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生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

赵格

关键词:益生菌, 儿童, 化脓性扁桃体炎,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4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70例,均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或口服治疗约7 d,观察组于抗生素治疗第1~3天持续应用益生菌治疗,按照患儿年龄选择用法用量,持续至抗生素停用后3 d。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 AAD累计发生率、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后累计AAD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2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风险评估结果示,应用益生菌预防后,患儿AAD发生风险降低59.2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菌群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发生。结论益生菌对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AAD的防治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比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中不同表现,明确PCT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中临床价值,为治疗小儿肺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肺炎患者96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者96例(对照组),两组儿童均接受PCT相关检测,并行统计分析相关检测结果以及应用价值。同时记录患儿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PCT平均值为(0.29±0.14)ng/ml,阳性率为9.38%;对照组患儿PCT平均值为(3.18±0.74)ng/ml,阳性率为93.7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在小儿病毒性肺炎中的阳性率高于细菌性肺炎,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临床诊断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一项临床指标。

    作者:陈建群;丁银云;崔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药物治疗对初诊甲亢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标记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初诊甲亢患者药物抗甲亢治疗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初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例共32例为研究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健康体检者30名作正常对照组,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钙、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骨钙素(N-MID)、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以及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亢组患者血清ALP、钙、β-CTX、N-MID、PIN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血清ALP、钙、β-CTX、N-MID及PI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N-MID和PINP仍升高(P<0.05)。甲亢组较正常对照组股骨颈BMD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MD明显升高(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亢组治疗后的BMD仍显著降低(P<0.05)。 PINP、β-CTX与FT3、N-MID与FT4均呈正相关,与TSH均呈负相关(P<0.05);N-MID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P<0.05)。结论积极抗甲亢治疗可有效降低骨形成和骨吸收标记物水平,预防出现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作者:吴佩娴;张帆;蓝薇;戴亚丽;陈说;郇婕;叶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乙型脑炎病毒(JEV)是我国重要的虫媒病毒,可引起乙型脑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阐明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和研发特效的治疗药物。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不同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耐伟;谭雨豪;朱勇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华支睾吸虫Rab家族蛋白结构及演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鉴定华支睾吸虫基因组中Rab家族基因并进行分类。方法使用MEGA5中的Muscle模块对秀丽线虫Rab进行多序列比对,以该比对结果作为查询,对华支睾吸虫蛋白数据库进行PSI-Blast搜索,使用ClustalW模块获得华支睾吸虫Rab蛋白家族序列,并根据比对结果定义Rab功能域(RabF1~RabF5)。使用MEGA5软件的邻接法建立华支睾吸虫Rab GTPases之间的系统进化树。再使用邻接法构建多物种Rab同源蛋白序列系统进化关系树。结果用PSI-Blast搜索华支睾吸虫基因组数据库,获得54个同源基因。这54个可能的Rab家族蛋白中有21个蛋白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超过50%。这些蛋白的编码基因由多个内含子和外显子组成,且序列长短不一,读码方向也不同。不同的Rab蛋白聚类形成多个Rab蛋白亚型,与Rab家族具有多种Rab蛋白种类相一致。结论华支睾吸虫Rab蛋白家族进化具有保守性,蛋白的分化与物种的分化相一致。

    作者:贾飞飞;黎壮伟;郭音彤;余新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1-2015年广州市越秀区水痘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越秀区水痘监测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开展水痘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及学校缺勤报告系统上报的聚集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2015年越秀区共报告监测病例6758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为115.05/10万,15岁以下儿童报告病例数为4011例,占总病例数的59.35%,年均发病率为618.51/10万,3~6岁组发病率高(χ2=3276.8,P<0.001)。发病高峰为4-5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共报告聚集疫情106起,病例数623例,总罹患率0.51%,幼儿园罹患率高(χ2=373.215, P<0.001)。首发病例发生与报告处理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 d,该指标与病例数、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87,P<0.001;r=0.632,P<0.001)。结论15岁以下儿童是水痘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学校聚集性疫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来提升人群免疫水平。

    作者:刘淑勤;湛柳华;周德谦;赖倩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微创术联用术前放化疗对晚期ESCC的治疗效果

    目的:分析并探讨微创术联用术前放化疗对晚期食管鳞癌(ESC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晚期ES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研究组给予术前放化疗联用微创根治切除术,对照组实施单纯微创手术切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率(15.07%)和总有效率(79.45%)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的对照组的(4.11%)和(5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脏并发症、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及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12.33%)、转移率(9.59%)和死亡率(19.1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14%、32.88%和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2年期生存率(80.82%)显著高于对照组(6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化疗联用微创根治手术对晚期ESCC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未增加术后并发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谭胜;王国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就诊患者HP感染状况

    目的:调查分析龙岗中心医院就诊患者及体检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不同病变HP感染率,分析三联疗法及伴随疗法根除率。方法应用14C呼气试验检测患者及体检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对就诊患者行胃镜检查,统计其结果,收集三联疗法及伴随疗法治疗后复查患者资料,统计其根除率。结果9616例初查患者中HP感染率为42.16%,310例体检者HP感染率为3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季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疗法根除率为59.19%(264/446),伴随疗法为82.14%(23/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诊患者HP感染率高于体检者,不同病变HP感染率有差异,就诊患者HP感染率及根除率均处于国内外较低水平。

    作者:陈鸿程;李世通;曾锻;杨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2例慢性咳嗽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设计调查问卷获取慢性咳嗽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过敏史、接触史、生活环境、被动吸烟史、既往呼吸道疾病住院史等相关信息,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幼儿主要以感染后咳嗽为主,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主要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及咳嗽变异性哮喘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粉尘或化工材料接触史、呼吸道疾病史、特应性体质、居室装修过度、被动吸烟、室内花草或宠物以及家庭过敏史或家庭哮喘史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道疾病史、室内花草或宠物、家庭过敏史或家庭哮喘史可视为儿童慢性咳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针对小儿咳嗽特点进行病因分析,全面评估患儿病情可有效实施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姜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HMGB1及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印记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单纯型增生症子宫内膜组织、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Ⅰ期、Ⅱ期及Ⅲ期组织中HMGB1、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HMGB1、MMP-9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HMGB1、MMP-9蛋白的表达上调与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MGB1蛋白与MMP-9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900,P<0.05)。结论 HMGB1、MMP-9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段玉真;周晓慧;张玉娟;韩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铜绿假单胞菌OprF疫苗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采用疫苗防治该菌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OprF蛋白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OprF蛋白疫苗、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多表位核酸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重组AdZ-OprF疫苗以及重组Bb-OprF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他汀类药物对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防治效果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防治效果。 CHADS2评分是否与其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235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他汀组141例,非他汀组94例,3-6月内行holter评价,观察各组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根据CHADS2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其中低危组CHADS2评分为0分76例,中危组CHADS2评分为1~2分98例,高危组CHADS2评分为3~6分61例。结果CHADS2评分越高的冠心病患者的房颤及室速的发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早负荷未见途径差异;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CHADS2评分≤2新发房颤的发病率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CHADS2评分1-2的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室速显著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对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有预防效果。 CHADS2评分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评价。

    作者:蒋建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0-2013年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肺结核病疫情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结核病流行现状,为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龙岗区2010-2013年流动人口结核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10-2013年龙岗区流动人口共登记肺结核患者3476例,平均登记率为52.43/10万,其中涂阳肺结核1709例,平均登记率约25.78/10万。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约为1.92∶1,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岁,职业分布中以工人比例高,约占66.23%。2010-2013年多耐药患者总数为34人,其中2013年较2010年增加140%。结论龙岗区流动人口肺结核疫情不容乐观,尤其是涂阳及耐药肺结核,结核病管理工作仍不能放松,重点应放在广大青壮年工人及家政从业者等重点人群。

    作者:申严;周琳;舒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1986-2015年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疟疾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1986-2015年墨脱县疟疾疫情流行特点,为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986-2015年墨脱县人口资料及疟疾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6-2015年,墨脱县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32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8.34/万,病死率为0.47%。2328例均为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986-1994年全县疟疾病例报告逐年增加,1994年发病率高达320.04/万,为高峰,之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墨脱县仍有7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报告。病例的季节分布明显,主要集中在7-10月,占总病例数的67.10%。报告的病例中95.27%分布在墨脱县的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和达木乡。青壮年发病为主,15~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占病例总数的76.12%。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70∶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3.63%)。93.17%病例属门巴族。结论墨脱县为全国疟疾发病率高的县,仍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需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县乡级的疟疾防控人员的专业培训,有效控制疟疾的流行,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

    作者:徐慧梅;杨晓东;胡松林;张睿;多吉卓玛;刘彩;卓玛央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学院校开设PBL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本校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选修课程。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引入PBL课程的形式、案例的编写、教师tutor角色及学生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作者:陈金铃;朱丹丹;段义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新生儿肺炎革兰阳性菌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革兰阳性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10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检测。结果310例肺炎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151株,阳性率为48.7%,革兰阳性菌49株,占32.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共39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氯林可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仅对万古霉素敏感。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22株,总分离率为56.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株占4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2株占85.7%。结论革兰阳性菌是新生儿肺炎的主要病原菌,开展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疗效,减缓耐药菌株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小燕;纪洪猛;唐倩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童水痘暴发疫情的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现行水痘疫苗接种程序对儿童水痘暴发疫情的保护效果及随时间推移的衰减情况。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2014年儿童暴发疫情中127例水痘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按年龄分层以是否罹患水痘选择对照,评价疫苗保护效果。结果5~8岁组的疫苗保护效果为77.78%(95%CI:55.32%~88.95%),9~12岁组未显示疫苗保护效果(χ2=3.45,P>0.05)。水痘疫苗接种可降低病例发热同时减轻出疹症状(P均<0.05),但保护效果在接种5~9年后仅为61.73%(95%CI:30.96%~78.79%)。结论接种水痘疫苗可预防水痘和减轻症状,但保护效果有所降低,建议适时开展2针次接种。

    作者:梁静;方琼;钟剑明;刘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重症肺炎患儿降钙素原与凝血纤溶指标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SCAP)患儿降钙素原(PCT)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7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儿童SCAP患者92例(SCAP组),根据血清PCT水平将SCAP组患者分为高PCT组(血清PCT≥2.00 ng/ml)与低PCT组(血清PCT<2.00 ng/ml)。对照组为无感染性疾病的儿童患者54例。检测和比较各组PCT水平与血小板计数(BPC)、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及D-二聚体(D-dimer,D-D)等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CAP组BPC、D-D、 PCT水平明显升高,AT-Ⅲ:C明显降低(P<0.01);高PCT组的BPC及AT-Ⅲ:C水平明显低于低PCT组,而D-D明显高于低PCT组(P<0.01或P<0.05)。高PCT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PCT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和PCT水平升高,PCT水平与凝血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张芳芳;尹占良;邱建凯;姚海珍;李令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株产酶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株的产酶现状与耐药水平,为临床治疗与院感监控提供参考。方法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分离鉴定,以Nitrocefin法检测β-内酰胺酶,用三维试验与K-B法进行酶型分析与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分离175株鲍曼不动杆菌,82.28%来自呼吸道。产β-内酰胺酶124株,阳性率70.9%,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52株(41.9%),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70株(56.4%),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2株(1.6%)。本组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广泛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SCF)耐药率为37.7%,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1%(仅2株MBL耐药)。结论呼吸道是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主要途径;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AmPC酶,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减少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感染是抗击耐药菌主要策略。

    作者:王赤华;曾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0-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为腹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对2010-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疑似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同时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四种常见腹泻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共检测2132份粪便,检出593例阳性标本,总阳性率为27.81%;四种病毒阳性检出率顺序依次为诺如病毒(52.28%)、轮状病毒(39.29%)、星状病毒(5.06%)和肠道腺病毒(3.37%)。不同年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诺如病毒全年均有发病,分别在春秋季呈两个高峰期,轮状病毒冬春季高发,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检出率低,以散发为主。结论深圳市龙岗区2010-2015年病毒性腹泻患者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应加强该地区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监测。

    作者:邹惠英;刘丽红;陈日炳;吴洁;钟文娴;吕昌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益生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

    目的:分析益生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4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70例,均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或口服治疗约7 d,观察组于抗生素治疗第1~3天持续应用益生菌治疗,按照患儿年龄选择用法用量,持续至抗生素停用后3 d。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 AAD累计发生率、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后累计AAD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2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风险评估结果示,应用益生菌预防后,患儿AAD发生风险降低59.2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菌群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发生。结论益生菌对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AAD的防治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赵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