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邓根群;李永旺;曲鹏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白介素-6、白介素-1β
摘要:本文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不稳定斑块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ACS患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增高,其与IL-6、IL-1β的相关性表明,细胞外基质降解在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ACS发病中的作用.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NCPAP对新生儿休克肺功能及血清CK-MB活性的影响

    本文探讨经鼻持续正压给氧(NCPAP)对新生儿休克时肺功能(PaO2、PaCO2)和血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活性的影响.对48例休克新生儿采用NCPAP呼吸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后1h、4h、6h PaO2、PaCO2改善及临床疗效情况和存活者治疗5d后血清CK-MB活性变化,并与46例头罩给氧的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NCPAP能有效提高PaO2,降低新生儿休克病死率,减轻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是治疗新生儿休克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书举;朱萍;付朝阳;宋雪民;李继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成骨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的表达

    目的观察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和正常人成骨细胞(human osteoblast-like cells HOB)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RS)的表达.方法半定量RT-PCR检测IRS mRNA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IRS蛋白表达.结果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和正常人成骨细胞均有IRS-1、-2、-3、-4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以IRS-1的表达丰度高, IRS-4表达丰度低.其中IRS mRNA和蛋白质在MG-63细胞中的表达丰度较在正常人成骨细胞中的表达丰度稍高.结论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和正常人成骨细胞均可表达IRS mRNA和蛋白质.且IRS不同成员在同一细胞中的表达丰度不同.

    作者:黄秋霞;周后德;廖二元;杜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后评估.方法对1990-01~2004-09 502例住院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男性及中老年人多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为主要病因,易合并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饮酒及及非甾体类药物为主要诱因,内科治疗有效率(2周)为89.84%,死亡率为10.16%,主要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性别、年龄、季节等多因素相关,病因、肝功、合并症、年龄等因素影响预后.

    作者:李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甲状腺结节细针抽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及其意义

    本文探讨细针抽吸细胞(FNAC)端粒酶活性检测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28例甲状腺癌、18例甲状腺腺瘤及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前FNAC及术后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结果提示,FNAC标本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术前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一种检测方法.

    作者:李雪锋;谢勇;孙明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45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特点,回顾分析4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肝豆状核变性以神经系统及肝损害为主,常伴有肾脏损害,角膜 K-F环是其重要阳性体征,头颅CT或MRI是辅助诊断手段.

    作者:褚波;杜捷夫;孟庆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对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0例报告)

    本文按术后镇痛的方式将60例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对照组,肌注哌替啶),B组(布比卡因),C组(布比卡因+吗啡组),观察三种术后镇痛方法对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C组用于胃肠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与AA组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B组有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效应,但术后镇痛效果差.

    作者:王兰;童丽娟;罗云;江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性脑病并可逆性皮质盲3例报告

    肝性脑病并可逆性皮质盲临床属少见[1].本院1991~2003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仅发现3例,现报道如下.例1,男性,59岁,腹胀乏力2年,下肢浮肿少尿1月,四肢抖动,反应迟钝,昼睡夜醒,语无伦次伴双目失明4d于1991-12-03入院.饮酒20余年,每天3两至1斤.

    作者:安鼎伟;李静;王孝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檗胺下调MCF7及MCF7/ADR细胞Suivivin表达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拮抗剂小檗胺(BBM)下调抗凋亡基因Survivin表达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其耐阿霉素(ADR)MCF7/ADR细胞与不同浓度BBM培养72h后,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结果 20μmol/L BBM使MCF7和MCF7/ADR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分别由0.43±0.02下降至0.21±0.04和0.57±0.05下降至0.45±0.04(P值均<0.01).结论 BBM可下调MCF7和MCF7/ADR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

    作者:韩艳秋;武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本文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不稳定斑块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ACS患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增高,其与IL-6、IL-1β的相关性表明,细胞外基质降解在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ACS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邓根群;李永旺;曲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国产泮托拉唑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作者将经过胃镜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应用国产泮托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对照组(38例)应用奥咪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停药后胃镜观察及追踪HP根除情况.结果显示国产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治愈率及HP根除率均高,疗效与奥咪拉唑相当,患者耐受性、依从性好.

    作者:叶跃进;陈静秋;邵立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支气管哮喘气道IL4和IL12动态变化及对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炎症促进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炎症抑制因子(IL-12)的变化趋势,相互关系及对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用卵蛋白(OVA)﹚敏原制备wistar大鼠哮喘模型,在激发后1、8、24、48、96h及7、14d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与嗜酸细胞数(EO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BALF中IL-4、IL-12的浓度.结果 OVA激发后,气道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EOS计数1h上升,8h后迅速上升,24h达到高峰期,96h后开始回落,7~14d回落到略高于对照组;炎症细胞总数1h上升,8h后迅速上升,24~96h处于高峰期,7d回落到接近8h水平,14d接近基础水平.BALF中,IL-4在1h上升,8~96h处于高峰期,7~14d回落到基础水平;IL-12在1h上升,8处于低水平,24h上升,48~96h处于高峰期,7~14d回落到基础水平;EOS与IL-4有正相关性(r=0.74,P<0.001),与IL-12无相关性(r=-0.13,P>0.05),与IL-4/IL-12有密切相关性(r=0.85,P<0.001).结论哮喘气道中存在IL-4/IL-12比值失衡,IL-4/IL-12比值对哮喘气道炎症反应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欧立文;张平;杨祚升;龙治峰;贺兼斌;王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附477例报告)

    本文探索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部分相关因素.将477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资料,年龄、性别、心功能、病种、左室射血分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心功能程度、病种、左室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有显著性差异,但性别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铁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TRT和bax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mRNA和bax蛋白质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hTRT mRNA的检测采用原位杂交方法;bax蛋白质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hTRT mRNA在PTC、微小癌、腺内型、腺外型及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21%、68.97%、93.33%、96.43%和41.79%;癌组织中hTRT mRNA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而各癌组间hTRT mRNA的阳性表达随PTC浸润程度增加而增强(P<0.05);bax在PTC、微小癌、腺内型、腺外型及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41%、62.07%、76.67%、78.57%和55.22%,癌组织中bax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5);而各癌组间bax的阳性表达随PTC浸润程度增加而增强(P<0.05);在75例hTRT mRNA阳性病例中bax有58例阳性,hTRT mRNA和bax表达相关(P<0.05).结论 hTRT mRNA与bax蛋白质的表达均与PTC的浸润程度有关,hTRT mRNA与bax蛋白质的表达具有一致性;检测hTRT mRNA对PTC的诊断及其预后评估具有辅助价值.

    作者:张宏波;魏启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Survivin基因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20例肝癌、21例肝硬变、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肝癌中表达阳性率为75%(15/20),肝硬变组织为4.76%(1/21),正常肝组织均无表达.Survivin有可能作为肝癌标志物.

    作者:杨长培;林明晞;杨映红;杨发端;李秀金;王小众;王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地榆升白片联合利血生治疗Graves病粒细胞减少疗效观察

    为评价地榆升白片与利血联合治疗Graves病伴有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将112例Graves病伴有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分为利血生治疗组、地榆升白片治疗组、地榆升白片加利血升治疗组,连续治疗4周,分别观察粒细胞上升水平.结果表明,地榆升白片治疗组粒细胞上升水平明显高于利血生治组(P<0.01),地榆升白片加利血生治疗组粒细胞上升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利血生治疗组(P<0.01)和地榆升白片治疗组(P<0.01).地榆升白片与利血生联用可有效提高Graves病伴有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水平.

    作者:吴庆强;窦连军;黄效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出血性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112例分析

    本文对112例脑出血性卒中患者的规范化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旨在降低其死亡率,改善其愈后,提高生存质量.结果表明,规范化外科治疗组(112例)与对照组(44例)进行了比较,两组术前临床资料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结果表明,规范化外科治疗组近期优良率为70.5%,死亡率为2.67%,对照组优良率为38.6%,死亡率20.4%,远期优良率本组为81.3%,对照组47.7%.说明脑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规范化外科治疗,术后恢复快,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朱新洪;罗宗晚;胡继实;李艳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抢救大咯血窒息(附7例报告)

    为总结双腔支气管导管抢救大咯血窒息的经验和效果,探讨双腔支气管导管抢救大咯血的适应症.本文对7例因大咯血窒息患者实施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保护健侧肺及辅助通气.结果 1例插管失败;6例患者成功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2例死亡,5例痊愈.4例再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而成功止血;2例仅通过夹闭出血侧导管﹑间歇注入稀冷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及静滴垂体后叶素而获成功.

    作者:汤耀东;吴宏成;何一兵;姜静波;任剑飞;黄长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梅毒血清固定病人的脑脊液及免疫功能检测

    目的探讨引起梅毒血清固定的可能原因.方法对25例经规范治疗后血清固定梅毒病人的脑脊液(CSF)进行常规、生化检测及RPR、TPPA测定,同时检测外周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以及内脏多器官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用水剂青霉素G 2400万U/d静滴,连续14d,出院后继以苄星青霉素G 240万U/次,1次/周,肌注,连续3次.分别于3、6个月复查血清RPR定量试验.结果本组25例病人中有11例CSF-TPPA(+),RPR均为(-),其中7例发现CSF-WBC、CSF-Pr增高.10例(40%)病人外周血IgM水平升高、C3降低,21例(84%)病人CD3+CD8+细胞有所增加、NK细胞减少.3例心脏彩超分别发现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返流.按神经梅毒治疗后所有病人血清RPR滴度未有降低.结论无症状神经梅毒和免疫异常可能是引起梅毒病人血清固定的原因.

    作者:杨文林;杨健;黄新宇;张红娟;林立;陈思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培氟沙星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探讨培氟沙星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培氟沙星与奥硝唑注射液含量.结果表明,培氟沙星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25℃配伍稳定,8h内含量降低约0.5%,pH值变化不明显.两药可以配伍应用.

    作者:林波;杨朋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6例原发性乳腺癌nm23基因表达情况并与乳腺癌病理类型、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nm23的阳性率为65.7%,与病人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无关;肿瘤临床分期越高,nm23的阳性率越低;腋淋巴结转移组的nm23阳性率明显低于腋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提示nm23基因可作为预测原发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评估肿瘤临床预后的标记物.

    作者:黄俊辉;海健;李洋;申正堂;杨怀才;唐利立;胡铁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