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鹏
目的:探讨内科急救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600例内科急救患者均为本院在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生命体征检查和静脉通道开放等院前急救措施,评估其院前急救效果,同时对比患者急救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本组600例内科急救患者通过采取院前急救措施,显效292例,有效296例,无效(即死亡)12例.本组急救显效率为48.7%,急救成功率为98.0%;同时,急救后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情况均显著优于急救前,急救前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强化内科患者院前急救,有助于维持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提高内科急救成功率,对于改善内科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志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以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邹幼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研究早产儿脑病的磁共振(MR)影像学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早产儿脑病患儿3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早产无脑病患儿3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早产儿脑病患儿的MR影像学表现及危险因素.结果:经头颅MR检查,对照组36例早产儿结果正常,观察组36例患儿中,单纯的早产儿脑病患儿占91.7%,其他类型的脑损伤患儿占8.33%.早产儿脑病发病以非囊性为主占77.8%,囊性病例占13.9%,脑室周围白质存在损伤患儿占41.7%,脑叶白质发生病变患儿占58.3%.导致患儿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阴道助产、用氧时间、多胎之大、体重、真菌败血症,与早产正常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脑病患儿实施MR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病因,找出危险因素,便于患儿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作者:蒋凌燕;张林;刘建双;石浩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对阿奇霉素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6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阿奇霉素+沙丁胺醇,对照组沙丁胺醇,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和X线体征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6.77%和74.1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奇霉素+沙丁胺醇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缩短患者临床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安蓉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通过评价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肺挫伤的临床疗效,寻找改善严重肺挫伤病患临床指征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并转入重症医学科予以治疗的36例严重肺挫伤病患(观察组),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方案予以救治,同期选择36例严重肺挫伤痛患(对照组)予以常规疗法,观察两组病患治疗的有效性.结果:较之对照组有效率的80.56%,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1.67% (P< 0.05);观察组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通气时间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严重肺挫伤病患临床指征,提升其生存率.
作者:罗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扫描在急性阑尾炎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CT扫描结果,以及急性阑尾炎患者CT扫描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全部100例急性阑尾炎观察对象术前CT检查分级结果对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阑尾炎组观察对象的阑尾外径和阑尾壁厚度与正常对照组观察对象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阑尾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是一种较为可靠且准确的急性阑尾炎术前检查和诊断方法.
作者:麦东浩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1例SSS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比分析其诊断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结果:在11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得到确诊的患者为10例(90.91%),有1例漏诊.漏诊患者经过脑血管造影之后再次对其进行超声复查得到确诊.完全型、部分型SSS分别为8例(72.73%)、3例(27.27%),无隐匿型患者.导致SSS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大动脉炎.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SSS进行诊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郭勤生;陈加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应用个性化优质护理模式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压疮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本院长期卧床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个性化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在卧床治疗期间出现压疮的人数、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对治疗期间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压疮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优质护理模式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压疮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汤光霞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手术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0.48%,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为60.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再出血及并发症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理情况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开颅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及再出血情况的发生.
作者:唐海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猪来源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但存在猪传染性病原体感染人体宿主的风险,包括含有3种亚型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s):PERV-A,PERV-B和PERV-C.异种器官移植的检测应包含筛选猪群的来源(PERV-A和PERV-B和PERV-C表达水平的检测)和受体的筛选(区分PERV之间的转递性和嵌合性).这些测有助于降低PERV传播感染的可能性并对提高异种器官移植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牟丽莎;白图雅;谢崇伟;蔡志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对急性胃炎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62例急性胃炎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护理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74.19%,观察组患者对急性胃炎疾病知晓率96.77%优于对照组70.97%,且对护理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胃炎患者护理时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
作者:朱海英;沈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妇产科的护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法的效果.结果:在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81.8%;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8.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提高(P< 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妇产科护理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黄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家庭跟进式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出院标准后回家康复,同时遵医嘱定期复诊,向对照组患者提供基本医疗咨询服务,观察组患者采用家庭跟进式护理.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随访2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肌肉失用性萎缩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为97.3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78%;观察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肌肉实用性萎缩发生率为18.4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4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跟进式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刘仁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1%,与对照组的7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较对照组的11.1%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潘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注射液混合注射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较对照组的75.0%明显提高(P<0.05).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当归和维生素B12混合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刁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病床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社区的70例脑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瘫痪程度,将其分为3组,轻瘫组17例,重瘫组33例,全瘫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家庭病床护理模式,护理6个月后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感觉、平衡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的评分情况均有所改善,瘫痪程度越轻者,改善情况越好,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康复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家庭病床护理模式,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预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王美华;赖国彬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冠心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功能相关指标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结果:观察组63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26%;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后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指在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疗效显著.
作者:段利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107例行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的患者,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平均手术时间为(17.68±9.04)min;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75%,平均手术时间为(31.52±3.17)min.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手术配合效果显著,平均手术时间较短,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作者:彭久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究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到本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0例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和莫沙必利分散片进行临床治疗,对于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中药进行临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等.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6.67%明显比对照组的86.67%高,复发率3.33%为则明显比对照组的16.67%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尿常规检查均表现正常.结论:相比于单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来看,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且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梁厚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分析乳酸清除率联合降钙素原(PCT)监测在55例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5例脓毒症患者,监测患者入院时与入院6h的静脉血乳酸及PCT等指标,分为低清除率组和高清除率组、低PCT组和高PCT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并分析乳酸清除率及PCT值的变化.结果:低PCT组的死亡率为22.6%,低于高PCT组的45.8%(P<0.05);低清除率组与高清除率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1.4%和53.8%,前者高于后者(P<0-05);死亡组入院时、入院6h的血乳酸、PCT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6h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脓毒症患者进行乳酸清除率联合PCT测定,有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预后情况的判断.
作者:何忠民 刊期: 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