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芳;邹维霞;王美莲
吉妮宫内节育器(GyneFix IN IUD)是一种新型宫内节育器,我院在提供吉妮IUD的服务时,首先给准备放环的妇女看图文并茂的吉妮IUD介绍,包括节育器示意图,临床效果、适宜人群等.再进一步解释吉妮IUD的特点,放置步骤、价格等.
作者:王兰芳;邹维霞;王美莲 刊期: 2003年第18期
胸部疾病特别是血气胸和脓胸,仅用药物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的佳效果,必须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积血、积脓及气,缓解对肺的压缩,恢复肺复张,减少呼吸困难及纵隔摆动,对大量积脓的病人除引流外还应进行胸腔冲洗.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志英 刊期: 2003年第18期
肝炎病房是专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设立的隔离病房.其中绝大多数是具有传染性的上述病人.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暂时难以明确病因的肝功能异常患者也被收治.本文总结了我院近3年来肝炎病房里的10例具代表性的少见肝功能异常病例,并分析了各例确诊的关键所在,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忠华;南京 刊期: 2003年第18期
1临床资料本组5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37例,女13例,年龄62-85岁,平均73.5岁,其中48例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胃溃疡及癌肿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2例未实行胃镜检查(1例拒绝检查,1例病情危重,未能检查),确诊48例中胃溃疡28例,胃癌9例,食管下胃底静脉曲张4例,急性胃粘膜病变6例,食管癌1例,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停止43例,治疗无效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5例,病情变化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
作者:依尔格杰 刊期: 2003年第18期
手术是一种创伤,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危险.尽管患者入院前对此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在手术即将开始之前仍会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它通过心理上的疑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影响手术进行和术后恢复.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由于本法简便、安全,可避免手术操作的痛苦,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但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及宫腔残留等并发症,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为缩短药流后出血时间及减少出血量,我们在口服米非司酮同时应用丙酸睾丸酮,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近年来,双硫醒反应日渐增多,但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南方报道较少,笔者临床工作中遇见不少,并有亲身体验,现将所有病例及心得体会报告如下,以期引起同道们的重视.
作者:龙闻 刊期: 2003年第18期
泪道阻塞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常年流泪,严重者可形成慢性泪囊炎,导致溢泪溢脓,眼睑皮肤粗糙.在临床上有许多治疗方法,包括泪道支架及近年来兴起的激光治疗等方法,虽然提高了治愈率,但其设备昂贵,推广受限,手术治疗面部易于遗留瘢痕.我科自2001年12月-2002年12月,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以下称导管)治疗泪道阻塞,取得了一定疗效,汇报如下.
作者:翟彦君;王俊恩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结节性硬化是累及全身多器官包括皮肤、脑和内脏的错构瘤样发育正常[1].为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神经综合征.我院自1986年6月至今行CT检查确诊23例,其中1例并发多脏器肿瘤.作者着重分析颅脑钙化结节分布特点以及并发多器官肿瘤CT表现,以便为今后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魏登鹏;姜小平;黎昌华;杨兴民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因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而引起的房室传导不应期(AVERP)显著延长的电生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从284例电生理检查中检测出的21例(7.4%)进行静注阿托品及随访分析.结果:21例文氏点,2:1阻滞点明显降低(分别为98±12次/min,145±13次/min)及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502±38ms).调搏中His束图示11例A-H延长或阻滞,推注阿托品后AV传导能力显著改善,文氏点、2:1阻滞点和AVERP 3项指标分别为148±27次/min,>170次/min和224±34ms.随访3-8年其电生理特点与静注阿托品前无显著差异.仅2例因头晕和乏力安置了心脏起搏器.结论:迷走张力型AV不应期延长在临床上常见,但易被忽略,房室传导能力的减弱主要受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而出现在His束以上部位,也可呈交替文氏现象,但AVERP显著延长是一功能性传导异常现象,虽有轻度加重趋势,但预后一般良好.
作者:高琴;丁小强;张卫泽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SARS临床特点,并总结其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在北京协和医院东院治疗的104例临床确诊SARS病人临床记录.结果:104例病人中,男55例,女49例,年龄15-81岁,平均37±1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97.1%)、咳嗽(75.0%)、胸闷憋气(45%)、腹泻(25%).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下降,特别是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降低为主要特征.多数病人出现与年龄不相符合的低氧血症.X线胸片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浸润影.临床治疗上应当以综合治疗、合理用药为原则.适时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减轻SARS的临床表现有重要作用.预防激素引起的并发症和全身支持治疗是SARS的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作者:王仲;李太生;徐作军;刘正印;杜铁宽;刘继海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以下简称米索)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首先选择有引产指征,宫颈Bishop评分≤4分的低宫颈评分的足月妊娠孕妇300例,分成米索组150例,催产素组150例,米索组给予米索25 μ g阴道放置,6-8h 1次,每日2次,多连用3天;催产素组每日静滴0.5%催产素,连用3天.其次再在上述试验中选择经小剂量米索促宫颈成熟后宫颈评分≥6分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人工破膜+静滴0.5%催产素诱发宫缩;对照组继续阴道放置25 μ g米索诱发宫缩.结果:首先米索组促宫颈成熟和直接引起临产的例数明显高于催产素组,而未使宫颈达到成熟的例数,米索组也明显低于催产素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其次在米索促宫颈成熟的基础上配伍人工破膜+静滴催产素组(观察组)和单一米索组(对照组)比较,引产成功率、顺产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是新生儿窒息率和羊水粪染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米索促宫颈成熟的效果较小剂量催产素好;在宫颈成熟的情况下,配伍人工破膜+催产素引产较单一米索组的引产效果相同,但羊水粪染率较单-米索组低,新生儿预后较好.
作者:刘继红;章小琴;夏丽滨 刊期: 2003年第18期
我院传染科在收治肠道传染病病人时,发现驻地某部在短期内,出现多例甲型副伤寒病人,为了解疾病流行原因及尽快控制疫情发展,我院防疫人员深入疫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何晓惠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选择6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只施以传统综合疗法,治疗组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结果:治疗组症状的改善、脑功能的恢复及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8期
血清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的含量增高,通常对于肝胆系统疾患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而当肾脏疾病时,血清中的γ-GT水平并不增高,尿中γ-GT明显增高.目前国内应用连续监测法直接测定正常人尿液γ-GT和在肾脏疾病及其它有关疾病时尿液γ-GT变化的报道还很少,我们报告尿液γ-GT的正常含量和与肾脏有关的疾病患者尿液γ-GT的变化,对肾脏疾病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国富;吴利先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稽留流产指胚胎发育或胎儿在宫内已死亡尚未排出者.一旦发现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将导致孕妇凝血机制障碍、DIC、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我所对1999年8月-2002年10月收治的22例稽留流产的妇女使用米索前列醇宫颈管放置后行清宫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储祥凤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直肠癌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直肠癌同国外相比有几大特点:年龄偏小、位置偏低、病期偏晚、病理类型及预后差.
作者:刘立祥;高淑红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男性SLE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女性SLE对照.结果:与女性相比,男性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免疫学异常基本相似,但其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炎的发生率较低(P<0.05),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P<0.05),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男性SLE预后较差,有自身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时都应注意.
作者:吴元胜;范瑞强;禤国维;李红毅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二维坐标定位下胃冠状静脉栓塞在治疗肝硬化孤立性胃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价值.方法:18例经内窥镜确诊的肝硬化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在二维坐标定位下准确穿刺门静脉右支,经门静脉主干栓塞胃冠状静脉.结果:18例肝硬化伴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胃冠状静脉栓塞均获得成功.共穿刺20针,平均每例穿刺1.1针.其中12例患者栓塞后7-10天胃镜观察,发现原曲张胃静脉呈褐色腊肠样改变.随访6-36个月,除3例失访、1例1年后死于肝衰竭外,其余14例均存活,无复发上消化道出血.2例内痔出血,2例栓塞后出现顽固性腹水接受了TIPS治疗.结论:二维坐标定位下经门静脉穿刺,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肝硬化孤立性胃静脉曲张出血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常青;许东海;李洪璐;李坪;张伟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炎症和冠状动脉狭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UA患者(UA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以及25例非冠心病患者(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同时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UA组患者血浆CRP、AAG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S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于U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UA组患者血浆CRP、AAG水平与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196和0.153,P均>0.05).结论:UA组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能与其粥样硬化病变的不稳定性有关,在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方面,CRP和AAG血浆水平可能较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更为重要,且其血浆CRP、AAG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
作者:王轩;徐荣;张海滨;张学坤 刊期: 200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