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尿嘧啶对大鼠小肠的损伤作用研究

董红林;杨晶;吴定标;徐刚

关键词:氟尿嘧啶谷氨酰胺小肠吸收
摘要:目的:探讨氟尿嘧啶对大鼠小肠的损伤作用。方法:通过胃管连续2d给予大鼠氟尿嘧啶125mk/kg·d,观察给药后第1天~第7天大鼠每日饮食量的变化,给药前和给药后的第8天分别称大鼠体重,给药后第8天测定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分析小肠形态学变化、观察小肠对色氨酸吸收能力,测定动脉血谷氨酰胺的浓度。结果:给药后第1天~第7天大鼠饮食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尤其是第2天~第4天为严重,第8天大鼠体重下降,小肠结构有明显损伤,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压下降,小肠对色氨酸的吸收及动脉血谷氨酰胺浓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氟尿嘧啶可导致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明显障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氯胺酮、咪唑安定与感染性休克大鼠肝HSP70的表达

    目的:观察氯胺酮、咪唑安定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肝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88只,分为对照组(NS、E组)和试验组(EK、EKM组)。NS组为正常对照组,E组给予内毒素20mg/kg,EK组、EKM组在同E组处理前分别给予氯胺酮80mg/kg,氯胺酮mg/kg+/咪唑安定0.5mg/kg。在A时点(内毒素处理后2h)和B时点(以内毒素组大鼠临终时为时点)测定肝HSP70表达及TNF—α血浆水平,并观察各组生存时间。结果:E组较NS组HSP70表达明显上调,TNF-α血浆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E组比较,EK组HSP70表达明显上调,TNF—α血浆水平明显降低(P<0.05),大鼠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EKM组与EK组比较各组数据无明显差异。结论:氨胺酮提高感染性休克大鼠肝HSP70的表达,抑制内毒素刺激的TNF-α的释放,提高氯胺酮的作用。

    作者:张兰;肖红;廖刃;王泉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Binswanger病临床忽视的医学信息支持和质量监控

    目的:通过提供医学信息支持和质量监控来改进临床工作的观点。方法:通过检索收集评阅该院自1998年1月~2000年10月问经CT或/和MRI检查结果为Binswanger病的病历24份,结果:发现病历中均存在着对该病临床诊断处理上的严重忽视,尤对精神-神经症状方面的严重忽视,结论:Binswanger痛是导致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一种疾病,要求临床接诊医生必须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内科、神经病和精神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作者:梁巍;黄继宏;林翠娥;李铭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Shy—Drager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SD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征象进行分析讨论,SDS的病因一般认为是以植物神经为主的原发性广泛变性疾病,包括脊髓侧角、橄榄核、桥脑小脑、黑质、迷走神经背核、基底节等。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植物神经广泛变性,压力感受器反射弧被阻断,直立时不能产生反射性心率增加和周围小动脉收缩,因而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临床征象是以直立性低血压为核心症状的一组植物神经症兼躯体神经症状,主要包括头晕或晕厥、阳萎、尿便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步态不稳、Hormer’s征、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等。对中年以上表现为长期头晕、阳萎、排尿障碍、震颤、步态不稳等,在找不到明确原因情况下要想到SDS并及时测卧立位血压,以免延误诊断。

    作者:王建筑;刘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状况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癌细胞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181例,癌旁组织66例bFGF表达状况。结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bRGF阳性率分别为95.58%和62.12%,两者差异显著(P<0.005);(+)的阳性率分别为48.55%和63.41%;(++)分别为41.62%和36.59%(+++)分别为9.83%和0%。(+)和(++)的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显著(P<0.025)。乳头状腺癌bFGF阳性率及表达强度显著低于低分化癌,腺癌和粘液腺癌(P<0.05)。癌细胞转移组和无转移组bGF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阳性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各种癌组织表达bFGF高于癌旁组织,分化较差的癌细胞高于分化较好的癌细胞;癌转移组表达bFGF(+++)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bFGF与癌发生发展和转移有着内在联系。

    作者:陈江;祝金泉;黄德强;张焜和;谢勇;王崇文;向军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浆置换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对临床各科多种疾病进行血浆置换。结果:98例中显效26例(26.5%),有效50例(51%),总有效率77.5%。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有效治疗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其安全和治疗效果。

    作者:童环祥;李碧娟;王智纯;舒向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枢性疲劳症候群临床与血清色氨酸的研究

    目的:对珠海市中学生中枢性疲劳症候群的临床、患病率及与血清色氨酸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和整群一级抽样方法,对4所中学1 594人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初筛,筛出有症状的部分人在医院进行以排除其它疾病为目的的精查,并做血清色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临床表现自主神经症状、睡眠障碍、精神症状,推测珠海市中学生中患病率为11%;血清色氨酸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枢性疲劳症候群是珠海地区中学生中的常见病,应积极予以防治;血中色氨酸含量的测定对诊断该病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韩蓉蓉;王亚南;左爱英;谭劼;吴集雄;黄日荷;熊镇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舌癌中Langerhans细胞的图像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Langerhans细胞学与舌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30例人类舌癌标本中正常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ATP酶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进行了数量及形态定量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各期中Langerhans细胞的数量不同,不典型增生中少(P<0.05),早期浸润癌数量明显增多(P<0.05)。图像分析发现病变各期Langerhans细胞的面密度、体密度、形态因子均较正常上皮中有明显改变(P<0.05),但与表面基本相同(P>0.05)。结论:Langerhans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可能与人类舌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郭新程;颜学德;陈良健;杨浩;沈子华;徐锡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淋巴细胞凋亡与TNF、NO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肺心痛(CPHD)患者不同病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凋亡的变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一氧化氮(NO)在发病中的作用,选取CPHD不同时期的患者30例与15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断端标记法(TdT法)、ELISA法及griess法分别检测CPHD患者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以及TNF、NO的水平。结果:患者急性加重期的PBL凋亡率(33.12±7.80%)明显高于对照组8.32±1.43%(P<0.01)和缓解期8.77±2.17%(P<0.01),TNF、NO的血浆浓度随病情变化而变化。结论:老年CPHD患者PBL凋亡率TNF、NO与病情有关。

    作者:刘丽华;郑剑卿;石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计划性中止10~16周妊娠的可行性探讨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49d妊娠,在门诊已被广泛应用,它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等特点,深受广大妇女的欢迎。本文对10~16周妊娠药物流产的计划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作者:钟波;符亚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22例肝门胆管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预后因素。结果:根治性切除手术组的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49%,59.85%,45.06%,25.75%;非根治切除手术组分别为36.69%,7.34%,3.67%,和3.57%;开腹探查的各种姑息性引流手术和非手术引流组仅有1年生存率,分别为26%和30.38%。结论:根治性切除术疗效佳,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切缘残癌及淋巴结移状况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作者:赵建勋;乔岐禄;高嵩;张环;刘荫华;王嘉琪;张宝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银杏叶茶对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的影响

    目的:了解银杏叶茶对脂质水平异常的动物个体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高胆固醇饮食小鼠分为二组,一组饮用银杏叶荼,另一组常规饮水。经14周喂养后,将全部动物处死,并立即内刺取血约1.5ml,取上清液测定血脂及脂蛋白各项指标。结果:高脂膳食+银杏叶荼组TG、TC水平显著低于高脂膳食组(P<0.01),HDL-C/TC显著高于高脂膳食组(P<0.01)。结论:以上结果表明长期饮用银杏叶茶能显著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状况。

    作者:薛慧;李玉山;谭志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白细胞介素18(hIL-18)的cDNA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全长cDNA基因,进一步探讨人白细胞介素18的功效。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从人胚肝组织中扩增出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并克隆到真核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报告栽体pGFP—N1中。结果:经PCR及DNA序列测定得以证实其序列与文献报导一致。结论:该实验成功地克隆了IL—18cDNA,并将其重组构建了含有IL-18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IL18。

    作者:何淑雅;薛志红;Zhu Ming;朱敏;周钢;刘晓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术后高血压82例报告

    本组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治疗术后高血压82例,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82例均符合1999 WHO/ISH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男58例,女24例,年龄26~84岁。术前元高血压者33例,有高血压病史49例,本组急诊手术25例,择期手术57例,3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术前均血压测量,手术常规血压监测,术后12~24h血压升高46例,24~48h 26例,>48h 10例。

    作者:祝京兰;吴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加速步行试验与活动平板试验初步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运动试验-加速步行试验。方法:选择一组老年冠心痛患者自身对照进行加速步行试验和活动平板试验。结果:加速步行试验退出率明显低于活动平板试验(P<0.05),两试验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加速步行试验可达到目标心率。结论:加速步行试验安全、可行,可用于老年人冠心病诊断。

    作者:王小清;谢景超;蹇在金;赵水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地氟醚和异氟醚肺摄取和排出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地氟醚和异氟醚在先天性心脏痛(CHD)体外循环(CPB)前后的肺摄取和排出情况的比较。方法:28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的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地氟醚组(n=14)异氟醚组(n=14)分别在CPB前后各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15min,连续记录吸入浓度(FI)、肺泡浓度(FA)、设定浓度(FD)及终止吸入时的肺泡浓度(FAD)。观察比值:FA:FI、FA:FAO及FA:F1=1/2、FA:FD=1/2、FA:FAO=1/2的时间。结果:地氟醚组的FA:F1、FA、FD明显高于异氟迷组(P<0.05),地氟醚组的FA:FAO明显低于异氟醚组。两组CPB前后的各数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地氟醚低的溶解性使其在体内的摄取与排出快于异氟醚,而CPB对吸入麻醉药在CHD(左向右分流)肺摄取和排出的影响不大。

    作者:李利文;刘流;常业恬;李李;徐军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透患者透析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探讨血液透析疗法对SOD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SOD活性以比较血液透析前后SOD精浆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血浆SOD浓度分别为(285.31±68.41)u/ml与(196.53±45.42)u/ml(P<0.05),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前后血浆SOD浓度分别为(196.53±42.42)u/ml与(293.76±61.61)u/ml(P<0.05)。结论:血液透析法可激活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剂活性,消除体内过多氧自由基,达到延缓肾衰的治疗目的。

    作者:杨京芝;付君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层粘连蛋白和α1-微球蛋白测定意义及评价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目的:为了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层粘连蛋白(LN)和α1-微球蛋白(α1-MG)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血肌酐(Cr)水平分为氮质血症组和尿毒症组,用放免分析法对全部患者血清LN和α1—MG进行检测。结果:氮质血症组与尿毒症组LN和α1—MG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尿毒症组血清α1-MG水平明显高于氮质血症组(P<0.01),尿毒症组与氮质血症组血清LN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血中LN和α1-MG水平测定可作为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作者:万福俊;陆勇;李桂馥;张全;高俊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上消化道出血及急性肾衰1例报告

    我院采用Barter 1500型血透机、碳酸氢盐透析液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抗凝,成功抢救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上消化道大出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力平;周巧玲;陈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肺弥漫性曲菌病致曲菌败血症1例分析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咳嗽、咳白粘痰气促2月,加重高热下肢浮肿10d,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半月,诊断为双下肺炎人院。体查:神清,有鼻翼搧动,唇发绀,颈静脉稍充盈,双下肺语颤减弱,呈浊音,双肺有散在干湿啰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余体征无特殊。实验室检查,WBC7.6~26.5×109/L,N 0.77~0.9,Hb 10.5g/L;免疫全套异常,痰染色发现G+球菌,杆菌、痰培养有产气肠杆菌1.5×106/ml及肺炎链球菌,纤支镜下分泌物霉菌培养有酵母菌,纤支镜检为支气管炎症改变,胸片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右下肺野为多;EKG提示心肌缺血。

    作者:陈金秀;陈清兰;海镇环;陈晓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症

    我院1988~1997年收治60岁以上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45例,就其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5例中,男173例,女72例,年龄61~90岁。均有呕血(和)黑便,单纯大便潜血阳性者未列入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4例,胃溃疡76例,食管静脉曲张24例,急性胃粘膜病变21例,胃癌及食道癌17例,其它23例。并发症:心律失常35例,心绞痛18例,肺部感染22例,肝性脑病12例,脑血栓形成4例,抽搐2例,脑梗塞2例。从病因看:消化性溃疡组发生160例、并发症48例,癌症组17例、并发症13例,食管静脉曲张24例,并发症21例,其它组44例,并发症13例。

    作者:毕超;陈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