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胺酮、咪唑安定与感染性休克大鼠肝HSP70的表达

张兰;肖红;廖刃;王泉云

关键词:HSP70氯胺酮咪唑定安
摘要:目的:观察氯胺酮、咪唑安定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肝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88只,分为对照组(NS、E组)和试验组(EK、EKM组)。NS组为正常对照组,E组给予内毒素20mg/kg,EK组、EKM组在同E组处理前分别给予氯胺酮80mg/kg,氯胺酮mg/kg+/咪唑安定0.5mg/kg。在A时点(内毒素处理后2h)和B时点(以内毒素组大鼠临终时为时点)测定肝HSP70表达及TNF—α血浆水平,并观察各组生存时间。结果:E组较NS组HSP70表达明显上调,TNF-α血浆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E组比较,EK组HSP70表达明显上调,TNF—α血浆水平明显降低(P<0.05),大鼠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EKM组与EK组比较各组数据无明显差异。结论:氨胺酮提高感染性休克大鼠肝HSP70的表达,抑制内毒素刺激的TNF-α的释放,提高氯胺酮的作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完全皮肤撕脱伤治疗的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不完全皮肤撕脱伤原位缝合术后,用高压氧、扩血管、抗凝治疗的方法效果及优势。方法:收集1996~2000年21例不完全皮肤撕脱伤的病例,所有病倒均有骨、肌腱、钢板外露,术中均采用原位皮瓣缝合,术后采取高压氧、抗凝、扩血管治疗。结果:术后皮瓣大部分成活,术后皮肤功能均保护良好。结论:在不完全皮肤撕脱伤中,原位皮瓣缝合,术后采取积极的抗凝、扩血管、高压氧治疗,效果较好,对伴有肌腱、骨等外露的不完全皮肤撕脱尤其有优势。

    作者:曹燕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白细胞介素18(hIL-18)的cDNA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全长cDNA基因,进一步探讨人白细胞介素18的功效。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从人胚肝组织中扩增出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并克隆到真核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报告栽体pGFP—N1中。结果:经PCR及DNA序列测定得以证实其序列与文献报导一致。结论:该实验成功地克隆了IL—18cDNA,并将其重组构建了含有IL-18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IL18。

    作者:何淑雅;薛志红;Zhu Ming;朱敏;周钢;刘晓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肺弥漫性曲菌病致曲菌败血症1例分析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咳嗽、咳白粘痰气促2月,加重高热下肢浮肿10d,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半月,诊断为双下肺炎人院。体查:神清,有鼻翼搧动,唇发绀,颈静脉稍充盈,双下肺语颤减弱,呈浊音,双肺有散在干湿啰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余体征无特殊。实验室检查,WBC7.6~26.5×109/L,N 0.77~0.9,Hb 10.5g/L;免疫全套异常,痰染色发现G+球菌,杆菌、痰培养有产气肠杆菌1.5×106/ml及肺炎链球菌,纤支镜下分泌物霉菌培养有酵母菌,纤支镜检为支气管炎症改变,胸片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右下肺野为多;EKG提示心肌缺血。

    作者:陈金秀;陈清兰;海镇环;陈晓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枢性疲劳症候群临床与血清色氨酸的研究

    目的:对珠海市中学生中枢性疲劳症候群的临床、患病率及与血清色氨酸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和整群一级抽样方法,对4所中学1 594人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初筛,筛出有症状的部分人在医院进行以排除其它疾病为目的的精查,并做血清色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临床表现自主神经症状、睡眠障碍、精神症状,推测珠海市中学生中患病率为11%;血清色氨酸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枢性疲劳症候群是珠海地区中学生中的常见病,应积极予以防治;血中色氨酸含量的测定对诊断该病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韩蓉蓉;王亚南;左爱英;谭劼;吴集雄;黄日荷;熊镇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声波洁治术的临床实习教学改革

    为提高临床实习中超声波洁治术的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应用问卷和成绩评估的方法调查了94级口腔医学系两组共30名学生。结果显示: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改进法显著优于传统法(P<0.005);教师评估成绩中,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改进组评为优的学生比例(66.67%)高于传统组(50%)。提示改进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和临床工作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法。

    作者:许春姣;米大丽;方厂云;彭解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与高频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与高频心电图(HFECG)的阳性检出率,探索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方法:利用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和HFECG对46例临床可疑冠心痛、常规心电图正常者做检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6例受检者中,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者29例,占63%;HFECG阳性者43例,占93.5%,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HFECG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可作为筛查和早期诊断冠心痛的一项有用的参考指标,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管莉莉;冀京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环孢素A对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

    观察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采用环孢素A(田可)0.5mg/kg/d治疗30例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疗程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血清C3、C4、T细胞亚群等指标。结果:环孢素A治疗12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尿蛋白减少,肾功能改善,血清C3、C4、T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环孢素A对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治疗有效,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巧玲;游运辉;杨敬华;曹治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选择性动脉造影及血D—Dimer检查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65~1999年39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39例病人中7例早期通过肠系膜上动脉或腹主动脉造影确诊,5例检测血D—Dimer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而考虑到本病。经应用抗凝、溶栓、扩血管等药物后12例病人中8例治愈,避免了手术,有效率达75%。4例无明显好转而手术治疗。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和给药是早期诊断、治疗有价值的方法,血D—Dimer是实验室检查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及早应用抗凝、溶栓和罂粟碱等药物是避免手术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冲;房学东;吕国庆;何尔斯泰;李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脾破裂原位保脾手术52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原位保脾手术的方法及适应症。方法:根据脾脏的解剖学特点及脾脏损伤的分级,分别采用脾脏缝合修补术、胶粘术及脾部分切除术,必要时联合应用2~3种手术方法。结果:52例中,行脾规则或不规则叶、段及脾大部切除42例,15例联合应用2~3种保脾术式。全组无死亡,无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经6个月~9年的随访,随脏质地正常,对感染的易感性无明显增加,未见OPSI的发生。结论:临床综合应用原位保脾技术安全而有效。

    作者:王焰;孙小科;王峰;田永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加速步行试验与活动平板试验初步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运动试验-加速步行试验。方法:选择一组老年冠心痛患者自身对照进行加速步行试验和活动平板试验。结果:加速步行试验退出率明显低于活动平板试验(P<0.05),两试验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加速步行试验可达到目标心率。结论:加速步行试验安全、可行,可用于老年人冠心病诊断。

    作者:王小清;谢景超;蹇在金;赵水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舌癌中Langerhans细胞的图像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Langerhans细胞学与舌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30例人类舌癌标本中正常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ATP酶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进行了数量及形态定量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各期中Langerhans细胞的数量不同,不典型增生中少(P<0.05),早期浸润癌数量明显增多(P<0.05)。图像分析发现病变各期Langerhans细胞的面密度、体密度、形态因子均较正常上皮中有明显改变(P<0.05),但与表面基本相同(P>0.05)。结论:Langerhans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可能与人类舌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郭新程;颜学德;陈良健;杨浩;沈子华;徐锡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生小鼠肝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新生小鼠肝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肝组织块外植培养和肝组织块胶原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小鼠肝细胞,并比较两种方法。结果:运用这两种方法成功地培养出原代肝细胞,并能够传代,光镜证实培养细胞为肝细胞。结论:这两种方法为广泛开展肝细胞培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阳德;赖毅;赵俊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2例反复发作性热性惊厥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反复发作热惊厥对人体的影响。方法:选择热惊厥发作2次或2次以上的患儿,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某些生化、脑电图的改变。结果:热惊厥发作频率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发作频率越高,触发热度越低,表现为CFC的越多,脑电图的恢复越慢。结论:热惊厥发作频率越高,抽搐持续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影响,特别是对大脑一过性损害越大。

    作者:吴素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标识物变化及HB疫苗接种对其影响的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职工乙型肝炎标识物(HBVM)的变化趋势,以及接种乙肝疫苗后对其的影响。方法:对全院职工进行定期HBVM普查,对全阴性的职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分析比较疫苗接种前后HBVM的变化情况。结果:经18年观察,乙型肝炎感染性标志阳性自然转阴性率11.02%,转为抗-HBs阳性率4.24%。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抗-HBs阳性率显著上升,HbAg、HbeAg及抗-HBc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尚有1.31%(30例)未接种乙肝疫苗的职工乙型肝炎感染性标志转阳,而抗-HBs阳性转为阴性的职工,却未发现1例乙型肝炎感染性标志转阳。结论:抗-HBs大幅提升为乙肝疫苗应答的结果,全程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12年保护率达100%,未接种疫苗的全阴性职工应及时、全程普种;而加强接种的时间间隔,则可延长至12年以上。

    作者:谢和清;彭清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再手术探讨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近期再次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及术中有关问题。方法:回顾43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资料,对多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再次手术甲状腺及周围组织残癌率为58.1%,说明再次手术很有必要。结论:甲状腺癌局部切除后再次手术必要,应在确诊后尽早实施,以防复发,对甲状腺肿瘤行甲状腺腺叶切除能预防再次手术。

    作者:刘光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层粘连蛋白和α1-微球蛋白测定意义及评价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目的:为了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层粘连蛋白(LN)和α1-微球蛋白(α1-MG)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血肌酐(Cr)水平分为氮质血症组和尿毒症组,用放免分析法对全部患者血清LN和α1—MG进行检测。结果:氮质血症组与尿毒症组LN和α1—MG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尿毒症组血清α1-MG水平明显高于氮质血症组(P<0.01),尿毒症组与氮质血症组血清LN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血中LN和α1-MG水平测定可作为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作者:万福俊;陆勇;李桂馥;张全;高俊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核分支杆菌MPT63抗原的表达及其血清学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获得结核分支杆菌重组MPT63蛋白,研究其免疫学特性,评价其在结核痛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寻找更有效的结核病诊断试剂。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纯化MPT63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双扩散试验分析其抗原性,通过斑点免疫试验、结明试验和结核病一步法检测血清中抗结核抗体。结果:重组质粒pET24b—MPT63测序表明具有正确的编码序列,MPT63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内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高效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左右,分子量约16kDa,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双扩散试验检测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6.7%和50%,结核病一步法检测的阳性率为70%,结明试验的阳性率为80%。在34例正常血清中,MPT63和PPD斑点免疫试验检测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8.2%和35.3%,结核病一步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3.5%。结论:pET24b—MPT63大肠杆菌工程菌能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高效表达,重组的MPT63也许可作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一组抗原之一。

    作者:吴雪琼;张俊仙;夏湘萱;刘军;李洪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治疗少儿颌面海绵状血管瘤21例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少儿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分次注射患部,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率100%。对病灶大于3cm×3cm的应多点多次注射。结论: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不良反应。

    作者:朱久育;靳隽;孙正;杨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寡核苷酸探针对龟分枝杆菌暴发感染的鉴定

    该研究旨在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上对深圳市某医院及河北辛集地区发生术后及注射后龟分枝杆菌暴发感染的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建立一套快速的的鉴定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的探针杂交方法。方法:根据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标准株16S一23S rDNA间隔区序列测序结果,设计一对寡核苷酸探针,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其对临床标本和临床分离株的检测进行了研究。结果:探针检测PCR扩增产物敏感性为1ng,只与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杂交,与56株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全部杂交;检测57株临床标本阳性率为66.6%。结论:探针检测从基因水平上再次确认引起这两次暴发感染的致病菌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结果快速可靠。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灵霞;庄玉辉;扈庆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无环鸟苷加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50例

    我们应用无环鸟苷加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具有典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3~70岁,病程2~8d。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病情相似,在年龄、性别、病程、皮疹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林兰英;朱希聪;叶冬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