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梅;靳李娜;熊永兴;邬兰;陈科力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48例NPE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参附组患者各24例,两组均给予相同常规治疗;参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参附注射液100 mL+5% GS250 mL静脉滴注,1次/天,对照组仅予5% GS 250 mL静脉滴注,1次/天,对所有患者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记录并比较两组初始治疗3天的平均心排血指数(CI)、全心舒张期末容量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PiCCO监测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合指数(PaO2/FiO2)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率、MODS率、新发感染率、死亡率的变化.结果:参附组患者EVLWI、PVPI均低于对照组,CI、GEDVI高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低、PaO2/FiO2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附组机械通气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率、死亡率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减少NPE患者肺水,改善其氧合功能,增加心排量,减少MODS并发率并降低死亡率.
作者:沈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解决单一的饲料容易造成东亚钳蝎营养不良,生命周期延长,成活率低的问题.方法:以肉泥(猪肉、鸡肉、兔肉)、麸皮(炒黄)、食糖、牛奶、青菜泥、复合维生素为原料,用Minitab(R) 15.1.1.0.0.设计配制出7种不同的复合饲料.结果:以黄粉虫为主,添加不同复合饲料对东亚钳蝎的体重增长、死亡率、产仔量影响显著.复合饲料5在降低青年蝎死亡率效果显著;但复合饲料4在提高幼蝎、青年蝎体重增重和母蝎产仔量效果好,其他各项指标也比较理想,饲料中肉泥(猪肉、鸡肉、兔肉)、麸皮(炒黄)、食糖、牛奶、青菜泥、复合维生素比例分别为30.00% 、25.00%、20.08%、15.58%、8.08%和1.25%.结论:东亚钳蝎的生长受饲料种类影响显著,在生产中,黄粉虫+复合饲料4可推广使用.
作者:徐世才;沈雪健;王强;韩秀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喘可治注射液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以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喘可治组,每组20只.采用屋尘螨变应原经腹腔注射致敏加滴鼻激发复制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模型,观察各组炎症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模型组肺脏中RORγt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7、IL-6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脾脏中CD4+IL-17+占CD4+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而FOXp3+ CD4+ CD25+占CD4+的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喘可治组肺泡灌洗液(BALF)中IL-6的含量少于模型组(P<0.05);喘可治组脾脏中CD4+ IL-17+占CD4+的比例低于模型组(P<0.05),FOXp3+ CD4+ CD25+占CD4+的比例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①在哮喘模型小鼠中存在着Th17与Treg的失衡,主要表现为CD4+ IL-17+的增多和FOXp3+ CD4+ CD25+的减少.②喘可治注射液可以通过下调RORγt mRNA的表达抑制IL-17、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提高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功能,改善哮喘小鼠的免疫紊乱状态,综合改善哮喘症状,喘可治注射液可能以Th17为靶点抑制哮喘气道的炎症反应.
作者:黄东晖;吴少丽;王慧贤;黎潭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金橘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方法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橘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橘苷(1)、柚皮素(2)、根皮苷(3)、烟花苷(4)、野漆树苷(5)、4'-甲氧基-牡荆素-2''-O-α-L-鼠李糖苷(6)、4'-甲氧基-异牡荆素-2''-O-α-L-鼠李糖苷(7)、芦丁(8)、根皮素-3',5'-二-C-β-葡萄糖苷(9)、5-羟甲基糠醛(10)和β-谷甾醇(11).结论:其中,化合物2~4、7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葛永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固体分散体,对其溶解度和体外溶出特性进行考察并对物象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白藜芦醇-PVP固体分散体,确定制备的佳药物载体比例;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以白藜芦醇溶解度、溶出度和收率为综合考察指标,优化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结果:以PVP为载体,制成白藜芦醇(1∶7)固体分散体;与原料药相比,其溶解度和溶出度显著提高,溶解度提高了近15倍;扫描电镜下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非晶形式存在于载体中.结论:白藜芦醇-PVP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了白藜芦醇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作者:焦艳;任红暖;袁堂娟;高振砷;李文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个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并考察该方法在穿心莲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和适应性.方法:采用Kromasil RP-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26 nm.以穿心莲药材中5个典型内酯类成分为指标,分别建立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与异穿心莲内酯(Homoandrographolide)、脱氧穿心莲内酯(Deoxyandrographolide)、脱水穿心莲内酯(Dehyandrographolide)、穿心莲宁(Ninandrographolide)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计算含量(计算值);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该5种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实测值),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11批穿心莲药材中5个内酯类成分的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间差别不大(RSD<5%).结论:以穿心莲内酯为内参物,计算相对校正因子同步测定其余4个内酯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用于同时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个内酯类成分的含量是可行的.
作者:王欢;林朝展;吴润菁;祝晨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比较5种小檗属植物(拟豪猪刺、川鄂小檗、芒齿小檗、湖北小檗、汉源小檗)根的显微特征及根、茎(非药用部位)的薄层色谱,为三颗针药材的鉴定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对5种小檗属植物根的横切面进行显微观察,对其根和茎进行薄层色谱研究,通过比较,确立不同来源的三颗针的鉴别特征.结果:5种小檗属植物根横切面的显微特征明显;5种植物根的薄层色谱一致,并多与茎的薄层色谱有所差异.结论:研究结果为三颗针药材的鉴别与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李路扬;万定荣;张飞;丁奇;梅之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考察盾叶薯蓣同源四倍体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利用显微方法进行根尖染色体鉴定;于生长稳定期观测田间苗的农艺性状;测定蛋白质含量并进行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和比较薯蓣皂苷元含量.结果:盾叶薯蓣四倍体株系的染色体数日仍为40,农艺性状保持了器官巨型性的多倍体特征,各株系蛋白质电泳谱带基本相似,薯蓣皂苷元及蛋白质含量均高于二倍体对照株系.结论:本实验证实人工诱导的盾叶薯蓣同源四倍体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为后续的多倍体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和平;高山林;黄璐琦;汪电雷;黄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杜仲叶中的苯丙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鉴定了9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绿原酸甲酯(2)、紫丁香苷(3)、愈创木基丙三醇(4)、5-甲氧基-愈创木基丙三醇(5)、5,9-二甲氧基-愈创木基丙三醇(6)、9-正丁基-愈创木基丙三醇(7)、9-正丁基-异愈创木基丙三醇(8)、8'-甲氧基-橄榄素(9).结论:其中,化合物5~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忠立;左月明;李于益;陈兰英;刘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首次建立同时测定毛冬青中Ilexsaponin B1、Ilexsaponin B2和Ilexgenin A含量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同属植物三萜的检测中.方法:采用C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水,流速1.0 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107℃,气体流速为3.0 L/min.结果:Ilexsaponin B1、Ilexsapo-nin B2和Ilexgenin A线性范围分别为0.25 ~2.50 μg(r1=0.9992)、0.03 ~0.30 μg(r2 =0.9995)和0.07 ~0.70 μg(r3 =0.9998),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08%、100.13%和100.16%.毛冬青及其同属植物中3种五环三萜Ilexsaponin B1、Ilexsaponin B2和Ilexgenin A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在毛冬青中的含量高.结论:该方法操作准确、有效,可为冬青属药材的来源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同时测定3种五环三萜的方法可用于冬青属特别是毛冬青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英;吕晔;林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HPLC测定芎菊上清颗粒中绿原酸、栀子苷、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4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DIKMA Plati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采用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绿原酸、栀子苷、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 ~0.2μg(r1=0.9998)、0.1~2 μg(r2 =0.9997)、0.02 ~ 0.4 μg(r3=0.9998)、0.017 ~0.34 μg(r4=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51%~99.13%.结论:该法检测效率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芎菊上清颗粒中绿原酸、栀子苷、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定量测定.
作者:郝乘仪;朱鹤云;冯波;刘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GNA)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探讨细胞凋亡机制在其中的角色.方法:MTT法检测新藤黄酸对B16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采用acridine orange/ethidium bromide(AO/EB)荧光染色观察新藤黄酸对B16细胞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藤黄酸处理B16细胞后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变化.结果:MTT结果表明新藤黄酸在一定浓度下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AO/EB染色观察表明新藤黄酸处理的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状态;新藤黄酸处理细胞后,细胞内活性氧的急剧增加,与未给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线粒体膜电位也随之下降;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新藤黄酸作用后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新藤黄酸在一定的时间和浓度范围内能够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谈永进;张璇;程卉;李庆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香砂养胃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GF-β1、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香砂养胃丸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治疗,比较两组胃黏膜TGF-β1、Smad3的表达.结果:治疗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窦黏膜TGF-β1、Smad3表达均有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结论:TGF-β1、Smad3水平升高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指标;香砂养胃丸能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香砂养胃丸治疗后慢性萎缩型胃炎患者胃黏膜TGF-β1、Smad3表达显著降低.
作者:刘海燕;陈军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调研老山何首乌品质与资源现状,为开发利用老山何首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社会调查与实地考察,按中国药典检测何首乌的标识性化学物质含量,评价老山何首乌的质量优劣及数量.结果:老山何首乌品质优良,药用保健价值高,但目前老山生态环境脆弱,何首乌资源严重不足,不适宜按传统方式采掘、利用.结论:合理开发老山何首乌栽培产业,是促进老山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
作者:赵庆年;张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草豆蔻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顶空进样法以及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草豆蔻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结合Kovat's保留指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水蒸气蒸馏法和顶空进样法检测到草豆蔻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而超临界CO2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类、醇类及芳香类化合物.结论:不同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分别侧重于药材中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分析技术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分析更准确、快速.
作者:杨彬彬;容蓉;胡金芳;杨勇;吕青涛;蒋海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磷霉素联合5种中药单、复方对产KPC肠杆菌科细菌体外药敏实验的抑菌效果.方法:2012年7月~ 2013年6月从杭州市中医院分离到的20株碳青霉烯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其中有11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大肠埃氏菌,2株摩根摩根菌.改良Hodge实验及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细菌KPC碳青霉烯酶的产生情况.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磷霉素、大黄、黄芪、黄连、金银花、鱼腥草及磷霉素联合中药单复方对待检菌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20株对碳青霉烯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均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体外药敏试验显示敏感率,亚胺培南为5% (1/20)、厄他培南为10%(2/20)、磷霉素为65%(13/20)(根据EUCAST标准≤32μg/mL);中药中黄芪的抑菌效果好,MIC为25 ~ 50 mg/mL,黄连其次,MIC为50~ 100 mg/mL;大黄、鱼腥草、金银花抑菌效果差,但金银花、金银花加黄连黄芪复方、鱼腥草加黄连黄芪复方对摩根摩根菌抑菌效果明显,MIC为12.5 ~25 mg/mL;磷霉素联合中药后,除高度耐药株外,大部分菌株MIC值均降低了1~3个稀释度.尤其是磷霉素抗菌活性不佳的摩根摩根菌株,联合除鱼腥草外其他中药后磷霉素的MIC下降可达6个稀释度.结论: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的中药抑菌效果有限且与菌株是否产KPC酶无关.联合中药抗碳青霉烯不敏感的肠杆菌细菌感染可降低磷霉素MIC,提高药物效能.
作者:杨玮;齐艳;钱香;闫涛;楼正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制何首乌与其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通过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制何首乌与其伪品的差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制何首乌与其伪品中铁的含量.结果:在薄层色谱图和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均检测到制何首乌中的大豆苷元成分,而在伪品中检测不到该成分;制何首乌与其伪品中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16和62.67 μg/g,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本法可有效地用于鉴别制何首乌与其伪品.
作者:王振涛;余悦;林丽珍;李书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绿原酸(CGA)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大鼠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大鼠髓核细胞,传代后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H2O2处理组、CGA +H2O2组、CGA组和CGA+ 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干预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活性氧水平;Westem blot检测各组髓核细胞中Akt,p-Akt,BCL-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2O2组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数显著增高,细胞内ROS含量显著增高;CGA预处理后显著抑制了髓核细胞凋亡和ROS产生,增加了细胞内p-Akt和BCL-2的表达,但LY294002抑制剂显著抑制了CGA对氧化应激后髓核细胞的上述功能.结论:绿原酸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上调抗凋亡BCL-2蛋白水平的表达来保护髓核细胞免受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
作者:谢荣辉;殷明;殷嫦嫦;程细高;徐祖文;曹雪琴;陈伟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草果种子挥发油含量在居群间、植株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药材品质评价、优良种源筛选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提取种子挥发油,研究果实数量性状,并用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种子挥发油含量在居群间(P =0.000 <0.001)、植株间(P =0.000 <0.001)均呈极显著差异,与果实长呈显著正相关(P =0.024<0.05),与千粒重(P =0.031 <0.05)、花序小花数量(P=0.028<0.05)、种子团重量(P =0.038 <0.05)、居群海拔(P=0.014 <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居群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0.001).其优的回归模型为:Y=1.031-1.744 X2-1.119 X3 +2.207 X1(X1、X2、X3分别是植株的果实长、果实长宽比、种子团重量).结论:环境因素极显著的影响草果种子挥发油含量,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利于挥发油的产生和积累.植株的果实越长,种子挥发油含量越高.
作者:杨耀文;钱子刚;黎勇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黄连须生物碱含量的时空分布,以及黄连须产地加工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时间、不同生长部位黄连须中生物碱含量,并研究了水洗对黄连须鲜品和干品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采收时间的黄连须总生物碱含量基本不变,为2.5%~2.9%.其中,小檗碱和黄连碱含量较高,达1%左右,巴马汀含量很低,仅0.1%;靠近黄连主根的黄连须(近须)总生物碱含量较高,近4%,远离主根(远须)的总生物碱含量较低,为2%左右;黄连须鲜品洗涤后生物碱含量几乎不变,干品洗涤后生物碱大大减少.结论:灰渣中的近须的利用价值大于丢弃在田间的远须;水洗对黄连须鲜品生物碱含量没有影响.
作者:庞婕;王德珍;邹宗尧;王燕枝;高倩;李学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