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例反复发作性热性惊厥的临床分析

吴素凤

关键词:惊厥儿童
摘要:目的:了解反复发作热惊厥对人体的影响。方法:选择热惊厥发作2次或2次以上的患儿,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某些生化、脑电图的改变。结果:热惊厥发作频率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发作频率越高,触发热度越低,表现为CFC的越多,脑电图的恢复越慢。结论:热惊厥发作频率越高,抽搐持续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影响,特别是对大脑一过性损害越大。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舌癌中Langerhans细胞的图像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Langerhans细胞学与舌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30例人类舌癌标本中正常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ATP酶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进行了数量及形态定量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各期中Langerhans细胞的数量不同,不典型增生中少(P<0.05),早期浸润癌数量明显增多(P<0.05)。图像分析发现病变各期Langerhans细胞的面密度、体密度、形态因子均较正常上皮中有明显改变(P<0.05),但与表面基本相同(P>0.05)。结论:Langerhans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可能与人类舌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郭新程;颜学德;陈良健;杨浩;沈子华;徐锡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肺鳞癌nm23基因 mRNA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nm23基因表达在原发性肺鳞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nm23基因寡核酸探针,通过Northern印迹转移的方法,检测17例原发性肺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离癌灶的非癌肺组织中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nm23 mRNA表达水平与肺癌生物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肺鳞组织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增高(8.17±3.41)与癌旁组织(4.05±1.90)及远离癌灶的非癌肺组织(3.21±1.9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10.54±3.60)与无淋巴结转移者(5.72±2.51)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细胞低分化者(9.83±3.27)与中高分化者(5.96±2.63)差异亦有显著性(P<0.02)。结论:肺鳞癌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增高,且与癌的淋巴转移和组织分化有关,但未显示nm23基因mRNA表达在肺鳞癌中的癌转移抑制作用。

    作者:陈琼;陈合群;李国虎;Chen Hequn;Li G-ouhu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状况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癌细胞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181例,癌旁组织66例bFGF表达状况。结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bRGF阳性率分别为95.58%和62.12%,两者差异显著(P<0.005);(+)的阳性率分别为48.55%和63.41%;(++)分别为41.62%和36.59%(+++)分别为9.83%和0%。(+)和(++)的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显著(P<0.025)。乳头状腺癌bFGF阳性率及表达强度显著低于低分化癌,腺癌和粘液腺癌(P<0.05)。癌细胞转移组和无转移组bGF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阳性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各种癌组织表达bFGF高于癌旁组织,分化较差的癌细胞高于分化较好的癌细胞;癌转移组表达bFGF(+++)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bFGF与癌发生发展和转移有着内在联系。

    作者:陈江;祝金泉;黄德强;张焜和;谢勇;王崇文;向军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综合性医院心理咨询515例分析

    目的:研究综合性医院心理咨询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15例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综合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的问题,绝大多数属于医学问题(93%),其中以神经症为多,占60%。故药物治疗的配合是必要的。心理治疗比支持性疗法常用。几种心理治疗的综合使用也是一种趋势。

    作者:潘小平;尹平;何方红;杨富英;邓慧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加速步行试验与活动平板试验初步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运动试验-加速步行试验。方法:选择一组老年冠心痛患者自身对照进行加速步行试验和活动平板试验。结果:加速步行试验退出率明显低于活动平板试验(P<0.05),两试验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加速步行试验可达到目标心率。结论:加速步行试验安全、可行,可用于老年人冠心病诊断。

    作者:王小清;谢景超;蹇在金;赵水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痔疮治疗中肛门坠胀伴严重全身反应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痔疮治疗中肛门坠胀伴全身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病人在进行痔疮负压吸引套扎治疗后感肛门坠胀难忍,随即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腹痛,检查发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立即平卧休息,可自然缓解。对于严重的病例,给予输液、注射阿托品治疗。结果:31例出现全身反应的痛人经平卧,或输液,肌注阿托品治疗,均在30min内缓解,无任何其他并发症或后遗症。所有患者经过处理均恢复正常。结论:痔疮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病人的全身反应,只要处理得当,均能顺利恢复。

    作者:龚连生;张阳德;何剪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少年嗜铬细胞瘤(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倒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表现恶性高血压,视力明显下降,可以尿VMA水平升高为定性,以彩超、CT为定位诊断。结论:本病一旦诊断成立,手术切除患侧肾上腺及肿瘤是唯一有效办法。

    作者:周成;张雪培;张向阳;齐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豚鼠哮喘模型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水平及地塞米松的影响

    目的:应用放免法查测豚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并探讨其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外周血IL-6水平在哮喘组、地塞米松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BALF中IL-6水平哮喘组106.46±65.58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但哮喘组BALF中IL-6水平与嗜酸性细胞百分率之间无相关性(r=0.1508 P>0.05)。结论:IL-6参与了哮喘发病机制的调节。

    作者:潘频华;吴鄂生;陈清兰;尹本义;胡成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ICAM-1、VCAM-1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探讨二者在正常肝组织、肝海绵状血管瘤和36例不同侵袭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侵袭性的关系。结果:ICAM-1和VCAM-1在正常肝组织无表达,在6倒肝海绵状血管瘤中仅1例VCAM-1呈弱阳性表达;在36例肝细胞癌中,ICAM-1、VCAM-1分别有25例(69.4%)和23例(63.9%)表达,且多数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3.3%和26.7%)。高侵袭肝癌组(21例)中分别有18例(85.7%)和17例(80.9%)表达ICAM-1和VCAM-1,而非侵袭组仅分别有7例(46.7%)和6例(40.0%)表达,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ICAM-1、VCAM-1与肝细胞癌生物恶变及侵袭性具有相关性。

    作者:周文波;戴宗晴;袁房均;于昌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杀鼠药中毒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杀鼠药中毒的疗效。方法:对54例急性杀鼠药中毒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胞二磷胆碱治疗。结果:痊愈26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舛.4%,胞二磷胆碱组与对照组在止痛时间、催醒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胞二磷胆碱可作为急性杀鼠药中毒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钟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道清洁剂加用西沙必利的有效性及耐受性观察

    目的:观察肠道清洁剂加用西沙必利对肠粘膜的清洁作用。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结肠镜检查的前2天和前1天晚10点服果导片2片,在行结肠镜检查的当天早晨5点,给予硫酸镁50g,水冲服,然后在1h内饮水3 000ml。观察组在上述给药的基础上在结肠镜检查的前1天晚上10点服用西沙必利10mg。结果:西沙必利作为一种清洁肠道的辅助药物,可显著提高病人对肠道清洁剂的耐受和肠道的清洁度。

    作者:褚燕君;卢艳如;陈玉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氯胺酮、咪唑安定与感染性休克大鼠肝HSP70的表达

    目的:观察氯胺酮、咪唑安定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肝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88只,分为对照组(NS、E组)和试验组(EK、EKM组)。NS组为正常对照组,E组给予内毒素20mg/kg,EK组、EKM组在同E组处理前分别给予氯胺酮80mg/kg,氯胺酮mg/kg+/咪唑安定0.5mg/kg。在A时点(内毒素处理后2h)和B时点(以内毒素组大鼠临终时为时点)测定肝HSP70表达及TNF—α血浆水平,并观察各组生存时间。结果:E组较NS组HSP70表达明显上调,TNF-α血浆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E组比较,EK组HSP70表达明显上调,TNF—α血浆水平明显降低(P<0.05),大鼠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EKM组与EK组比较各组数据无明显差异。结论:氨胺酮提高感染性休克大鼠肝HSP70的表达,抑制内毒素刺激的TNF-α的释放,提高氯胺酮的作用。

    作者:张兰;肖红;廖刃;王泉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伤性颞叶脑挫裂伤72例临床分析

    目的:颞叶挫裂伤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系统分析1997年1月~2000年10月72例颞叶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结果:手术与非手术对愈后有明显影响。结论:通过对72例颞叶挫裂伤后的临床分析,手术与非手术时机的正确判断,提高了对颞叶挫裂伤的综合治疗水平,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周文江;宋仲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右前外侧切口的心内直视手术

    目的:探讨经右前外侧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48例经选择的病人使用该切口。切口位于第3至第5肋间。切除切口上位肋软骨。主动脉插管插于主动脉侧壁。心脏自身手术操作与胸骨正中切口中相应的操作相同。结果:女性和男性病人切口长度分别为(10.3±2.2)cm,(10.6±3.2)cm转流时间为(61.3±25.1)min,停跳时间为(49.5±19.2)min,术后总引流量为(410±125)ml。除1例主动脉瓣手术病人外,其余病人均显露良好。结论:对可经右房或房间沟入路完成的心脏手术,右前外侧切口是一个满意的手术切口。

    作者:高锦平;王武军;王文林;邹小明;蔡开灿;吴兆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氟尿嘧啶对大鼠小肠的损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对大鼠小肠的损伤作用。方法:通过胃管连续2d给予大鼠氟尿嘧啶125mk/kg·d,观察给药后第1天~第7天大鼠每日饮食量的变化,给药前和给药后的第8天分别称大鼠体重,给药后第8天测定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分析小肠形态学变化、观察小肠对色氨酸吸收能力,测定动脉血谷氨酰胺的浓度。结果:给药后第1天~第7天大鼠饮食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尤其是第2天~第4天为严重,第8天大鼠体重下降,小肠结构有明显损伤,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压下降,小肠对色氨酸的吸收及动脉血谷氨酰胺浓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氟尿嘧啶可导致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明显障碍。

    作者:董红林;杨晶;吴定标;徐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寡核苷酸探针对龟分枝杆菌暴发感染的鉴定

    该研究旨在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上对深圳市某医院及河北辛集地区发生术后及注射后龟分枝杆菌暴发感染的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建立一套快速的的鉴定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的探针杂交方法。方法:根据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标准株16S一23S rDNA间隔区序列测序结果,设计一对寡核苷酸探针,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其对临床标本和临床分离株的检测进行了研究。结果:探针检测PCR扩增产物敏感性为1ng,只与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杂交,与56株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全部杂交;检测57株临床标本阳性率为66.6%。结论:探针检测从基因水平上再次确认引起这两次暴发感染的致病菌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结果快速可靠。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灵霞;庄玉辉;扈庆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透患者透析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探讨血液透析疗法对SOD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SOD活性以比较血液透析前后SOD精浆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血浆SOD浓度分别为(285.31±68.41)u/ml与(196.53±45.42)u/ml(P<0.05),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前后血浆SOD浓度分别为(196.53±42.42)u/ml与(293.76±61.61)u/ml(P<0.05)。结论:血液透析法可激活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剂活性,消除体内过多氧自由基,达到延缓肾衰的治疗目的。

    作者:杨京芝;付君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完全皮肤撕脱伤治疗的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不完全皮肤撕脱伤原位缝合术后,用高压氧、扩血管、抗凝治疗的方法效果及优势。方法:收集1996~2000年21例不完全皮肤撕脱伤的病例,所有病倒均有骨、肌腱、钢板外露,术中均采用原位皮瓣缝合,术后采取高压氧、抗凝、扩血管治疗。结果:术后皮瓣大部分成活,术后皮肤功能均保护良好。结论:在不完全皮肤撕脱伤中,原位皮瓣缝合,术后采取积极的抗凝、扩血管、高压氧治疗,效果较好,对伴有肌腱、骨等外露的不完全皮肤撕脱尤其有优势。

    作者:曹燕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穿红口服液抗不稳定性冠心病血小板活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穿红口服液防治不稳定性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38例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日口服穿红口服液3次,每次10ml,疗程2周;对照组每日口服含阿司匹林50mg焦糖液(色彩、包装同穿红口服液)3次,每次10ml,疗程相同。治疗前后患者做心电图、测血浆TXB2、PGI2。疗程结束后经x2、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揭示穿红口服液抗不稳定性冠心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电图的改善,TXB2下降的水平和PGI2上升的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穿红口服液和阿司匹林一样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而阻断冠脉病变,使用更强,疗效更好。

    作者:杨芳丽;杨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温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温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方法: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给予温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药物治疗;对照1组50例,仅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对照组2组38例,给予微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镇咳、湿啰音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及显著性差异(P<0.01,P<0.05);热退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温热量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婴幼儿肺炎有效、安全、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丛艳华;修建华;王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