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曙英;陈红根;曾小军;姜唯声;杭春琴
目的 了解福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方法 用血清免疫学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查抗体,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结果 全区共调查2 176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30%,男性为3.02%,女性为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群中不同年龄组表现了不同的感染率,高感染率的年龄组主要分布在30~49 岁.73%的被调查者吃过淡水鱼生,55%的家庭刀具、砧板没有生熟分开.结论 福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吃淡水鱼生、生熟混用刀具是感染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不良饮食习惯.
作者:范苏云;黄慈林;刘莹;李丽廉;石向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定性研究方法在结核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中的应用.方法 联合采用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入访谈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探讨结核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结核病影响所有预测领域的生存质量,包括总体健康感觉、躯体感觉、心理健康、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病人的社会耻辱感、药物负担、长期治疗的耐受性、性功能的紊乱、收入的减少以及恐惧也会对病人的生存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结论 尽管有合适的药物治疗,结核病及其治疗仍然对病人的生存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医疗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其躯体康复还必须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秀惠;杨本付;庄斌;颜炳光;王银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sE-selection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而CD8则明显升高,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E-selection与CD4/CD8比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检测血清E-选择素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和肝细胞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都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陈群蓉;彭运生;梁辉;曹建华;蔡朝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快速评估2007年元旦前后(2006年12月17日至2007年1月13日)深圳市宝安区居民流感样疾病发病、就诊及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方法 使用Mitofsky-Waksberg二阶段抽样方法,用深圳市宝安区电话局向号和随机数字相结合产生的电话号码,对300户城区居民进行电话调查.结果 成功调查300户(863人),流感样病例罹患率为8.7%,男女性别总罹患率无统计学意义,0~9 岁年龄组女性罹患率明显高于男性;居民流感疫苗接种率为15.2%(131/863),接种组和未接种组罹患率有统计学意义,0~9 岁年龄组男女接种率有统计学意义;长病程30 d,短1 d,中位数为4 d;75例病例中48人(64%)未去医院就诊;治疗费用在100元以下为53例(70.7%);慢性病患者与非慢性病患者流感样疾病罹患率无显著差别;27例去医院就诊病例看病时均不带口罩,71个应答者患病时在公共场所均不带口罩.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流感样疾病流行,电话调查是快速、易行、经济的调查方法,幼儿特别是幼年女性儿童是我们预防的重点人群,流感疫苗对流感样疾病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群众对流感样疾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应加强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控制和居民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马智超;邓立权;吴泰顺;周小涛;陈兵;余家麟;黄振宇;朱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 797只,分属2目2科4属6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 707只,食虫目动物90只,总鼠密度为10.80%,鼠密度为10.26%;在171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61只,捡获蚤265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鼠染蚤率为35.67%,总蚤指数为1.55;黄胸鼠蚤指数为2.56;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潘志明;郭荣同;高雨藩;任文锋;刘小宁;李钏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江西省蛔虫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蛔虫卵阳性者为病例组,同一调查县粪检虫卵阴性者为对照组,按性别、年龄(±5)配对,共收集255对病例和对照.Epi Info 6.0建立数据库,SAS8.2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饭前、便后洗手是蛔虫病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352和0.474;瓜果不洗即食、喝生水是蛔虫病的危险因素,OR值为1.753和1.722;使用卫生厕所是可能的保护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OR值为0.375.结论 饭前、便后洗手,瓜果不洗即食和喝生水是江西省蛔虫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谢曙英;陈红根;曾小军;姜唯声;杭春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法 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实验技能操作、实验报告评估、设计性实验、标本考试及实验理论考试等在内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结果 实践成功证明了其可行性,取得了预期成效.结论 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建立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泽华;宋文剑;胡松;许楚娟;程喻力;黄丽霞;邱文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高密度脂蛋白(OxH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对人单核细胞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人外周血清中离心提取高密度脂蛋白,经氧化后,分别用Dil荧光标记.将人外周血分离的单核细胞加入包含rhGM-CSF(20 ng/mL)和rhIL-4(20 ng/mL)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化为DCs.以PBS作阴性对照,分别与50 μg/mL的标记好的OxHDL和HDL混合培养48 h后,动态观察DCs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s成熟表型(CD1α、CD80、CD86、HLA-DR).结果 使用Dil标记的方法良好地显示了DCs摄取OxHDL的形态学变化,OxHDL可促进DCs成熟表型HLA-DR、CD1α的表达(P<0.05),而HDL无此作用.结论 Dil是适合DCs形态学研究的良好的荧光标记物,OxHDL可促进DCs成熟.
作者:尹学亮;李志梁;傅强;严全能;吴宏超;吕永恒;缪绯;刘映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检测β地贫的方法以及在β地贫PGD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获取β地贫基因携带者单个淋巴细胞,建立稳定的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检测技术,并对2例双方均为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夫妇应用MGB探针荧光PCR进行了β地贫的PGD.结果 利用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检测了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200个单个淋巴细胞的基因型,平均扩增效率为94%,平均等位基因脱扣(ADO)率为2.5%.对两对夫妇进行4个周期PGD,共活检16个胚胎,获得16个卵裂球,其中15个卵裂球扩增成功,扩增效率为93.8%,ADO率为6.2%.14个胚胎经PCR分析后获得明确诊断,移植了4个胚胎,获得1例临床妊娠.孕11周时经腹吸取绒毛,证实为完全正常胚胎,终分娩了一正常女婴.结论 应用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技术可对β地贫以及其它单基因遗传病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达到优生目的.
作者:尹爱华;张祥忠;何蕴韶;梁驹卿;吴菁;麦明琴;潘小英;张畅斌;梁国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人体寄生虫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保存与利用价值.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收藏保存有较丰富的人体寄生虫种质资源,分属于4门、12纲、43科、189属、496种,包括36 196份玻片标本以及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广州管圆线虫、弓形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cDNA文库等.这些标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吕志跃;梁炽;郑焕钦;甘明;吴瑜;孙希;吴忠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四种初筛试验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10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1株,分别进行头孢西丁纸片、MHA中添加4%NaCl的头孢西丁纸片、MHA中添加2%NaCl的苯唑西林纸片、苯唑西林-盐琼脂,以PBP2a胶乳凝集作为MRS检测标准,按CLSI 2006版标准操作和判读结果.结果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西丁纸片、MHA中添加4%NaCI的头孢西丁纸片、MHA中添加2% NaCl的苯唑西林纸片、苯唑西林-盐琼脂检测MRS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3%和100.0%、85.2%和100.0%、77.8%和100.0%、92.6%和94.5%,其中2株苯唑西林-盐琼脂24 h未生长但延长至48 h生长,48 h内敏感性100.0%;对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四种方法检测MRS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8%和80.0%、95.6%和80.0%、95.6%和80.0%、100.0%和80.0%(P>0.05).结论 四种方法均能可靠检测MRS,头孢西丁纸片和苯唑西林-盐琼脂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宋焰桃;徐元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对早孕、中晚孕的孕妇进行营养知识宣教和指导,并对宣教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门诊孕妇,其中自愿接受营养宣教的271例早孕孕妇为干预组A、207例中晚孕孕妇为干预组B,孕期未接受营养宣教的256例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干预组孕妇宣教前后营养知识知晓情况的变化,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宣教前干预组B孕妇营养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组A(P<0.05),宣教后两组孕妇营养知识知晓率较宣教前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P<0.05).从妊娠结局看,干预组A中妊高征、剖宫产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B中剖宫产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孕期营养宣教能有效提高孕妇营养知识水平,并能明显降低部分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胡晨;戴咏梅;吴小丽;徐芾;张悦;杨莉;黎枫;吴江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Ex3,survivin-2B mRNA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50例乳腺癌及癌旁5 cm正常乳腺组织标本中的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Ex3、survivin-2B mRNA表达,半定量分析电泳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基因.结果 50例乳腺癌标本中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 Ex3、survivin-2B mRNA均高表达,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 mRNA与survivin-△Ex3,survivin-2B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呈正相关(P<0.05),survivin-△Ex3,survivin-2B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Ex3、survivin-2B系重要的凋亡蛋白抑制因子,与其他预后指标联合检测可望对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作出更准确的预测.
作者:贺勇;章乐虹;张昊;杨基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人巨细胞病毒(HCMV)、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宫颈癌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研究组宫颈癌患者40人,对照组宫颈光滑患者60人、宫颈糜烂患者60人应用病原体培养及聚合酶联反应(PCR)法、DNA提取分型、膜式液基超薄细胞检测等方法,进行4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感染HPV16、1s、31、33、35、52、58的感染率分别为97.5%和1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HPV6、11、HSV-2、HCMV、CT的感染率分别为47.5%、20%、10%、35%,对照组HPV6、11、HSV-2、HCMV、CT的感染率分别为20%、10.83%、7.5%、20.83%,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病原微生物相互之间感染无相关性.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而HSV-2、HCMV、CT感染与宫颈癌无明确的关系,4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之间无相关性.
作者:童晓霞;柳晓春;苏蓉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引起重复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探讨重复异位妊娠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对32例重复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重复异位妊娠的病因主要为盆腔炎症及输卵管病变,占81.3%,无盆腔炎、无输卵管炎比有盆腔炎、有输卵管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为异侧输卵管妊娠65.6%,11例同侧输卵管妊娠34.4%,2例为输卵管残端妊娠.22例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本组32例重复异位妊娠,宫内足月妊娠6例,占18.8%.结论 积极彻底治疗盆腔病变,对首次异位妊娠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或术式,可改善输卵管妊娠后生殖状况.对重复异位妊娠者应根据手术时患侧输卵管的病变范围、对侧输卵管情况及患者对生育的迫切态度而定,尽可能作保守性手术或保守治疗,以后仍可得足月妊娠.
作者:谢图强;彭顺英;伍凤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七三醇皂苷(PTS)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PTS25、50、100 mg/kg组和阳性对照药血栓通注射液(XST)组;采用栓线法使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24 h后进行行为学评分,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计算脑梗塞面积百分比以及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三七三醇皂苷50、100 mg/kg能明显缓解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减轻其脑水肿程度,降低血清中MDA含量和升高SOD含量,并能减少其脑梗塞面积,减轻脑组织病理学损伤.结论 PTS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增加脑血流量可能为治疗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陈健文;蓝秀健;陈少锐;马仁强;徐索文;赖文珊;周小石;刘培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6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掌握流行规律,提出防控对策.方法 对广州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综合年报表和生育期妇女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2006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为119.5/10万,死亡率为0.3/10万.乙肝发病多,占已分型肝炎的76.2%,发病率为83.2/10万.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200例,占乙肝总报告病例数的3.2%,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共监测生育期妇女3 952人,HBsAg阳性576人,阳性率为14.6%.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133人,占3.4%.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329人,占8.3%.结论 乙肝发病率直接影响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是控制乙肝的主要策略.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杜绝乙肝病毒经血传播.
作者:蔡衍珊;刘于飞;王玉林;胡文穗;陈雄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联合免疫在高通量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的意义.方法 对本室两年来105次联合免疫和单一抗原免疫的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联合免疫的融合率、建株率、终成功率与单一抗原免疫均无明显差异,但所花费时间短、免疫成本及融合成本低.结论 联合免疫方案短期内可使单克隆抗体的产出率显著提高,制备周期明显缩短,是一种可以选择的高通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策略.
作者:徐伟文;徐洲稳;郝文波;姚小艳;王穗海;李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探讨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方法.方法 采用血清学结合病原学的监测方法,对可能遗留有残存传染源的地区和重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2002-2006 年共血检12 267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对重点流动人口血检4 390人,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2004年对来自安徽等省的人群检测丝虫IgG4,结果1例抗体阳性,血检为阴性;对57个村原微丝蚴血症者1 087人追踪观察,没有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在35个县进行慢性丝虫病调查55 746人,发现有体征症状者24例(其中下肢象皮肿13例、乳糜尿10例、鞘膜积液1例),患病率为0.04%.对45例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治疗和处理(其中乳糜尿31例、象皮肿14例),结果乳糜尿复发率为22.58%,象皮肿患者感染发炎(淋巴管炎)的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广东省消除丝虫病的成果巩固,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作者:邓卓晖;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自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用化学药物治疗麻风病以来,药物疗效评估、细菌活性监测等研究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由于麻风菌不能体外培养,尽管方法很多,但始终没有一个简便且适用于现场的可靠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麻风菌活性检测方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就该方面的各种检测方法的历史和发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温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