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刘立
目的:探讨在肺癌诊断中血清CYFRA21-1、NSE、CEA含量的变化、敏感程度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81例肺癌及18例肺良性病变的患者血清CYFRA21-1、NSE、CEA浓度及阳性率,着重探讨其与肺癌病理类型、肺癌分期、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NSCLC组和鳞癌组的CYFRA21-1浓度高于SCLC组、对照组(P<0.05);腺癌组、对照组、SCLC组间的CYFRA21-1浓度无统计学差异.SCLC组NSE浓度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和对照组(P<0.05).CEA不同组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NSCLC和鳞癌组中,CYFRA21-1检测肺癌的敏感性高于NSE和CEA(P<0.05).SCLC组NSE的敏感性高于CYFRA21-1、CEA(P<0.05).对大细胞肺癌,NSE的敏感性亦较高(100%).随临床TNM分期的增加,CYFRA21-1、NSE浓度增加,Ⅰ、Ⅱ期与ⅢA~Ⅳ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敏感性也增加.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YFRA21-1和NSE的浓度有增高的趋向,但各组间无明确的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肺癌的敏感性.结论:血清CYFRA21-1、NSE、CEA的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并有助于肺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评估.
作者:高辉;林钢;刘桐林;李简;陈鸿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报告1962~1996年间10*!581例患者腹部手术后,因早期并发症再次手术治疗61例,再手术死亡7例.对再手术的原因、再手术率、再手术死亡率进行讨论,认为腹壁切口裂开、肠梗阻、消化道瘘、内出血是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及术中准确仔细轻柔的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再手术率及再手术死亡率.
作者:朱新峰;张秀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超促排卵联合宫腔内授精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47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hMG/hCG+IUI组排卵率为98.46%,明显高于CC+IUI组(P<0.005),与单纯hMG/hCG相似;hMG/hCG+IUI组的妊娠率为56.92%,明显高于hMG/hCG组和CC+IUI组(P<0.01),而流产率及多胎妊娠率无差异.结论:hMG/hCG+IUICF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并不孕的治疗更有效.
作者:周庆娥;李艳萍;刘冬娥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频B超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2例次临床上诊断为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膝关节B超和关节镜检查结果的对比研究.结果:B超诊断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2%,假阳性率为5.7%,假阴性率为8%.结论:B超是一种廉价、简便、有效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无创检查方法,对确定是否需要手术和手术种类的术前估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检查者的经验和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和类型是影响B超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冬梅;迟江丽;苏颖;闫萍;蔡道章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达50%以上,反复出血发生率高达80%.传统的治疗方法虽能取得暂时的止血效果,但其并发症多,再出血率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死亡率降低到15%左右.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三腔二囊管止血、内窥镜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本文重点介绍内科治疗.#
作者:周涓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测定癫痫患者发作间期QT离散度(QTd)和心率较正QT离散度(QTc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同步记录47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体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自动测量分析其QTt,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的QTd、QTcd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P<0.01),且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和复杂部分性发作(CPS)患者QTt、QTcd延长更明显.结论:癫痫患者发作间期QTt、QTcd的延长,可能与其发生心脏性猝死有关.
作者:李亚军;常锦梅;高治耀;高飞;师随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方法:对4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膀胱颈挛缩17例,膀胱后唇抬高、输尿管间嵴肥厚15例,腺体残留7例,尿道狭窄5例,膀胱逼尿肌无力3例.结论: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是引起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永红;刘祚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脾大部分栓塞治疗对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检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脾大部分栓塞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率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变化,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肝硬化患者脾大部分栓塞前外周血CD+3、CD+4百分率,CD+4/CD+8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治疗8周后,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仍低于健康人(P<0.05);而CD+8细胞百分率、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在栓塞前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前者P<0.05,后者P<0.01),栓塞后两者均下降,与健康人相比,前者P>0.05,后者P<0.05.结论:巨脾可能是肝硬化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脾大部分栓塞可部分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重大临床意义.
作者: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陈金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破坏试验中不同浓度HBsAg对消毒剂效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不同浓度的HBsAg采用定性破坏试验和定量破坏试验,观察HBsAg的破坏程度,确定对消毒剂效能的影响.结果:通过HBsAg定性破坏试验,证实HBsAg酶标检测试剂盒灵敏度为1ng/ml,有效氯含量为500ml/L,加入HBsAg悬液的浓度为10μg/ml,作用15min S/N值<2.1,当加入HBsAg悬液的浓度为30μg/ml时,作用30min S/N值仍>2.1.通过HBsAg定量破坏试验,证实当消毒剂的作用浓度相同时,HBsAg悬液的浓度为10μg/ml,作用15min,HBsAg残余量较作用6min时下降78.02%,而HBsAg悬液的浓度为32μg/ml时,只下降了60.19%.结论:所使用的HBsAg浓度越低,消毒剂低有效浓度和短有效时间将随之减小.
作者:文细毛;徐秀华;黄勋;任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病变特点及脑组织对转移瘤的反应.方法:对43例脑转移瘤及瘤周脑组织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检测及瘤周微血管密度记数.结果:脑转移瘤男性多见,左脑、小脑多见,腺癌多见,肉瘤罕见:绝大多数病例有明显坏死与出血;多数瘤周脑组织高度水肿、微血管大量增生(MVD31.4±15.5),胶质细胞增生肥大.结论:(1)坏死与出血是脑转移瘤重要的继发改变;(2)瘤周脑组织反应性病变明显,它们是临床表现与影像改变的重要基础.
作者:郑长黎;杨晓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99mTc-MIBI静息心肌显像肺摄取对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74例行静息心肌显像的心肌梗塞患者按肺摄取值分为肺摄取增加组和正常组,并对其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3个月.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心肌显像3个月后的血运重建术(CABG或PTCA).结果:肺摄取增加组较正常组有较高比例的心力衰竭(P<0.001)和左室扩大(P<0.01),较多的心肌缺损节段数(P<0.01)和病变血管数(P<0.01),较高的心肌异常灌注积分(P<0.05).逐步判别分析显示,心力衰竭是肺摄取增加重要的影响因素(F=26.20,P<0.001).肺摄取增加组心脏事件发生率(53.8%)显著高于正常组(18.8%)(P<0.01),Log-rank统计分析两组未发生心脏事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多元回归显示,肺摄取增加是发生心脏事件独立的影响因素(RR=6.05,95%CI 1.92~16.83,P<0.01).结论:99mTc-MIBI静息心肌显像肺摄取分析能提供左心功能等有用信息,肺摄取增加是心肌梗塞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王跃涛;鹿存芝;孙珍珠;夏淑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5~2000年60岁以上高龄CSDH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期内共收治高龄CSDH 98例,占同期CSDH 89.9%.多以头晕、头隐痛、精神或智能障碍为首诊,颅内高压症状及体征相对不重,易漏诊、误诊.早期62例头部超声波检查脑中线移位>5mm 50例占80.6%.CT是本病好的诊断方法之一.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老人由于大脑解剖及病理生理变化,外伤后易发生CSDH,由于颅脑间隙增大,颅内高压症状体征不如青壮年重,认识早期症状能尽早发现病人,头部CT扫描定位定性好,并能发现双侧血肿及指导选择手术方式.颅骨钻孔引流术式简单安全,效果好,尤其适合高龄老人.
作者:王正初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新生儿期脑室扩张的病因及规律.方法:对1996~1997年住院高危儿行常规系列头颅B超检查.结果:脑室扩张检出率为60.8%,按脑室扩张大时排序,病因依次为:先天畸形、产伤性颅内出血、TORCH综合症、化脑、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重度、早产儿室内出血、HIE中度及HIE轻度.结论:新生儿脑室扩张的主要病因为出血、缺氧及感染,有各自的病理改变规律,了解后有助于临床诊断.
作者:黄玫;黄瑞文;刘星晖;陈文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总结肺切除时采用单纯结扎法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对162例肺切除手术处理支气管残端时,单纯用粗丝线在支气管根部用力结扎,距结扎线远侧0.8cm处切断支气管,使残端呈喇叭口样外张,不致因咳嗽而使结扎线滑脱.并与56例间断缝合法处理残端作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均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但在其他并发症方面,结扎组较缝合组少;处理残端所用时间结扎组较缝合组明显短(P<0.01).结论:单纯结扎法处理肺切除支气管残端安全可靠、简单方便、经济省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方法.
作者:王瑞华;杨志胤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额极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53例病例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要点及治疗.结果:绝大多数病例受伤后缺乏额叶定位征.早期诊断、及时手术的病例均恢复良好.结论: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
作者:张光祥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血小板常规检测项目对血液病的意义.方法:总结159例血液病人血小板MPV、PCT、PDW值,观测病情缓解前后的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结果:血液病与正常对照、几种血液病之间PDW值无显著性差异;几种血液病MPV、PCT值变化明显: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正常对照比较MPV无明显减少,PCT降低(P<0.0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MPV大于正常对照,PCT低于正常对照(均P<0.01);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后MPV仍大于正常对照(P<0.05),且与发病期比较没有差异;急性白血病MPV、PCT均低于正常对照(均P<0.01);完全缓解后,MPV不仅仍低于正常对照,也低于发病期(均(P<0.01).结论:血小板的MPV、PCT、PDW变化,特别是MPV的变化,对有些血液病的诊断和转归判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刘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讨探洛赛克(L)、雷尼替丁(R)预防急诊手术后Cushing溃疡出血的效果.方法:将GCS为12~4分的急诊手术后的高血压脑出血、颅脑损伤患者(各90例)随机分作L处理组、R处理组及对照组,L 40mg每天1次静脉滴入,R150mg每12h 1次静脉滴入,观察其临床出血程度.结果:两L组、两R组的预防总有效率分别为93.1%,96.7%,90.3%和93.3%,均与其对照组(70.0%和76.7%)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使用额外剂量后,两L组的11例出血均能停止,但两R组的16例出血仍有10例不能停止.结论:L和R均有预防急诊术后Cushing溃疡出血的作用,两者预防效果几乎相等,但L较R的止血作用强.
作者:陈明建;胡义平;宋基文;李祥文;舒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胶原酶消化法对成年猪胰岛的分离效果.方法:采用胶原酶胰导管注射负荷技术,静止消化与物理消化相结合消化分离成年猪胰腺脾叶;不连续密度梯度比重离心纯化,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细胞功能.结果:胰岛收获量为8339±2305胰岛数/g胰腺,纯化后胰岛数/g胰腺为4367±1876,纯度为85%,胰岛素释放反应良好.结论:采用本方法消化分离成年猪胰岛,胰岛细胞产量、纯度较高,功能良好.
作者:章乐虹;杨学伟;刘应生;胡以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寻儿童菌痢短程、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用国产头孢曲松钠2日疗程治疗细菌学确诊的儿童急性菌痢61例.结果:临床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91.42%,差异显著;细菌清除率91.40%,高于对照组85.70%,差异不显著.结论:该方法为符合“短程、高效、安全”原则的儿童菌痢优选治疗方案之一,尤其是感染较重、或有中毒性菌痢倾向的病例.
作者:姜天俊;唐善令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是否对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具有调制作用,以及这种调制作用是否影响体感皮层对传入信息的感受.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多管玻璃微电极刺激记录技术和微电泳注射的方法,观察了不同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刺激隐神经单独作用和共同作用于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时自发活动平均放电率的变化.结果:去甲肾上腺素能易化体感皮层Ⅰ区电泳部位神经元的自发活动,使平均放电率增大.当微电泳电流强度从5nA逐渐加大至145nA时,平均放电率的增加值从(0.52±0.47)脉冲/s增大到(24.1±6.9)脉冲/s,表明易化作用逐渐加强,且呈剂量——效应正相关依赖关系.去甲肾上腺素对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的自发活动有抑制效应,但无剂量依赖关系.刺激隐神经的电流强度较弱,单纯A类纤维传入时对记录部位神经元的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刺激强度较强,A类和C类纤维共同传入时,能易化记录部位的自发活动.而且发现,去甲肾上腺素与传入信息对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自发活动的调制有相互作用:去甲肾上腺素既能取消传入信息对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兴奋效应;又能使其抑制作用减弱.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通过调制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的自发活动来改变信号一噪声比,影响体感皮层对传入信息的感受.
作者:胡必利;韩伟;刘甘泉;陈培熹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