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种口腔溃疡治疗药物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张洁;唐荣冰;赵倩;姜丹;刘斌

关键词:口腔溃疡,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观察八味乳白香青膏、冰硼散、西瓜霜和华素片对小鼠口腔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4种药物在口腔溃疡愈合过程中细胞水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过氧化氢氧化损伤细胞模型,比较各组氧化损伤成纤维细胞在4种药物作用下的SOD活性及MDA、NO含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八味乳白香青膏组SOD活性和NO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部分冰硼散和华素片浓度组SOD活性和NO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西瓜霜组各浓度对小鼠口腔成纤维细胞SOD活性及MDA、NO含量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八味乳白香青膏可显著减轻细胞氧化损伤.冰硼散与华素片在一定浓度也具有减轻细胞氧化损伤反应的作用.西瓜霜在细胞氧化损伤反应方面无显著作用.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艾片与麝香酮芳香开窍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艾片与麝香酮对血脑屏障体外模型MDCK和MDCK-MDR1细胞膜流动性、膜电位、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探讨中药芳香开窍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D-CK、MDCK-MDR1细胞.选择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栀子苷50 μg/mL作为对照,与不同浓度艾片与麝香酮配伍干预3h,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膜流动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电位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试剂盒检测Na+,K+-ATPase活性.结果:与栀子苷50 μg/mL比较,配伍艾片(55.6、111.2 μg/mL)和麝香酮(8.34、16.68 μg/mL)后可以提高MDCK和MDCK-MDR1细胞膜流动性;配伍艾片(27.8、55.6、111.2 μg/mL)和麝香酮(4.17、8.34、16.68 μg/mL)可以降低MDCK和MDCK-MDR1细胞膜电位;艾片可使MDCK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但可降低MDCK-MDR1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麝香酮对MDCK和MDCK-MDR1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具有升高作用;配伍艾片和麝香酮能提高MDCK和MDCK-MDR1细胞Na+,K+-ATPase活性.结论:艾片与麝香酮具有芳香开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细胞膜流动性、Na+,K+-ATPase活性、降低细胞膜电位以及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

    作者:陈振振;杜守颖;陆洋;徐攀;杨冰;刘慧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HPLC-ELSD法同时测定毛冬青中3种五环三萜的含量

    目的:首次建立同时测定毛冬青中Ilexsaponin B1、Ilexsaponin B2和Ilexgenin A含量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同属植物三萜的检测中.方法:采用C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水,流速1.0 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107℃,气体流速为3.0 L/min.结果:Ilexsaponin B1、Ilexsapo-nin B2和Ilexgenin A线性范围分别为0.25 ~2.50 μg(r1=0.9992)、0.03 ~0.30 μg(r2 =0.9995)和0.07 ~0.70 μg(r3 =0.9998),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08%、100.13%和100.16%.毛冬青及其同属植物中3种五环三萜Ilexsaponin B1、Ilexsaponin B2和Ilexgenin A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在毛冬青中的含量高.结论:该方法操作准确、有效,可为冬青属药材的来源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同时测定3种五环三萜的方法可用于冬青属特别是毛冬青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英;吕晔;林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健脾解毒方延长脾虚肝癌大鼠带瘤生存与MHCⅠ/MHCⅡ的关系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方延长脾虚肝癌模型大鼠带瘤生存及与MHC Ⅰ/MHC Ⅱ的关系.方法:10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肝癌模型组、脾虚模型组、脾虚肝癌模型组、胸腺五肽组及健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进行造模和干预.实验中记录动物的体质量、生存时间、肝癌大鼠濒死状态时恶液质积分并采集标本.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MHC Ⅰ/MHC Ⅱ分子表达.结果: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和胸腺五肽组累积生存率高于其余各组(P<0.05),且其恶液质评分低于其余各组(P<0.05).各造模组中,MHC Ⅰ分子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组织,肝组织和癌组织中均以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表达强(P<0.01).MHC Ⅱ分子在癌组织表达强于肝组织,肝组织中以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表达强(P<0.01),癌组织中以脾虚肝癌组表达强(P<0.01).结论:健脾解毒方能对抗移植瘤导致的恶液质的发生和进展,显著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其作用可能与上调MHC Ⅰ/MHC Ⅱ有关.

    作者:李玉龙;孙保国;项婷;陈泽雄;张诗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不同干燥方式板蓝根浸提物粉体性质对比研究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板蓝根提取物的粉体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选择常压干燥、真空干燥及微波干燥3种干燥方法,对板蓝根提取物进行干燥,考察3种干燥方法的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差异及助流剂对其的影响.结果:常压干燥产物的粉体较易黏连,且引湿性较强、较快;真空干燥后的板蓝根浸膏粉松装密度小,压缩度大,抗张强度小;微波干燥后的板蓝根浸膏粉松装密度大,休止角小,压缩度小,产物的吸湿性小,滑石粉对其粉体休止角影响显著,微晶纤维素对粉体休止角影响相对较小.结论:干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干燥产物粉体学性质的差异.

    作者:高建德;刘雄;余琰;范凌云;吴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混料设计优化感咳双清分散片的制备工艺

    目的:考察感咳双清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及优处方.方法:以崩解时间为考察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混料设计试验,对感咳双清分散片进行处方筛选及溶出度的测定.结果:感咳双清分散片的处方组成为:黄芩苷50%,穿心莲内酯12.5%,硫酸钙23.5%,微粉硅胶4.1%,L-HPC 11.3%;崩解时间为(47±1)s;溶出度测定表明本品溶出较感咳双清胶囊快.结论:该方法研制的感咳双清分散片处方合理,工艺可行,体现了分散片的特点.

    作者:张芳;韩丽;张定堃;张超;杨明;鲍安阳;肖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傣药傣草蔻及其混淆品根茎的显微鉴别

    目的:观察长柄山姜(傣草蔻)、宽唇山姜、云南草蔻3种姜科山姜属植物根茎的显微特征,制定显微鉴别指标.方法:采用石蜡切片、徒手切片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鉴定.结果:3种山姜属植物根茎的显微比较可从表皮有无非腺毛及细胞结构、内皮层是否明显及细胞结构、维管束纤维是否木化、维管束数量及存在方式、导管数量及大小等方面差异来区别.粉末鉴定主要依据非腺毛的有无、螺纹导管的有无、淀粉粒形状等特征加以区别.结论:根茎的显微特征可为3种山姜属植物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管燕红;彭朝忠;张忠廉;张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金橘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金橘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方法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橘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橘苷(1)、柚皮素(2)、根皮苷(3)、烟花苷(4)、野漆树苷(5)、4'-甲氧基-牡荆素-2''-O-α-L-鼠李糖苷(6)、4'-甲氧基-异牡荆素-2''-O-α-L-鼠李糖苷(7)、芦丁(8)、根皮素-3',5'-二-C-β-葡萄糖苷(9)、5-羟甲基糠醛(10)和β-谷甾醇(11).结论:其中,化合物2~4、7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葛永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同源四倍体盾叶薯蓣遗传稳定性研究

    目的:考察盾叶薯蓣同源四倍体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利用显微方法进行根尖染色体鉴定;于生长稳定期观测田间苗的农艺性状;测定蛋白质含量并进行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和比较薯蓣皂苷元含量.结果:盾叶薯蓣四倍体株系的染色体数日仍为40,农艺性状保持了器官巨型性的多倍体特征,各株系蛋白质电泳谱带基本相似,薯蓣皂苷元及蛋白质含量均高于二倍体对照株系.结论:本实验证实人工诱导的盾叶薯蓣同源四倍体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为后续的多倍体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和平;高山林;黄璐琦;汪电雷;黄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绿原酸保护大鼠髓核细胞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绿原酸(CGA)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大鼠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大鼠髓核细胞,传代后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H2O2处理组、CGA +H2O2组、CGA组和CGA+ 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干预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活性氧水平;Westem blot检测各组髓核细胞中Akt,p-Akt,BCL-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2O2组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数显著增高,细胞内ROS含量显著增高;CGA预处理后显著抑制了髓核细胞凋亡和ROS产生,增加了细胞内p-Akt和BCL-2的表达,但LY294002抑制剂显著抑制了CGA对氧化应激后髓核细胞的上述功能.结论:绿原酸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上调抗凋亡BCL-2蛋白水平的表达来保护髓核细胞免受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

    作者:谢荣辉;殷明;殷嫦嫦;程细高;徐祖文;曹雪琴;陈伟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钟乳石炮制前后微量元素分析

    目的:为钟乳石炮制机理的初步探讨奠定基础.方法:对10批主产地的钟乳石生品、炮制品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比较钟乳石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找出钟乳石生品及炮制品中特征共有无机元素,并作为它们成分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结论:钟乳石经炮制后,其所含元素的数目和比例均发生了改变,这些可能是导致钟乳石生品和炮制品药理药效及生物活性不同的重要因素;同时,在钟乳石炮制品中Pb、Cd、Hg、Cu、As均符合限量规定,这也说明炮制有减毒作用.

    作者:房方;李祥;刘圣金;徐飞;马瑜璐;李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制何首乌正品与伪品的比较鉴别

    目的:建立制何首乌与其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通过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制何首乌与其伪品的差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制何首乌与其伪品中铁的含量.结果:在薄层色谱图和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均检测到制何首乌中的大豆苷元成分,而在伪品中检测不到该成分;制何首乌与其伪品中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16和62.67 μg/g,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本法可有效地用于鉴别制何首乌与其伪品.

    作者:王振涛;余悦;林丽珍;李书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响应曲面优化超微粉碎参须中人参总皂苷的溶出工艺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的粉碎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等因素对参须中人参总皂苷溶出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粉碎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等因素对参须中人参总皂苷溶出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人参总皂苷溶出率的3个主要因素即超微粉碎时间、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优化.结果: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与所考察的3个因素之间关系符合二次模型.确定佳溶出工艺参数为:参须超微粉碎时间为9 min,70%乙醇为溶剂,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70 min.实验结果显示,此条件下人参总皂苷平均溶出率为94.81%,与模型预测值非常接近,说明该模型比较可靠.结论:该优化工艺溶出快速、高效、简单、稳定.

    作者:赵亚;赖小平;姚海燕;赵冉;吴依娜;李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香砂养胃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GF-β1、Smad3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香砂养胃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GF-β1、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香砂养胃丸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治疗,比较两组胃黏膜TGF-β1、Smad3的表达.结果:治疗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窦黏膜TGF-β1、Smad3表达均有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结论:TGF-β1、Smad3水平升高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指标;香砂养胃丸能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香砂养胃丸治疗后慢性萎缩型胃炎患者胃黏膜TGF-β1、Smad3表达显著降低.

    作者:刘海燕;陈军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淫藤骨痹康方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与血瘀模型大鼠灌胃给予淫藤骨痹康方后,血浆中丹参酮ⅡA的浓度变化及丙二醛浓度变化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方法:以氯雷他定为内标,采用HPLC-UV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浆中丹参酮ⅡA的浓度;采用TBA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浆中MDA水平;采用梯形面积法计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抗氧化效应-时间曲线下面积(AUE);以AUE为Y,lgAUC为X,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在2种不同生理模型下,淫藤骨痹康方在所测的各个时间点均能显著降低血浆中MDA水平.AUE-lgAUC的散点图均呈上升趋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为:正常对照组回归方程为Y=53.367X-30.780,相关系数r=0.822,P=0.007;血瘀模型组回归方程为Y=61.091X-39.863,相关系数r=0.777,P=0.003.结论:淫藤骨痹康方降低体内MDA水平的抗氧化作用与体内丹参酮ⅡA的量呈正相关,丹参酮ⅡA可能为其抗氧化作用的药效物质.

    作者:王元清;严建业;李顺祥;罗堃;彭买娇;谢瑜;徐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喘可治注射液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喘可治注射液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以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喘可治组,每组20只.采用屋尘螨变应原经腹腔注射致敏加滴鼻激发复制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模型,观察各组炎症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模型组肺脏中RORγt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7、IL-6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脾脏中CD4+IL-17+占CD4+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而FOXp3+ CD4+ CD25+占CD4+的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喘可治组肺泡灌洗液(BALF)中IL-6的含量少于模型组(P<0.05);喘可治组脾脏中CD4+ IL-17+占CD4+的比例低于模型组(P<0.05),FOXp3+ CD4+ CD25+占CD4+的比例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①在哮喘模型小鼠中存在着Th17与Treg的失衡,主要表现为CD4+ IL-17+的增多和FOXp3+ CD4+ CD25+的减少.②喘可治注射液可以通过下调RORγt mRNA的表达抑制IL-17、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提高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功能,改善哮喘小鼠的免疫紊乱状态,综合改善哮喘症状,喘可治注射液可能以Th17为靶点抑制哮喘气道的炎症反应.

    作者:黄东晖;吴少丽;王慧贤;黎潭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栝楼果皮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树脂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栝楼果皮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基]-5-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芸香糖苷(2)、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3)、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5)、芹菜素(6)、香叶木素(7)、软脂酸甲酯(8)、硬脂酸甲酯(9)、棕榈酸(10)、β-谷甾醇(11)、α-菠菜甾醇(12)和豆甾醇(13).结论:其中,化合物1~3、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爱峰;孙爱玲;柳仁民;张永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黄连须生物碱时空分布及产地加工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黄连须生物碱含量的时空分布,以及黄连须产地加工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时间、不同生长部位黄连须中生物碱含量,并研究了水洗对黄连须鲜品和干品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采收时间的黄连须总生物碱含量基本不变,为2.5%~2.9%.其中,小檗碱和黄连碱含量较高,达1%左右,巴马汀含量很低,仅0.1%;靠近黄连主根的黄连须(近须)总生物碱含量较高,近4%,远离主根(远须)的总生物碱含量较低,为2%左右;黄连须鲜品洗涤后生物碱含量几乎不变,干品洗涤后生物碱大大减少.结论:灰渣中的近须的利用价值大于丢弃在田间的远须;水洗对黄连须鲜品生物碱含量没有影响.

    作者:庞婕;王德珍;邹宗尧;王燕枝;高倩;李学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重楼皂苷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重楼根茎部位含有重楼皂苷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止血、抗菌、消炎、镇痛、镇静、抑制血管生成、免疫调节、抗氧化、保护肝脏与肾脏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本文对重楼皂苷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重楼皂苷的科学研究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何含杰;章怀云;陈丽莉;张党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四种口腔溃疡治疗药物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八味乳白香青膏、冰硼散、西瓜霜和华素片对小鼠口腔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4种药物在口腔溃疡愈合过程中细胞水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过氧化氢氧化损伤细胞模型,比较各组氧化损伤成纤维细胞在4种药物作用下的SOD活性及MDA、NO含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八味乳白香青膏组SOD活性和NO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部分冰硼散和华素片浓度组SOD活性和NO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西瓜霜组各浓度对小鼠口腔成纤维细胞SOD活性及MDA、NO含量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八味乳白香青膏可显著减轻细胞氧化损伤.冰硼散与华素片在一定浓度也具有减轻细胞氧化损伤反应的作用.西瓜霜在细胞氧化损伤反应方面无显著作用.

    作者:张洁;唐荣冰;赵倩;姜丹;刘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丹参与藜芦配伍对小鼠肝脏及肾脏的影响

    目的:考察不同比例配伍丹参与藜芦对小鼠肝脏及肾脏的影响,并且探寻可能的机制.方法:丹参与藜芦单味药及不同配伍比例(4∶1、2∶1、1∶1、1∶2、1∶4)水煎,对小鼠灌胃22 d.取外周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血清肌酐(Cr)与尿素氮(BUN)含量;取肝脏及肾脏组织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数据显示实验设计中各比例丹参藜芦配伍使用对小鼠肝功能无明显损伤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保肝作用,配伍应用实验组中丹参所占比例越大其保肝作用越强.丹参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藜芦能使该作用显著减弱,其中丹参藜芦1∶2与1∶4比例配伍出现显著肾脏损伤,同时肾组织GSH-Px活性降低伴随MDA含量升高.结论:丹参藜芦不同比例配伍使用可减弱丹参单独使用时的肝肾功能保护作用,甚至诱发显著的肾脏损害,其原因与肾脏组织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相关.

    作者:姚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