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志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普外科常见的手术,已有百年历史,但术后复发率仍较高,国内文献报告,其术后5年复发率为10~15%,复发疝术后复发率大于20%,经过众多医生不懈努力,直到十九世纪才建创了无张力疝修补术.
作者:邱宜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选用住院100例肺心病心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50例采用硝苯吡啶,参麦黄芪注射液(中西医结合组)治疗.50例采用常规(对照组)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68%.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
作者:王德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确定服用耳聋胶囊是否对食道癌患者使用顺铂化疗引起的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随机取样试验的60例患者分为顺铂加耳聋胶囊试验组和顺铂对照组.在试验性研究中,试验组采用耳聋胶囊,于第一次脉冲化疗前24h开始,连用13天,在以后每次顺铂化疗后再用2周.剂量为1.5g,2次/d.结果:顺铂加耳聋胶囊试验组神经毒性评分(参照WHO平分标准)较对照组下降,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加耳聋胶囊试验组纯音听阈测定数值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聋胶囊对顺铂化疗引起的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袁晓辉;马成杰;马飞;童宣文;李远;马永刚;王毓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苦参碱(Matrine)是豆科槐属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 Ait.)、苦豆子(S.Alopecuroides L.)、广豆根(S.Subprostrata Chun et T.Chen)等中草药的活性成分.苦参碱分子式为C15H24N20,属于四环的喹嗪啶类,分子骨架可看作二个喹嗪啶环的稠合体,是苦参碱类生物碱的代表.据大量文献报道,苦参碱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抗病毒、抗炎、免疫及抗肿瘤等方面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应用前途[1],各类制剂的研究开发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苦参碱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了其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本文将其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文雅;刘汉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类型应用不同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方法:据血肿量、病情分级、中线移位情况等,分别采用钻孔引流、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粉碎针穿刺、CT简易定向锥颅血肿碎吸、小骨窗直切口、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以及脱水剂降颅压,控制高血压等治疗.结果:良好419例,轻残83例,中残41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6例.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依据不同血肿量及中线结构移位情况病情分级选择适当方式或多个方式相结合,同一病病人不同阶段采用相应适当多个方式相结合,可改善其预后,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住院周期缩短,减低了病员医疗费用.
作者:黄大明;陈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约占泌尿外科门诊就诊人数据的1/4,且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本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效果确实,现将多年来的诊治思路与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齐风海;成凤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清热凉血通络中药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丁甘仁治疗热痹的方子为基本方,制成浓缩口服液,并以独活寄生汤为对照,分别观察两种药物对大鼠佐剂试验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结果:在提高弗氏完全佐剂关节炎大鼠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白介素1,血浆前列腺素E2和血栓烷B2的含量等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清热凉血通络在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具有较好疗效,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应该考虑从热痹论治.
作者:白亚平;吕金仓;李振彬;刘二军;王声强;刘雅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将200例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4组,包括盐酸哌替啶组、盐酸哌替啶联合咪唑安定组、盐酸哌替啶联合安定组以及盐酸哌替啶联合咪唑安定和丁溴东莨菪碱组,分别观察不同给药组对肠镜检查的影响和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反应.结果显示在肠镜检查中使用盐酸哌替啶或盐酸哌替啶联合咪唑安定效果满意,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反应并提高了检查质量.
作者:刘启芳;朱建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cl-2、P5 3在甲状腺肿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3例甲状腺腺瘤及61例甲状腺癌组织中Bcl-2及P53表达;结果Bcl-2、P53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密切相关,显示甲状腺癌中Bcl-2与P53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Bcl-2及P53在甲状腺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癌组织Bcl-2及P53表达可作为甲状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黄凤昌;刘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通过观察经方芍药汤对溃疡性结肠炎造模大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作用机制.
作者:李宝鹤;李宝娟;赵长胜;赵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笔者于2005年1月~2005年6月,应用自拟清胃降逆汤配合针刺治疗胃食管返流病40例,观察其与单纯口服清胃降逆汤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辉;刘启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浅插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插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75.81%,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减轻了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对痔疮的刺激,提高了疗效.
作者:李铭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胸部肿瘤常见并发症.中位生存期多在3~6个月.其中多以肺癌、胸膜间皮瘤、乳腺癌、淋巴瘤等为常见原因[1].随着综合治疗的进展,疗效逐步提高,但大部分患者需要局部治疗,才能控制胸腔积液,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本科自2003年2月-2005年6月,采用胸内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宪军;苏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诊急腹症,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会很快发展甚至威胁生命.善得定(Sandostatin)为近年来引进的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药物,具有强有力的抑制胰腺内分泌及外分泌的功能.我们通过对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善得定治疗,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赵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韧带损伤或断裂的一种病证.为骨伤科常见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若得不到及时正确治疗,常留下后遗症.笔者自2004年3月~2005年9月采用三联法治疗该患者6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建军;姚正凯;孔令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治愈率为57%,总有效率为90%.结论: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作者:蒋敦厚;梁楚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护士长是医院护理队伍中基层的领导者,护士长领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全体护理质量.因此,护士长带领护士完成各种护理任务中,要充分发挥护士长素质和行为的影响力,提高护士长的有效领导.
作者:武纪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口服拉米夫定100mg,日一次,连服一年,治疗活动性肝硬化患者34例,并设对照组30例,对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病毒学、生化、凝血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11例和1例HBeAg转阴,6例和0例HBeAb转阳,HBVDNA值分别为1.1 × 103±8.9copies/ml和4.79 × 105±4.989×102copies/ml,拉米夫定可以抑制活动性肝硬化HBV复制,2、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ALT值分别为40.1±24.4u/L和80.2±21.0u/L.拉米夫定可以明显改善肝组织损害.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LT、PT、APTT、FIB测定值分别为(60.45±31.40)×109/L,26.5±4.25(s),44.00±4.12s,140.70±34.0u/L和(65.42±20.0)×109/L,25.5±3.2s,40.0±5.6s,158.20±94.1u/l.观察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PT、APTT、FIB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PLT值差异明显,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够使凝血指标PLT、PT、APTT、FIB测定值恢复正常或部分恢复正常.
作者:张清格;苗士奎;吴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Ⅰ~Ⅴ型骨折32例,平均年龄56岁.结果:获得平均11个月随访者30例.固定坚强骨折骨性愈合29例,平均愈合时间4.2个月,无髋内翻畸形,动力髋螺钉无松动和折断.结论:动力髋螺钉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邢长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癌前病变属于可逆性病变;乳腺癌癌前病变经过治疗,可有效阻断和逆转其发展成为乳腺癌,是积极有效的预防乳腺癌的途径.本文综述了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概念以及中医药对乳腺癌癌前病变诊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伏龙;卞卫和;任晓梅;李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