SOD浓度分别为(285.31±68.41)u/ml与(196.53±45.42)u/ml(P<0.05),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前后血浆SOD浓度分别为(196.53±42.42)u/ml与(293.76±61.61)u/ml(P<0.05)。结论:血液透析法可激活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剂活性,消除体内过多氧自由基,达到延缓肾衰的治疗目的。

    作者:杨京芝;付君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无环鸟苷加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50例

    我们应用无环鸟苷加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具有典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3~70岁,病程2~8d。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病情相似,在年龄、性别、病程、皮疹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林兰英;朱希聪;叶冬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