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英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以护理方法的不同将124例在本院就诊的骨折术后并发症应激性溃疡症状患者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经不同方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骨折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毛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治疗的10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采用紫地颗粒进行清热凉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促、咳嗽的缓解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为66.67%,对照组临床总显效率为48.1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咯血停止时间,抑制病情复发,综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罗智聪;黄继康;谢元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CT尿路造影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73例,其中给予标准剂量螺旋CT扫描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按患者体质量指数不同分为A、B、C3组,分别给予50 mA、80 mA、120 mA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各组辐射剂量、上尿路不同部位图像效果.结果:观察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窖剂量指数(CTDIvol)低于对照组(P<0.05);B组DLP和CTDlvol低于C组(P<0.05);各组上尿路不同部位图像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不同低剂量螺旋CT尿路造影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对于上尿路结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鹏;陈宗发;刘庆荣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工作坊模式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将工作坊模式应用到护士分层级管理培训之中,对于不同职称的人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方案.应用工作坊模式中的专题讲解方法、团体研究讨论、点评分析等各项培训工作.工作坊模式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培训满意度、培训考核结果以及对护士长管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工作坊模式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培训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之前,实施后对护理人员培训考核结果明显高于实施前,且护理人员对护士长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工作坊模式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对培训的满意度和考核成绩,而且能提高护士对护士长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李莲花;孟凡琦;欧慧兰;王丽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在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肿瘤标记物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的联合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诊治的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健康人员各80例为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对3组观察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然后进行血清分离提取,进一步对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在3组观察对象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中,观察组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均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糖类蛋白抗原153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5%(54/80)、90.0%(72/80),观察组的癌胚抗原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1.3%(25/80)、88.8%(71/80),其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5.0%(68/80),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单独检测敏感性.结论:在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好的价值.
作者:黎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收治的RPLS患者2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RPLS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16例患者属于急性起病,9例患者为亚急性.临床症状有21例为头痛头晕,8例出现呕吐,11例视觉障碍,4例有癫痫发作,3例行为异常.影像学检测结果分析,RPLS水肿广泛,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对称性的、大脑半球后部以白质为主的可逆性血管源性水肿,核磁共振成像是佳的检查方法,表现为T2WI、FLAIR呈高信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呈等或稍低信号,模/数转换器呈高信号.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脱水、降压等治疗,2~3周后复查病灶基本消失,可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完全逆转.结论:RPLS的临床特征较为明显,头部磁共振成像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通过影像学检查可确定病灶位置,及早进行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均能痊愈,预后效果较好.
作者:吴学永;李春梅;李上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孕期筛查对优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增城市新塘医院孕妇600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3189例行孕期筛查孕妇作为观察组,将2811例未行孕期筛查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根据筛查结果进行针对性干预,并记录两组胎儿出生缺陷率.结果:观察组孕期医学检查,肝功能异常率高(38.61%),其次为阴道分泌物异常(14.24%);其中年龄> 36岁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异常率为49.34%,显著高于年龄<25岁、26 ~ 35岁的患者;年龄< 25岁的患者肝功能异常率为49.71%,显著高于26 ~ 35岁、>36岁的患者(P<0.05);观察组出生缺陷率为1.94%较对照组的3.75%低(P<0.05).结论:孕期优生筛查可降低先天性缺陷婴儿的出生率,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方晓茹;马静;蒋顺奎;黄淑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分析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70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明确诊断后均予以饮食控制.对照组患者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乙己汤治疗,治疗时间均为6周.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口服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显效4例,而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显效1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吴红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前瞻式个体化疼痛评估与干预降低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及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的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术后使用镇痛泵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不同的疼痛干预模式,对比两组镇痛效果、血管危象发生率、断指再植成活率、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前瞻式个体化疼痛评估与干预后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降低16.5%,断指再植成活率提高8.7%,患者对疼痛管理满意度提高18.2%.结论:开展前瞻式个体化疼痛评估与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作者:甘秋萍;刘卓红;张伟球;朱燕莉;凌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DPN患者88例,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B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93.18%,B组为7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显效例数也明显高于B组(P< 0.05).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且A组患者提高程度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DPN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MNCV、SNCV水平,改善患者症状,促使患者相应机体功能恢复到或接近于原有水平,有显著疗效,且患者治疗前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在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的应用及效果.方法:进行对照实验,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通过氧气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进行治疗的患者,共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仅采用日常护理,经过28 d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态度、舒适度进行比较,分析护理干预在其治疗过程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态度、治疗舒适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治疗态度,减少患者负面情绪的产生,提高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舒适性.
作者:钟映笑;骆丽萍;刘敏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卡模式在骨外科健康教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骨外科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头宣传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卡模式,观察两组骨外科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治疗效果、依从性、遵医行为、护理满意情况.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效果、依从性、遵医行为、护理满意情况可知,采用观察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效果、依从性、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给予骨外科患者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卡模式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唐会莲;潘琼华;岑琴;何小霞;冼敏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6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MSCT检查及DR摄片,其中MSCT检查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轴位图像,DR摄片包括正、斜位拍摄;对比MSCT与DR诊断肋骨骨折的确诊率、漏诊率、疑诊率及合并症检出情况.结果:76例肋骨骨折患者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证实共有162处肋骨骨折,骨折单发60处、骨折多发102处;肋段分布中1~3肋21处、4~10肋130处、11 ~ 12肋11处;水平节段:前肋23处、腋段85处、后肋54处;MSCT诊断肋骨骨折的确诊率为97.54%、漏诊率为1.23%、疑诊率为1.23%,DR诊断肋骨骨折的确诊率为88.27%、漏诊率为8.64%、疑诊率为3.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尚可发现76例肋骨骨折患者合并胸廓其他部位骨折17例、肋软骨损伤6例、胸腔积液6例、血气胸5例、肺撕裂伤3例.结论:MSCT可显著提高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疑诊率,对于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及其合并发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DR.
作者:陆金莲;陈慧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期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残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8月期间本院行介入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31例患者术后分别行CT平扫检查和三期增强CT扫描检查来确定其残癌情况.结果:三期增强CT扫描检出病灶个数检出率显著高于CT平扫检出的病灶个数(P<0.05).三期增强CT扫描对病灶部位及肿瘤血供的检出情况显著优于CT平扫(P<0.05).三期增强CT扫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残癌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均显著高于CT平扫诊断方式(P<0.05).结论:三期增强CT能够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残癌的检出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给患者下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肝癌介入术后残癌的首选诊断方式.
作者:黄伟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肝康健Ⅱ号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4例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分层随机分为两组,全程予以抗病毒治疗、戒酒、护肝、利尿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加用肝康健Ⅱ号治疗,观察疗程均为24周.在第0,12,24周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定量、肝功能,监测不良反应.结果:第24周时,观察组血清白蛋白的改善率(较前提高≥3 g/L)为69.7%,高于对照组的3.85%(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复常率24.24%,对照组为0(P<0.05);全程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肝康健Ⅱ号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
作者:王维琼;张双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ICU)合并喂养不耐受的1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然后对比两组患儿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采取护理干预之后体质量比对照组增加明显,住院时间、胃管的留置时间和腹胀消失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短,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早产的不耐受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尽快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胃肠道的发育、脏器功能的成熟,提高喂养不耐受的治愈率.
作者:胡红梅;何丽虹;朱少合;宋丝影;陈媛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切开复位倒打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及髁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70例股骨下段及髁间骨折患者到本院进行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倒打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的愈合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的缩短,并且手术的切口长度也明显变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肢体缩短以及膝关节曲度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较手术前有明显的升高并且观察组的Harris评分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切开复位倒打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下段及髁间骨折,在手术治疗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功能恢复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
作者:王荣生;许育东;王伟雄;王炜昌;石裕明;罗本环;何立文;刘雄业;杨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对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患有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患有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术后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时间、骨折手术围术期的不良反应、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改善幅度、脊柱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骨折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术后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骨折手术围术期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VAS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脊柱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张进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仪监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的10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为本院在2014年4月-2015年7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均应用动态血糖仪实施血糖监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评估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现次数和低血糖时间,对比其心理状态以及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现低血糖次数为63次,对照组患者发现低血糖次数为61次,其低血糖时间均集中在3餐前以及夜晚0~3点;观察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为(7.15士1.03)分,护理依从度为96.36%,对照组的HAMA评分为(13.45±2.15)分,护理依从度为83.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态血糖仪监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低血糖,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则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可作为患者在动态血糖仪监测期间首选护理模式.
作者:梁娜红;黄小娟;林焕英;黄秀姮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加胸腺肽局部封闭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干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护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神经性皮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晓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